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行为分析(ABA)疗法对孤独症儿童干预效果的个案研究

2020-09-10 04:55王洪良王妮张野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孤独症

王洪良 王妮 张野

摘 要:通过对1例典型孤独症儿童进行问卷法、访谈法和观察法研究,探讨应用行为分析(ABA)疗法对孤独症儿童干预的效果。结果表明:该个案经过2年零4个月的ABA疗法训练,在感知觉、躯体运动、交往、语言和生活自理能力五个维度均有大幅提升,ABA疗法对本文研究的个案长程干预效果显著。

关键词:孤独症;应用行为分析;ABA疗法

中图分类号:R749.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1-0267-02

一、研究背景

1.儿童孤独症

孤独症作为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主要特征为社会沟通障碍以及局限的重复的行动、兴趣、活动等。近来年发病率呈增长趋势,据一项我国孤独症患病率的研究显示,2000年到2016年间,大陆地区儿童的发病率为0.24%,截止2016年,0-14岁患儿有164万。孤独症的治疗缺乏有效药物,但是绝大多数孤独症孩子通过直接性指导可以学习并掌握关键的生存技能,所以孤独症儿童若在早期接受有效的干预,日后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都将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有利于尽早融入社会。

2.应用行为分析(ABA)疗法

ABA(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疗法通过控制行为出现的后果来改变行为趋势,从而塑造和发展期望的行为,消退不期望行为。通过ABA训练,可修复孤独症儿童共同注意缺陷,并对发脾气、自伤等破坏性行为有比较理想的矫正作用,是目前对孤独症干预效果较好的一种方法。

二、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乐乐,男,出生于2012年9月,2014年10月被确诊为孤独症。当时用PEP-3量表测量结果表示,发展年龄只有11个月,与实际生理年龄不匹配。确诊后,先后在沈阳、广州和北京三地的儿童康复机构接受以感统训练为主的常规康复课程的干预。2017年1月,在青岛某机构接受以ABA应用行为分析疗法为主的干预训练。

2.入学前的评估

2017年1月初(乐乐4岁零3个月)接受ABA训练前采用ABC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测量结果:

注: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1978年由krug编制,1989年由北京医科大学杨晓玲引进并修订。该量表包含五个因子,57个题目。适用年龄为8个月~28岁。在国内的应用中,一般以≥31分为筛查界限;以>53分为诊断界限。

结果显示,乐乐在感知觉、交往、躯体运动、语言和生活自理能力五个维度的受损程度均比较严重。经观察和访谈,乐乐有意义且必要的语言少,交往能力差,缺乏与他人的眼神对视,多种孤独症的刻板行为典型且不断变化,属于程度较严重的孤独症。

三、训练过程

每周训练5天,每天4+1个小时,即在机构训练4个小时,包括小班训练、小组训练及一对一个训;课下由家长训练1个小时。训练的强度由密集训练、强度较低的结构化活动和自由放松时间组成。内容包括DTT回合训练,用于培养孩子的认知技能、沟通技能、游戏技能和自理技能;VB语言行为,提升语言能力的训练;PRT关键技能训练法,利用情景化教学从语言的提升拓展到交流和行为兴趣等领域;NET自然情景训练法,即把所掌握的技能串联并在应用中泛化。

ABA的核心是行为的前提、行为和后果三个前后相互关联的因素,问题行为发生的前提和后果作为情境变量有助于推断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而行为之后出现的后果是做出行为反应的决定性因素,ABA的原理是通过改变后果来改变患儿的行为趋势。

针对乐乐经常用头撞墙的自伤行为分析如下:

乐乐用头撞墙的自伤行为的强化物是父母的关注,每次撞墙都能得到父母的关注,这种行为不断的被强化,所以行为有增多的趋势。了解到这个原因,那么在下次相同的事件发生时,父母改变了应对的方式,行为趋势逐渐减少,直到消失。

改善问题行为不仅仅只是对问题行为进行干预和消退,增加适应性行为也同样非常重要。也就是说,要培养适应性行为来替代问题行为。此时,乐乐受伤后不去撞墙了,而是自己坐在原地哭,此时的目标是塑造期望的行为,让乐乐在受伤时能主动的喊爸爸妈妈,用这种正确的沟通方式寻求关注和帮助。

持续强化他在受伤时喊人的行为,稳定后从连续强化到间歇强化,直到不使用强化物行为仍得以保持。

为了有较好的效果,要保证强化的及时性、一致性,口令简短并明确,也要根据需要调整刺激的强度。另外,一个不期望的行为消退后也有可能再次发生,这种情况叫做自发恢复,有些行为的自发恢复很常见,这时仍然坚持用之前的方法进行消退直到效果固定下来。

