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安琪
摘要:认知语言学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诞生以来, 历经四十多年的发展,无论在理论建树上还是在研究方法的革新上均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认知语言学的快速发展,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研究者投入到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之中。不仅是语言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神经学家也都从各自的领域出发,从不同的方向对认知语言学展开研究。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翻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认识语言学的深入发展和进一步探究也为英语翻译在很大 程度上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方法。认知语言学在英语学习方面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而这也给英语翻译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本文试着阐述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演变及其在英文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理论;英文翻译
一、引言
现代语言学发展进程中,认知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的后期。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的召开和杂志《认知语言学》的出版,标志着其学科地位的正式确立。认知语言学是一门新的学科,属于语言学研究范畴的新领域,此外,该学科还把对语言学的研究和认知科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促进了语言和认知的进一步发展。该学科目前已经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学者进行研究,是目前语言学研究中的前沿学科。
二、认知语言学的诞生与发展过程背后的理论演变
认知语言学的产生有两大推动因素,一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认知科学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随后又有部分心理学家加入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支柱之一“心理表征与心理现实性”,就是从符号学借鉴过来的。理论基础的发展带动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进展,同时理论体系随着研究的深入也逐渐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缺陷,认知语言学理论基础遭到越来越多的批评。另一个推动因素是对生成语言学为代表的形式语言学的评判,雷科夫等人正是在批评生成语言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认知语言学。雷科夫本人曾经坦诚地说:“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就是体验哲学”。从上世纪认知语言学建立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认知语言学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并且在理论上树立起了“经验主义”的大旗。从本质上来说,这不仅是认知语言学发展史上的大事,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大事。在这期间,认知语言学在中国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这得益于一大批优秀的研究者对国外理论和研究状况的翻译和介绍。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借助于经典教材的出版,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范式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族群,出现了一系列的认知语言学理论,这些理论有一个共同假设,就是认为语言是基于人类的生活经验,目前这个理论族群内最有名的理论有框架语义学,认知语法及认知语义学等理论。这些理论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得到更新,当然也遭到越来越多的批评。认知语言学家也在不断对理论缺陷进行弥补,并不断提出新的理论假设,正是这些学者的研究不断推动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认知语言学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同时学界也在进行反思。反思的结果表现为两点:一是提出社会认知语言学,强调社会符号的重要性,更加看重语言的社会认知功能,重视社会文化在语言理解上的意义。第二是从研究范式上出现了以“语料库”、脑电位和fMRI成像为代表的量化研究取向,研究方法更加实证化。
三、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流派
