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珍
〔关键词〕孤独症;行为引导;特殊儿童
一、个案基本情况
辉辉,男,13岁,2010年进入本校读书,而我于次年接手其所在班级。开学第一天,他那白净、可爱的脸庞顿时吸引了我,可是渐渐地,我发现辉辉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也不愿与周围的人沟通,还时常回避同学。他经常独自坐在教室里自言自语或莫名发笑。有时候上课,他会突然用力地敲打桌子,当你走近他,他会抓住你的手用力地摇晃,嘴里还发出“咦咦”的声音。等他发泄够了,会睁大怯怯的眼睛望着你,让人感觉是那么无助。
今年,辉辉读六年级了,教室也从原来的二楼搬到了三楼,本以为他会不适应新环境,但他很快就适应了。可不久之后我发现他不愿意去四楼的蒙训教室。每一次他都排在队列的最后一个,当跟随队伍走到三楼楼梯口时就会马上调转方向,跑回教室,然后自个儿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里看书、画画、哼歌。难道他在畏惧什么?
二、问题成因分析
辉辉为什么不愿意去四楼的蒙训教室呢?经过调查我发现有以下几个原因。
1.家庭成员对他的影响。辉辉在单亲家庭长大,两岁起就跟随爸爸一起生活。内心孤独,常常无法体会别人的感受和情绪反应,也少有适当的社交反应,难以和别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
2.行为的同一性对他的影响。辉辉要使用固定的碗筷,坐固定的位置,走固定的路线,玩固定的玩具及以固定的玩法来玩,举凡他身边的事物,无论是物品、地点、时间、方法等他都有一套自己的“规矩”,而且他相当坚持这些“规矩”。而他以前从未去过学校的四楼,更没有到过蒙训教室。在他的概念里未形成去四楼的固定路线。
3.语言和沟通障碍对他的影响。辉辉沟通的意愿较低,很少表达需要,也很少寻求别人的帮助,即使有,他的沟通方式和技巧也是比较简单的。比方说,他要画册不是说“我要画册”,而是抓住教师的手摇晃或是口中念着“画册画册”来表达自己的需要。
4.昏暗环境对他的影响。辉辉在幼儿园的时候,因为淘气曾经被教师关进黑屋子里,之后他一旦到比较昏暗的地方就会感到害怕,并会立刻离开以逃避这种恐惧。
三、主要干预措施
(一)设想策略尝试阶段
1.正强化法
所谓正强化是指当儿童出现预期目标行为或是符合要求的良好行为时,立刻采取给予强化物的方式以增加此种行为出现的频率。考虑到辉辉喜欢画画这一特点,在训练的过程中我采取了奖励画册的方法来达到让他走到楼道上的目的。
在一次蒙训课上,我对他说:“你去走廊上走一圈,老师就给你画册。”起初辉辉不愿意,我牵着他的手,看着他一步一步地倒退着前进,可刚刚走到一半,他又原路跑了回去,站在教室门口看着。于是,我重新伸出手,辉辉犹豫了一下,再一次跑过来,和我一步一步地走着。在这之后的几天里,我一直重复做着这样的事。一天,我惊奇地发现他跟着我多走了五个台阶,尽管还没上四楼,但这对他来说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2.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于导致神经症焦虑、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通过一系列步骤,按照刺激强度由弱到强、由小到大逐渐训练心理的承受力、忍耐力,增强适应力,从而达到对真实体验不产生“过敏”反应,最终实现身心正常或接近正常状态的目标。
在活动课上,我时常让辉辉和所有的孩子一起去爬楼梯。我们先从三楼走到一楼,接着又从一楼走到三楼。在这一过程中,我一边拉着辉辉的手,一边给予他一定的心理暗示:其实走楼梯一点都不可怕,还很好玩,大家一起走最好了……辉辉会有意无意地重复你的话,说着“好玩好玩”。到了三楼楼梯口的时候,我拉着辉辉的手,说去看看上面有什么好玩的,可是辉辉马上放开了我的手,又跑回了教室。于是,我让学生进教室重新排队,从教学楼的另一侧到了三楼楼梯口。这次,辉辉慢慢地跟着大家的脚步走到了四楼楼梯口。我怕他在此时又退缩,于是我先迈上四楼的楼梯,伸手去迎接他。这一次辉辉终于迈着小心的步子上了四楼,并在四楼的走廊上来回“散步”。这勇敢的第一步,让我高兴了许久。可是一到蒙训教室门口,他就又飞快地跑到另一边,趴在转角盯着教师看。我先让其他孩子进去上课,接着拉着辉辉的手在走廊上“散步”。他会偶尔暼一下蒙训教室里面的同学,有时甚至会站在教室门口看,但就是不进去。这一个星期,辉辉开始会在走廊上、教室门口走动、张望。
(二)指导方案调整阶段
为了进一步达到预定的目的——让辉辉进入蒙训教室上课,在前两周的基础上我及时调整了训练方案。
1.循序渐进法
