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新,张奇彪,杨晓兵
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学术素养是什么?核心内容应该包括哪些方面?这是当前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教育培养过程中令人困扰的两个问题。我国自1992年首次招收MBA专业学位研究生,它标志着我国在拥有从学士、硕士到博士完整的学术学位授予体系同时,又拥有了专业硕士学位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专业学位的招生伊始即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迄今为止,专业硕士招生数量在逐年增多,据统计资料显示,2018年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生录取人数已达43.9万,超出当年录取学术型研究生近10万人,占当年硕士研究生录取总数的57.6%(1)根据国家统计局教育部分数据计算所得,网址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录取数量之所以快速发展,其根本原因是其人才培养目标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应用型人才需求。
学术素养是指在一定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学习而形成的一种理论素质和表现出来的修养。关于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学术素养问题,有的学者以其“应用型、职业性”为由,反对此类人才的“学术素养”培育。其实,学术素养是长期学术研究中培养的精神品质和习惯积累,它体现研究者的创新精神和执行能力,是学术活动持续进行的内在动力(郑龙章,2018)[1]。因此,即使是“应用型、职业性”的高层次人才,也必须有一定的“学术素养”。因为学术素养是指个体进行学术活动时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其视野、知识、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体现。对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学术素养如何培育?我们认为,学术素养主要由学术意识、知识、能力、道德组成,是一个结构分明、功能耦合的集合体,具有整体性、复杂性和系统性[2]。学术素养离不开一定的知识积累,只有具备相当的知识积淀,才能熟悉材料,产生问题意识,进而看出他人所未见的意义。换句话说,学术素养不仅需要有知识储备,还要有对学术问题的敏锐性。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会限制思考问题的视野,也会影响对学术问题的敏感,从而使个体对学问缺乏应有的怀疑和对问题的准确把握。尤其是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稳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学位硕士生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再只是“注重培养具有原创精神和能力的研究型人才”[3],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具备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学术素养是高层次人才的特质。学术素养包含“学术”和“素养”两个方面,其中“学术”是指具有较为专门、系统的学问;“素养”则是指经过长时期的学习研修而在个体积淀下来的涵养。随着中国从整体上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显著性增长,专业学位硕士生的人才培养模式经由发达国家引入伊始,即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虽然意见不一,但是还是在发展中不断完善。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目标具有职业指向性、培养模式具有‘产学研’协作性、培养过程具有工程实践性以及培养内容具有专业领域性”[4],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否定学术素养在专业学位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学术素养不只是需要储备足够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有较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学术素养,所谓的“人才”会缺乏对“问题”的敏锐性,因而就不可能分析和研究所发现的问题,更不会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撰写阶段是学术素养培育和形成的最佳阶段,它不同于其他学习培养过程。无论是课程学习环节,还是实践教学环节,都只是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知识或能力。而学位论文的撰写则不同,它需要围绕专业领域所要求的论文主题,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运用所学所知对研究主题做一番科学分析,实现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所选的主题做出合乎逻辑的解释或说明,最终到达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学术素养以学位论文来展现。学术素养尽管蕴含于人的个体中,但是可以通过个人的学位论文得以展示于世。目前,专业学位硕士教育是培养我国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因而以其学位论文体现出的学术素养就成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就目前专业学位硕士论文还普遍存在理论深度不够(常宝英,2008)[5]、简单重复前人的劳动成果(巩宪伟,2016)[6]和没有取得有意义的成果等问题。更为严峻的是,“大部分在校医学研究生的论文写作往往与临床实践脱轨,学位论文质量出现整体衔接不上,复制、低水平、没有现实的应用意义,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创新性不足”(王聪、邓华,2015)[7]。