赵丽 孙峥 尚洁 张玥铮 马素文 卢洁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放射科 磁共振成像脑信息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53)
CT增强扫描需高压静脉注射碘对比剂,其扫描速度快、注射速率高。注射流速通常为2~3 mL/s,血管造影可达4~5 mL/s,需短时间内注射完毕,此操作会大大增加对比剂外渗的概率[1]。虽有文献报道,对比剂的外渗发生率仅为0.04%~2.5%[2-3],但随着患者就诊基数增大及外渗后对患者身心产生的影响,此医疗风险不容忽视。临床护理实践中,因留置针穿刺手法选择不当导致对比剂外渗最为常见[4],且会出现穿刺点肿胀、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为提高检查成功率,保障患者安全,笔者尝试利用体外静脉穿刺模型,探究两种留置针穿刺手法在配合不同对比剂速率情况下,针尖是否存在深入划破血管壁或回退的现象,旨在为临床提供借鉴。现报告如下。
1.1模型 高级前臂静脉穿刺外套(上海柏州科教设备有限公司提供,产品型号BZ-HS14E)8套;密闭式静脉留置针(BD Intima Ⅱ PLUSTM),22G×0.75IN,33 mL/min,0.9 mm×19 mm 4支;20G×1.16IN,50 mL/min,1.1 mm×30 mm 4支;100 mL量杯1支,碘普罗胺(Iopromide)370(Ultravist 370 Bayer KT0377F)100 mL 8支;0.9%氯化钠100 mL溶液8支。
1.2模型构建 由两名经验丰富的护师分别采用60°和45°进针法穿刺实验模型,将模拟血管近端一侧用止血钳夹闭,开放远端另一侧血管并将量杯置于其下,取下穿刺留置针肝素帽连接CT高压注射器(美国MedRad Stellant CT 型号SCT212),抽取碘普罗胺370对比剂60 mL,0.9%氯化钠40 mL,连接完毕后准备团注,见图1。
1.3数据采集及图像后处理 应用64排能谱CT(GE 公司,Discovery CT750HD,HDCT),头颅扫描方案,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78 mA,螺距0.984,层厚0.625 mm,矩阵512×512,X 线管旋转速度0.8 s/r。扫描结束后,将图像传至GE AW4.5 后处理工作站,采用骨窗算法窗宽/窗位为1895/350,得到VR图像,计算针尖进入模拟血管内进针长度。不同流速、不同穿刺方法实验前均进行基线误差测定,进针长度测量以VR图像上针尖至进入模型皮肤为准,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注:绿色方框为CT高压注射器装置连接留置针套管;黄色方框为穿刺模型侧视图,模拟皮下血管置于其中(绿色虚线框);黑色方框为100ml量杯,用于承接对比剂;红色箭头代表留置针,绿色箭头代表对比剂流向;黑灰色方框为止血钳,用于夹闭近端血管。 图1 穿刺模型模拟进针示意图
1.4方法 采用60°和45°两种留置针进针手法,配合对比剂注射速率分别为3 mL/s、4 mL/s、5 mL/s和6 mL/s。
1.5观察指标 于进针前后分别测量模拟血管内进针长度,对比显示针尖深入或回退情况。注射对比剂前针尖长度以血管内进针长度注射前表示,注射对比剂后针尖长度以血管内进针长度注射后表示。
两种留置针进针角度配合不同对比剂注射前后血管内进针长度比较 见表1。
表1 两种穿刺角度在不同速率对比剂注射前后血管内进针长度比较 mm
3.1建立体外静脉穿刺模型的必要性 CT血管增强检查时,需配合高压注射器快速、大量将对比剂团注血管内,对血管壁形成极高渗透压。临床常用的非离子对比剂黏度高,对血管壁产生的冲击力大,易使患者的血管发生破裂,造成对比剂渗漏,形成损伤[5]。但Wienbeck[2]曾对4 457例患者行1~8 mL/s流速的高压CT对比剂注射研究,发现对比剂碘浓度、流速和注射总量均与外渗发生频率无关。因此,在配合流速选择恰当的留置针型号的前提下,穿刺手法尤为重要,这也正是笔者建立体外静脉穿刺模型的依据。
3.2留置针穿刺角度与对比剂注射速率的最优搭配 本研究中,当流速≤4 mL/s时选择0.9 mm×19 mm型号套管针,足以承受对比剂团注的压力,此时宜选择45°进针,若选择60°进针,特别是由对比剂切换生理盐水的过程中,团注压急剧升高,针尖会随压力一并带入,可能存在划破迂曲血管壁的可能。当流速>4 mL/s时,本研究选择了1.1 mm×30 mm型号套管针,可承受更大的对比剂冲击压力。本研究还发现,随着压力增大,套管针扩容,经皮进针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针尖回退,这在临床实践中十分常见。有研究[6]表明,若留置血管内的套管<20~25 mm的情况下,针管滑脱风险骤增,极易发生对比剂外渗。本文中,进针长度仅为16~17 mm,与文献提示存在明显缩短,这可能是造成针尖回退的重要原因之一。
3.3患者自身因素 在临床上为了减少对比剂外渗,需综合考虑临床患者实际情况,如配合能力差的患者,留置针易人为滑脱;高龄患者,穿刺套管针易受皮肤松弛的影响,出现针尖脱出;长期化疗的肿瘤患者,血管硬化,弹性差,穿刺后不能耐受高压;支架植入患者,血管通透性增加,自身易出现外渗现象;淋巴或静脉回流受阻的患者,不耐受高压注射器团注的瞬间冲击压力,血管壁易破裂等。因此,笔者建议,在护理配合时如患者血管条件较好,采用45°进针,可辅助固定刺入体内的留置套管,如患者血管条件一般(或较差),则选择60°进针,尽可能将套管送入血管内,并避免选择迂曲部分,可一定程度耐受高压团注。
3.4局限性 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1)此模型仅为简易模型,未设置前负荷,不能完全等同于患者实际情况。(2)静脉穿刺模型血管中不含有液体,不存在流体阻滞的状况,因此不能完全模拟血管环境。(3)对比剂种类繁多,对比剂注射的相关因素需综合考量方能应用于临床。
综上所述,笔者通过建立体外静脉穿刺模型,发现临床护理中不同进针角度对CT高压团注对比剂流速的配合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60°进针时,随对比剂流速增加,针尖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深入;45°进针且流速>4 mL/s的高压灌注时,针尖会从血管内回退。因此,结合临床需求,合理地选择穿刺手法势在必行。在临床实践中,任何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均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既往研究对对比剂外渗的成因仍没有统一定论,患者自身血管条件、留置针穿刺手法、对比剂团注剂量和速率均可造成外渗[7]。对比剂外渗的发生,虽然有多种不同的处理措施,但仍应以预防为主,做到未雨绸缪。建立静脉穿刺模型可增加护士对临床实践的预判,通过练习增进信心,提高业务水平,降低外渗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