由于辉辉的动手操作能力很强,尤其喜欢搭粉色塔。我尝试着将蒙训工作毯铺在教室门口大约半米处,请辉辉与我一起搭粉红塔。刚开始,辉辉只是看着我不说话。不一会儿,他轻轻走过来动手搭粉红塔,慢慢地玩得不亦乐乎了。第二天,我利用“快乐二十分”这一活动时间又拉着辉辉上四楼玩,这次我选择距离门口大约0.25米处让他玩几何积木。辉辉玩得很投入。在慢慢拉近辉辉与蒙训教室距离的过程中,他的过激反应也越来越少了。当工作毯摆在门口的时候,我发现他会时不时地看看蒙训室里面。记起他很怕暗,我马上打开蒙训室的灯。于是,辉辉又安静地玩积木了。
第三天,我将工作毯摆在蒙训教室门口,辉辉安静地玩着串珠。并时不时地抬起头来看蒙训教师上课。辉辉身体前倾,时不时看看同学,眼里露出渴望。
2.情境牵引法
第四周的星期一,当我再次拿出工作毯时,辉辉很自然地接过工作毯,将地毯放回了原来的地方,而他也第一次正式走进了蒙训教室。刚开始他还坐不住,东碰碰、西摸摸。当蒙训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用变色板识别颜色的时候,他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了,开始认真听教师讲课。特别是教师让他识别颜色的时候,辉辉很积极,而且都回答对了。有了这一次的成功体验,他的心门敞开了不少。在今后,蒙训教师在每次上课前都会先开灯,保证室内光线充足,让辉辉慢慢适应这一新环境。现在的辉辉已经可以跟随同学们去蒙训教室上课,每一次上课他都特别积极。
四、反思
目前,对孤独症孩子的治疗尚无行之有效的康复技术。但我坚信:只要有爱、有耐心,一定可以训练他们达成特定的行为目标。以下是我在训练辉辉时的体会和感想。
1.用关爱架设心灵的桥梁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当代的教师应该是博爱的,应用宽广的胸怀爱每一个学生,正视学生的不足,改正其缺点,发挥他们的长处,让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而对于这群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来说,更需要我们用一颗博爱的心去耐心地教导,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为他们更好地踏入社会作准备。我相信,只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就一定可以赢得每一位学生的心!
2.用耐心寻找合适的方法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我们除了用爱心打开孩子心扉之外,还要以科学的理论为实践依据。在对辉辉的行为进行引导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摸索、观察、总结、反思并及时地修改调整引导方法,为辉辉更早地达到预定目标作了很好的铺垫。只要细心观察、不断反思并积累经验,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一定可以找到引导孩子形成良好行为的方法。
3.用恒心训练良好的行为
行为指导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身不能半途而废,更不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要相信孩子一定可以!同时,在引导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孩子一点一点进步,一点一点成长。
4.用信任打开紧锁的心门
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立竿见影的事,需要教师针对每个孩子的特殊性,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通过系统的活动方案、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使教育过程成为孩子们喜欢的事,帮助他们打开心门,拥有良好的心态和情绪反应,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
只要我们对每一个特殊儿童不抛弃、不放弃,并科学地运用矫治方法,他们一定可以一点一点地进步、成长!让我们坚定信念,为这群特殊的孩子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市鄞州特殊教育中心,宁波,315191)
编辑 / 王晶晶 终校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