认知语言学在不断发展完善的阶段中,出现了诸多的认知语言理论。这些理论把人们日常经验作为语言使用的基础。虽然这些语言理论不同,但在语言所持的基本假设都是大体一致的。认知语言学仅仅是一种研究范式,因而在具体语言现象上存在着诸多差异。研究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其实就是认知语言学目前的主要流派。这其中就有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Langacker的认知语法以及Lakoff等人的认知语义学。
(一)框架语义学
框架语义学为研究词义和句法结构的关系提供了研究方法。Fillmore认为:“框架语义学提供了一种观察词语的特殊方式,通过描写一种新词和赋予词语新的意义,从而达到语义和句法结构应该遵循的原则。”这就从侧面告诉我们想要理解词语意义,就需要把词义放入语义的框架结构体系中,用框架来描写词义,另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概念结构和语义框架知识,才能更进一步理解语义。当然,纵使语言框架是词义发生关系的纽带和桥梁,但我们想要全面理解词义还离不开人们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的习俗。
(二)认知语法
认知语法是认知语言学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其侧重于研究语言的构成成分和句子的结构。认知语法是Langacker提出的语言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在《认知语法基础》这部著作里,他将其称为“空间语法”。这部著作为我们全面了解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描述框架提供了参考。目前国内外通过认知语法去研究英语和汉语得到的成果也是颇丰的。这部著作在语法和语言意义的本质上也提出了包括:语法结构本质上具有象征性,是语义结构的规约象征化;句法的本质和词汇一样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象征系统,句法和语义紧密相关;描写人的语言能力需要参照人的一般认知规律等理论。这也就从认知语法层面,为不同层次的语言做出解释。
(三)认知语义学
认知语义学的创始人是Lakoff和Tamly。Lakoff《女人、火和危险事物——范畴解释思维的什么奥妙》一书的出版奠定了隐喻研究的基础,该理论否定了传统的语用模式,把语义学作为意义结构的表示方法。Tamly认为认知语义学研究的是概念内容和其在语言中的组织方式,而概念内容就包括意念、情感、感知等体验内容,因此,可以得出意义结构是可以概念化的,而经验和意义结构也紧密相关,所以经验也是可以概念化的。
四、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趋势
当前研究认知语言学面临着诸多问题,打破研究方法的单一性,转变研究意识是突破认知语言局限性的重要方法。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近十年来,从认知语言学本身来说,其传统研究的课题进一步得到了深度拓展和深化,传统的研究方法也逐渐过渡到以心理和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研究认知语言学已经成了一种全方位、跨学科的研究。当前国内外对其的研究主要呈现出以下的几个发展趋势,第一,原有研究领域和课题得到拓展与深化,第二,跨学科和应用研究得到拓展,第三,研究方法逐漸向实证方向发展。认知语言学在原有的研究领域和课题上,对于范畴化、隐喻、转喻、概念合成等展开的研究依旧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核心,并且隐喻和转喻的研究已经突破了词汇层面,逐步扩展到语法、语用、语篇以及非语言层面的研究。此外,在跨学科和应用研究方面,学者们也逐渐总结出其在语篇研究、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方面的应用经验,相信未来认知语言学理论将会更进一步地促进人们第二语言的习得以及相关教学的发展。另外,在研究方法上,认知语言学将会积极采用实证法等方法,打破单一的内省法,从而逐步证实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假设。
五、认知语言学下的英文翻译
近年来,我国知识分子、翻译家也逐渐对翻译的研究不断深入,涉及了翻译史、翻译理论以及翻译技巧等方面。在翻译学构建上逐渐形成了统一观点,翻译学由三部分构成即语言学、哲学和文化学。翻译简单地说就是,两种语言之间在形式上进行的相互转换,即是通过一种语言形式根据一定的转换原则,从而转变成另一种语言形式。从字面意义上来看翻译活动貌似只是一种单纯的语言活动,和人的认知好像没有什么太大的联系。但其实,小到词大到句子文章的翻译都必须和人的认知方式有关系。虽然我们的人类语言与我们生存的客观世界之间,并没有直接一对一对应的关系,但是人类的认知是两者之间的中介,是语言与客观世界联系沟通的桥梁。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与语言学在一起结合而成的一门新型学科。认知语言学在近年来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了语言学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认知语言学的体验哲学认为认知来源于实践,而语言的获取是人们通过自身的体验而得到。翻译活动也是如此,译者对译文的翻译便是通过译者对原文,以及结合自身的主观知识的而得出的结果。对于译文的理解必定来自译者自身的生活体验。由于每个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理解都不可能相同,所以作为认知结果的语言也必定不同。其次,认知语义学是认知语言学的一部分。认知语义学认为意义是来自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认知语义学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人们先天拥有的知觉和后天的自我实践而得到的。自然词语是由特定的环境产生的,所以特定的环境以及使用者的情感和心理决定着词语及其概念。如果该词开始用于人们的实际交流中,词语原本的特征就会成为词语的意义,与词本身的意义的和表达形式被大家记忆。所以译者在翻译实践中,不能只单单的考虑个别词语、句子的意义,更应该把原语的这一复合认知结构考虑在内,使得这一认知语义结构在目的语种得以重建,在这个重建语义结构的过程中便涉及到源语和目的语的双重认知。