总体上看,目前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存在论文选题偏移、文献综述失范、核心概念模糊、研究主题偏离、对策建议不实、逻辑思路混乱、研究过程不足、研究方法失当、论证材料随意、专业知识欠缺和抄袭作假严重等十一个典型问题(高耀、杨佳乐,2017)[8]。综上所述,虽然产生以上诸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根本原因就是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术素养”的不够或不实。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培养不能狭义地理解其培养目标中的“应用型、职业性”,更不能简单等同于“职业教育”,而是要认识到在其学位论文上虽然我们不强求“理论知识创新”,但是并不意味着它不重视创新,它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于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及其产生的社会价值。也就是说,对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学术素养在规范性、科学性等要求上一点不能少、不能低。
学位论文促进学术素养提升。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学术素养是其核心竞争力,因而在学习阶段教育教学活动中,无论是课堂教学改革,还是教学模式创新等,其核心就是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育过程中,学位论文包含着学术素养的组成元素,是提升学生学术素养的有效路径。如图1所示,首先,知识性是学术素养的基础前提。学术素养是需要宽广的学科知识、扎实的专业理论和持续不断的知识更新,而学位论文的撰写过程就是理论梳理、知识创新过程。其次,规范性是学术素养的基本品质。学位论文的规范性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事学术活动规范意识,学习提高学术规范能力,还能促进学生恪守学术规范, 这些学术素养是从事学术活动的基本品质,不得违背。学术素养需要在遵守学术规范、制度规范和道德规范下养成,离开了这些规范性,学术活动难以进行,学问知识难以形成。再次,科学性是学术素养的关键品质。学术素养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可以通过学位论文得以锻炼和提升。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有奉献于学术研究的精神,还要具备对学术问题的敏锐性、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表达和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学术素养的关键部分,也是学位论文最核心的价值部分。因此,通过学位论文的撰写,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在对实践考察基础上,发现生产生活中的某个值得学术研究的主题,借助前期知识储备和专业基础理论,运用学科所要求的研究方法,以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进行独立思考和研究,从而在此过程中一步步地提高学术素养。最后,道德性是学术素养的必要品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受过严格专业训练并具备学术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些人才之所以如此重要,不仅是因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学术素养中形成的勇攀高峰、脚踏实地、尊重科学的态度,以及自觉尊重他人学术成果,拒绝参与学术作假,抵制一切学术不端行为的道德品质。
图1 学术素养的基本构成要素简图
总之,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不仅可以加强知识储备、增强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并且提升其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等强制要求,逐步锤炼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应有的学术素养。
学位论文是学术素养的集中体现。在当前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和提高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学术素养是我们应当重视的问题。我们必须明确的是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培养目标不同于培养高级技工,他们的目标是成为具备一定学术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学生的学术素养,其中很重要的抓手就是“学位论文质量”。但是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提升专业学位论文质量,“目前对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来源、写作形式、评价标准、写作规范及其创新性等方面并没有形成相对清晰和一致的评判标准”[8]。其实,这是专业学位硕士生缺乏必要的学术素养的表现。通过对工商管理硕士、农业硕士等相关学位论文的调查,可以窥见专业学位硕士生学术素养的不足,其主要表现于以下方面。