四、研究结果

2019年5月,乐乐第二次采用ABC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测量的结果:

与第一次的结果对比,五个维度得分均明显下降,五个方面的能力均有大幅度的提升。

五、分析与讨论

第一,ABA疗法是有效的孤独症康复技术。通过对乐乐的个案研究,发现通过系统的行为分析、塑造和矫正,可有效的塑造和维持期望行为,消退不期望行为,而从提升孤独症儿童社会生存技能。

感知觉和躯体运动维度改善显著。多数孤独症儿童躯体平衡能力差,大动作和精细动作发展均落后于正常儿童,还伴有协调障碍,ABA训练中进行了大量的肢体运动,提高了患儿的运动机能,改善了动作协调性,乐乐活动时意外的碰撞减少了;一些孤独症儿童感知觉是异常的,對刺激常常存在过敏或冷漠的反应。ABA训练增加了患儿的感官刺激,促进了感知觉方面的发展,现在乐乐的自伤行为基本上不再出现了。

生活自理和交往能力维度均有明显提升。生活自理和交往能力是融入社会的前提条件。经训练,乐乐已基本可以独立用餐、穿衣穿鞋和如厕,有需求会及时寻求父母的帮助,眼神注视次数增多,有主动和同伴交往的意愿,也喜欢参与游戏。

语言能力的进步。与其他几个维度相比较,语言能力的进步稍缓,可以运用基本的词汇和简单的句子提出需要,但不能举一反三,且非功能性的重复性语言较多。

第二,ABA疗法良好干预效果的要素。孤独症儿童干预的成功因素主要有开始干预的年龄、干预的质量、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家长协调一致的参与四个方面。乐乐飞跃式的进步主要是得益于2年多时间坚持不懈的ABA训练,国外的研究表明干预越早,效果越好,因为年龄越小,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越强,而4、5岁以前是获得改善的关键期。乐乐家长带孩子及时进行干预且全程投入在康复的效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效果的出现是一个缓慢而持续的过程,需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科学训练,通过评估,确定孩子的训练基线和能力状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并进行训练,还要不断的调整目标行为并进行持续的练习。指导者不仅要有爱心和耐心,而且要积极帮助家长树立信心,同时将训练技术和方法以最简化的方式教授给家长,使家长在机构外能够灵活地随时随地进行训练,以便泛化技能,把学习迁移到所有情境中。

六、结语

使用应用行为分析(ABA)疗法干预孤独症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虽然达到完全康复这一目标令人向往,但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在顶尖专业人才的指导下,三岁前开始接受训练的孩子达到基本康复这一目标的还不到一半。不过,几乎所有被研究的孩子在沟通、社交和游戏技能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由于不同的个体差异,对于什么程度的康复才算成功的干预,每个人有不同的定义,接受孩子,教育孩子自理自立,减轻孤独症儿童家庭所遭受的困难和挫折,提高患儿本人及家长的生活质量,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目标。

ABA疗法在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ABA疗法是从美国引进,有些书籍翻译时不够准确。另外,跨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也会带来理解上的偏差,不少家长因为理解不透彻而运用僵硬。行为分析是一种系统而朴素的疗法,需要结合本土文化的特征来学习和应用,这就需要更多对此有深入理解的专业人士在应用中进行指导,目前我国孤独症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还比较滞后,中国应用行为分析师(BCBA)才廖廖一百余人,对164万患病儿童来说,是远远不足的,所以呼吁教育部门加强对孤独症儿童教育的关注和支持,培养更多专業人才,并把ABA疗法做为一种治疗孤独症的重要方法进一步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

[1]牛曾,周正.基于“微生物-肠-脑轴”理论从脾肾论治孤独症谱系障碍探析[J].中医研究,2019(5).

[2]园山繁树,裴虹.自闭症问题行为干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6.

[3]Callahan,K.,Foxx,R.M.,Swierczynski,A.etal. J Autism Dev Disord (2019)49.

[4]Ron Leaf,John McEachin.孤独症儿童行为管理策略及行为治疗课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5]王雪芹,郭延庆.应用行为分析在孤独症早期干预中的应用[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6(2).

(责任编辑:李凌峰)

猜你喜欢
孤独症
孤独症儿童陶艺活动初探
乒乓球在孤独症学生康复训练中的作用
浅谈孤独症儿童个别化教学中的游戏治疗
引导式教育联合融合教育的护理方法对孤独症患儿社交能力的影响分析
基于融合教育理念的孤独症学生社会交往干预个案研究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研究进展
孤独症儿童语言训练个案
听,花开的声音
孤独症儿童学习活动中正强化物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