(一)认知语境众所周知,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特点,这是由于不同民族的特定历史环境和特殊地理环境所影响的。著名的科学家萨比尔在20世纪初就提出“文化乃是社会的所想和所为”这一观点。例如:满月一词,在中国入看来,满月常会联想到八月十五与家人的团圆和重聚。但在西方人看来,满月却能够使人做出古怪危险的事。比如在一些传说及神话故事中,会出现狼人、吸血鬼等都会伴随着满月这一现象出现。语言和文化之间是相互依存的,语言是不离开文化,文化又是语言生长的基础。所以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应将译文的言语内容和目标语的文化联系起来进行翻译。因为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有所不同,所以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下,读者会形成不同的认知环境,因此对同一信息也会产生不同的认知理解。语言是形成意义的形式,认知活动是形成语言意义的基础,同时意义构建是以语篇为基础的。所以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对每个词语、短语以及句子的翻译都应考虑整个篇章的全体方面。只有联系整个篇章才能更好的翻译出原文的语义及文化氛围。翻译者的任务就是在两种认知中达到相互沟通的目的。因此翻译者要有源文作者的认知环境。认知语境不仅在翻译的理解层面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翻译中的字面表述中还可以来自语境的影响。完成翻译理解之后的译者,是已经被原文作者加工了的认知语境,通过自己的文字信息把原文作品的信息、情感等因素以最佳方式传达给读者。语码的选择就是找寻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最佳相关,让原文给译者的语境效果上,尽最大的可能性与翻译接受者的语境效果上相同。翻译者们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弄清楚语言的内部文化信息,这能促进翻译本身的发展。因此对于文化背景不同的语言应该十分谨慎,这就要求译者的创造性能力,进而會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文化误解。
(二)译者的主观能动性翻译是两种语言形式之间的相互转换,通过一种语言形式把内容重新阐述,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实践活动。虽然表面上翻译只是一种语言转换活动。译者进行翻译时,选择原文本首先是翻译活动的基础和前提。这其中,译者通常会根据译者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进行选择,由译者本身建构的认知语境所决定。译者作为翻译过程中的主体,翻译的原文本不是以概念的形式传达到读者理性之中,而是以思想情感等形式到达读者的认知中。翻译者根据翻译者本身所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翻译文本作出自己的理解即认知。因此,翻译的文化目的在翻译者开始翻译之前就已经达到了。
六、结语
近几年。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正可谓是如火如荼,在我国的认知语言学领域,也出现了关于认知语言学的大批介绍的论文、著作。认知语言学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作为认知活动的主体,为确保翻译作品的质量,使读者能够正确理解翻译作品。为达到这一目的,既需要正确理解原语作者本身的信息、思想,而且对译文接受者的认知语境进行正确的判断也十分必要,这要求翻译者在作品的选择和翻译等方面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上述基础上,译者还必须要站在读者的立场,达到翻译文本的原汁原味,同时还要站在读者的立场来审视自己的翻译。译员还必须要具备合理的策略以及审慎的态度,这样才能包含原著的文化信息以及语义信息。
参考文献:
[1]王寅.Lakoff&Johnson笔下的认知语言学[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1(4):15-21.
[2]胡浪多.当代应用语言学的质化研究和发展趋势[J].理论观察,2016(12).
[3]周珏宇.体验哲学: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3).
[4]刘宇红.认知语言学的理论缺陷[J].山东外语教学,2006(5).
[5]王馥芳.认知语言学反思性批评[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6]梁丽,冯跃进.认知语言学中的基本层次范畴及其特征[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06-110.
[7]束定芳.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研究现状、目标与内容[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报,2013(3):52-56[9]罗一丽,张辉.认知语言学在中国:回顾、现状与展望——第十届中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综述[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41(1):96-97.
[8]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6.3.
[9]李冬梅.近十年来国内英语翻译理解研究述评[J].外语界,2015,2.[10]马腾.元认知策略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J].甘肃高师学报,2014.3(5):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