论文规范是学位论文质量的外在表现。规范性是学位论文质量的基本要求,不只是反映学位论文撰写者的写作态度,也是其学术素养的重要体现。专业学位硕士生学位论文既可以是调查报告、问题诊断,也可以是实践报告,还可以是应用问题研究等多种类别,但是无论是哪种类型都必须按照既有的范式来进行,否则就会因为有失规范而达不到学位论文所要求的质量。近年来,随着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尤其是对待学位论文认识上的偏差,无论是指导教师还是学生本人都对学位论文放松了要求,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专业学位论文的规范性要求明显要低于学术学位。例如,在论文评审和答辩环节,存在 “专业学位硕士论文就不能要求太高了”“哦,这是专业学位硕士论文……”等看法。其实,只要是学位论文就必须符合学术规范,虽然不同类别的学位论文侧重点不一样,但是专业学位论文也必须要有规范性。首先是逻辑的规范性。无论是专题研究,还是调查报告,都得遵循一定的逻辑思路。譬如,调查报告必须从调查目的入手,选定符合要求的调查对象,选取恰当的调查方法,以及通过调查过程组织与管理,将调查所得资料、数据等整理分析,得出有推介应用价值的调查结论。不仅如此,在调查报告整个体系中也要环环相扣,彼此呼应,存有逻辑,而不是“各自独立”“老死不相往来”。其次是语言表达规范。学位论文是通过所运用的语言文字来表达某种思想观点,这是有别于工作报告、新闻报道等文体的,在专业学位论文写作中,不追求华丽辞藻,只需用专业词汇、精准朴实的文字表达清晰的观点。从目前现实来看,“口语化、记流水账”式是专业学位硕士生论文中较为普遍的问题。最后就是格式规范。学术论文格式规范既要美观,也要体现学术最基本的素养,虽然具体要求各校稍有不同,但是基本遵循“段前空两行、图名在下、表头在上、公式需要数学编译器”等书写习惯。专业学位硕士生本应知晓这一基本的学术规范,然而,我们随意翻阅他们的学位论文都会发现存在或多或少格式不符问题,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排版规范标准也难以达到。
分析研究是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内核。学位论文就是要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这是写作论文遵循的一般原则。发现问题,即论文选题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分析问题,不能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问题进行较详实地研究,就很难得出合理有效的研究结果。虽然专业学位硕士生论文在知识创新上不作重点要求,但是即使是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型问题,也必须要找出其中规律性,为生产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我们必须纠正对专业学位硕士生论文的片面认识。应该说,从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被引入到我国研究生培养体系中以来,在学位论文质量要求上就普遍存在“专业学位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因此对其学位论文质量就不能要求那么高”的错误认识,更有甚者认为“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只要达到职业所要求的素质与能力,不需要撰写什么学位论文”。学位论文质量是研究生培养最重要的指标,专业学位硕士生同样不能以应用型和职业性为由而忽视学位论文及其质量要求,这也是其与职业教育的最根本性区别。不过,从调查研究得知,专业学位硕士生论文普遍存在“分析不够深入”[9]的问题,多数论文只是简单地堆砌了一些材料,满足于概念介绍、现状的罗列,缺乏对研究主题的深入分析,鲜有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作出详尽的研究,论文仅是流水账的记载、缺少对研究成果的学术见解和理性分析[10],不能体现专业学位硕士生论文应有的水平和能力。
学术创新是学位论文质量的本质要求。创新性是学位论文不同于其他文章的最重要区别,虽然不同类别的学位论文在创新内容、创新程度以及创新要求等方面会有不同,但是追求创新是所有学位论文质量的最重要评判指标。目前,专业学位硕士生学位论文普遍存在研究方法简单且趋同,问题缺乏必要的分析研究,得出的观点或结论粗浅,多数没有达到创新性的基本要求。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人文社科类的专业学位硕士生论文多数从现状直接到问题,至于问题是如何得出的没有必要的研究方法,单就所得的“问题”来看也基本是制度不完善、资源配置不合理、重视程度不够等“外围”问题,没有深入到研究主题真正面临的问题,其结果就是研究内容的平淡不实且不具有操作性。这也就不难得出“研究生学位论文在创新方面存在着没有新见解、没有取得有意义的成果等问题”[11]的结论。学位论文创新性的确不容易,也正是如此才能反映获得学位者的培养质量。专业学位硕士生学位论文虽然没有要求理论创新或知识创新,但仍然要求可以从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上,或从研究观点、研究结论上提出独到见解。“哪有这么多新问题值得研究?”“一个专业硕士论文用得着这么多创新吗?”这是调研过程中针对专业学位硕士生学位论文“创新”的多数看法。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专业学位硕士生才不重视学位论文的创新,从而影响其学位论文质量提升。
学位论文的创作最有利于学术素养的养成。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学术素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通过一系列培养过程才可能形成。人才的学术素养,虽然通过课堂教学、学术研讨、学术教育等活动中的传授,尤其是指导教师的言传身教,会对参与的学生有一定的影响和熏陶,但仅有这些显然是不够完整、不够充分,其结果就是人才的学术基础薄弱、学术功底不深。学术素养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最核心的竞争力。那么,如何提升人才的学术素养就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前面分析,学位论文的质量不仅是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综合检验,也是对其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全面考查。因此,学位论文所展示出的高质量是表现学术素养水平的,是人才学术素养的集中体现。我们认为,人才学术素养与学位论文质量密切相关,提升学位论文质量是也就是提高人才的学术素养。
学术规范是学术素养的基本准则。学术规范应成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自觉操守,是其从事学术活动的基本行为规范。首先,开展学术道德规范宣传教育,使之成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自觉行动。“规范”是约束人行为的规则,“学术规范”就是约束从事学术活动的人的行为规则。即明确学术行为的“界限”。譬如,要从思想深处“不想违背学术道德”[1],要在行动上遵守一切学术活动规则。因此,定期开展学术规范教育,举办学术道德典型事迹的宣讲活动,持续推进学术规范活动常态化,减少以至于杜绝学术失范行为。其次,全力推动学位论文的规范性,促使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遵从学术规范。学位论文的规范性,包括论文逻辑规范、语言规范以及格式规范。譬如,学位论文是要遵循一定的逻辑规范,一般要有“问题”意识,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同时,学位论文每部分之间存在逻辑上的关联关系,无论是在论文框架设计,还是在论文撰写的过程中,都必须按照一定的逻辑去论述“主题”,而不能彼此孤立而难以成为一个整体。为此,我们不仅要平时加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学术逻辑规范、语言规范的教育,也要在论文审阅过程中树立格式规范的意识。还应发挥现代信息传播优势,注重学术失范行为的警示教育。学术规范主要依靠自觉行为实现,但是我们也不能放任,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通过对学术失范案例惩戒的传播,发挥典型反面案例警示的作用,实现不敢“学术失范”,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学术规范习惯。
学术研究是学术素养的核心内容。学术研究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区别于一般职业技能型劳动者的关键所在,所以在学术素养的培育中,引导他们潜心学术是提升学术素养的重中之重。首先,培养学术研究的兴趣。兴趣是第一位的,只要有了兴趣,才会有行动的自觉。因此,通过研讨式教学活动、课题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参与式的课题小组组建等多种方式,通过“问题”探究来激发学术兴趣;其次,学位论文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是学位论文区别于一般文章的主要方面。一般文章可以是总结性、叙述性等方面,但是学术论文则更应该专注于创新性,而不能只是简单叙述。“创新性不足”是目前人才培育中的最突出、最集中的问题。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学位论文创新?学位论文创新既不是“凭空捏造”,也不能“故意猎奇”,创新主要是基于对所研究问题从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以及研究结论,甚至是解决措施等方面进行“独到”的论述。其次,学位论文为什么要重视创新?学位论文之所以重视创新,是因为其使命,要么进行知识创新,要么进行规律探索,最起码也应该是对问题探究从而找到解决方案。再次,如何进行学位论文创新?专业学位论文创新应该发挥多方主体的综合作用。我们不仅要从教学内容设计上去培育创新素养,还要通过创新论坛、优秀论文评选与分享等方式,积极营造创新环境,同时还要发挥人才自身和指导老师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在学位论文创新上,虽然主体是人才自身,但指导老师也要起到主导作用。在学位论文规划和撰写上,教师积极引导论文作者对研究主题的思考,研究思路开拓以及研究方法运用等方面,激发其深入分析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其实,专业学位硕士生如果从思想上重视认识到创新是学位论文的本质要求,带着研究问题参加不少于六个月的生产(社会)实践,深入分析所研究的主题现实状况,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将感知到的问题上升到知识层面,或就探寻的问题提出自己新的见解或解决办法。做到这些,那么他们所作的学位论文就可以符合创新的基本要求。此外,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尤其是通过知识产权制度、学术成果转化机制等利益机制的创新,提升学术研究所形成的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率和合理回报率,使学术研究尽早地转化为经济价值,解决长久以来学术研究与经济效益分离的问题,从而加大学术研究的吸引力。
学术素养需要良好的学术氛围。学术素养是需要在一定“土壤”中才能得以培育,如果没有适合的学术氛围,学术素养不仅难以培育,还可能败坏学术生态。因为在理性经济人的作用下,都会在“趋利避害”下做出选择。因此,学术氛围和学术素养密不可分。我们认为,要倡导尊重学术研究的社会风气,“被尊重”和“需要”是高层次人才的基本价值取向,因此,如果全社会能形成尊重学术研究、作者的学术成果和其本人“得到认可”,那么会极大地激发其从事学术研究的积极性。同时,这种社会风气一旦形成,会对有志于学术研究者起到激励作用。学术研究需要宽紧适度,在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下,学术自由、思想碰撞以及学术交流等才会呈现活跃的态势。学术研究不仅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而且还需要承担来自内外的压力,虽然会有学术成果获得认可的短暂喜悦,但是相对漫长的探索期所经历的一次次碰壁和失败,如果没有越挫越勇的精神,没有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学术研究活动就难以推进。因此,应当建立完善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营造敢闯敢试、勇攀高峰的科学氛围,激励支持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养成从事学术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认为,在此过程中,不仅是造就高层次人才的学术素养,也大大提升了整个社会的学术素养。此外,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学术素养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着手,从有利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角度,适时制定和规划建设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相关专业学术素养培养标准。相关部门建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学术素养提升计划,通过制度建设对学术腐败、学术作假、学术不端等有损学术素养的行为予以打击。以此,可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学术素养的提升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