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乡村产业振兴形势与对策分析

2020-09-10 11:55赵洪章钟炽玲
商业2.0-市场与监管 2020年12期
关键词:产业振兴新制度经济学乡村振兴

赵洪章 钟炽玲

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产业兴旺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物质基础,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本文选择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从分析乡村产业振兴的内涵出发,对现阶段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的形势、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思路对策进行阐述,進一步丰富乡村产业振兴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乡村振兴;产业振兴

2020年,我国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这是国家“三农”工作中心的历史性转移。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从理论上来看,乡村振兴在学术理论层面已经开始从科学内涵和实施机制等宏观的政策阐释研究逐渐转向具体的理论探究。如何结合理论与实际,更好地推动产业振兴,需要我们选择合适的理论视角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相关理论与概念分析

乡村产业振兴的内涵。2019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对产业振兴的要义和指向进行了阐述。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根本要求,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是农业发展的新路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方向,既要基于第一产业又不能仅限于第一产业,应着眼于优化第一产业,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方向。推进乡村产业融合,要通过产业间的相通和乘数效应,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骨干力量,目前,我国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超过400万家,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超过120万家,土地适度经营规模占比达40%,农业小散弱的经营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产业的融合升级,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日益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骨干力量。通过产业化带动,实现小农户与产业发展的有机接,把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第二、第三产业尽量留在乡村,把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和就业岗位尽量留给农民。

新制度经济学是产业振兴效率保障的基础理论。新制度经济学以理性经济人假设立论,充分肯定资源要素合理配置以实现效用最大化观点。新制度经济学在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发展主义思维,重视以产权制度和市场竞争提升发展效率,这与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结构优化和产权制度安排等措施具有同源性。新制度经济学是以发展主义思维重新组合乡村产业振兴的资源要素,从而使乡村产业振兴的实现具备效率保障。因此,新制度经济学可以视为产业振兴效率保障的基础理论。

二、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的形势

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乡村产业发展形势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必须正确认识所处的历史方位,准确把握新时代特点。

伴随消费结构升级,品牌与质量的需求更加凸显。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预计占世界经济比重达到17%,人均GDP连续第二年超过1万美元,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与高收入国家差距不断缩小。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日益升级,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期待和更多要求。大路货摆在路边无人问,优质、绿色、品牌农产品即使价格高也抢着买。这就要求乡村产业发展必须走高品质发展之路,不仅要满足量的需要,还要提供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优质生态安全健康的农产品,同时还要提供清新美丽的田园风光、洁净良好的生态环境。

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绿色发展的要求更加迫切。近年来,我国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取得了新突破,化肥农药实现了零增长。但农业资源环境从本质上讲,还是依靠拼资源拼消耗实现数量增长。比如耕地资源超强开发,东北地区黑土地不断退化,南方红黄壤酸化加速,设施农业土壤板结、盐渍化加重;用水总量虽然没有增加,但用水方式还很粗放、大水漫灌比较普遍;养殖方面还存在过度养殖、过度捕捞、过度放牧等现象。这些都在倒通我们必须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在乡村产业振兴中,把绿色发展摆到突出位置,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

城乡二元结构制约,产业布局统筹难度加大。从目前的城乡人口结构来看,我国仍处在人口由乡村向城市集中的阶段,农民进城务工规模较大,留下来的劳动力年龄偏大,教育水平偏低,从事的多是传统型农业生产。城市对农村人才的“虹吸效应”导致乡村景象凋敝,老龄化、空心村等问题突出,农村人口外流的趋势短期不可能逆转。以现有农村人口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远远不够,这就为县域统筹考虑产业布局、集聚产业要素、打造产业集群以及县乡村的三级分工和有机衔接增加了难度。必须因地制宣、合理规划、科学布局,要改变“原料在乡村、加工在城市”的状况。

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的双重挤压。我国人多地少,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较发达国家相比仍旧偏低,户均耕地面积不足8亩,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一些大宗农产品比如大豆、棉花、糖料等价格已经打破了天花板,高于国际市场的离岸价格,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出现倒挂。成本地板的抬升与价格天花板的下压,让农业生产经营承受着双重挤压。面对这种形势,需要村产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多次收益和多级增值,提升第二、第三产业对第一产业的反力度。

三、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思路对策

从农业层面来看,新制度经济学仍然把农业视作特殊经济部门,农业生产遵循投入——产出的函数关系,而要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率,关键在于引入新的现代农业要素。市场关系和制度设计应在要素资源配置和要素资源流通中起决定性作用。乡村振兴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以资源优化配置、关键技术投入和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以此构建现代农业体系,这与新制度经济学的农业观具有一致性。因此,推进产业振兴,要坚持全产业链打造,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按照全产业链思路,拓宽产业幅度,提升价值链,重组供应链,完善利益链。把乡村产业前端的生产基地建设、中端的加工和后端的流通、销售等环节作为有机整体组织调控。第一产业基地要突出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第二产业加工要向两头延伸,增强加工业的引领能力;第三产业服务业要贯穿全链,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

从农地层面来看,新制度经济学把土地作为核心生产要素,关注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提出完善土地产权结构和土地入市流转交易等方案。乡村振兴的战略设计将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作为重点方向,保护并放活土地经营权,允许土地经营权融资担保和入股,以优化土地权利结构作为提升土地要素利用率的关键举措。可以说,乡村振兴战略关于土地制度的优化创新充分体现出新制度经济学的思维。同时,新制度经济学以经济属性界定农村,认为农村应实现产业基础和经济活力的多元化。鄉村振兴关于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措施,都是新制度经济学农村经济化观点的投射。因此,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必须要在坚持基本土地制度的前提下,合理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多类型融合业态,培育多元融合主体,构建利益融合机制。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进、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形成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多主体参与的融合模式。建立主体与农户间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等形式,促进多环节增效,充分盘活土地等产业资源。

在农民方面,新制度经济学以认定农民为理性经济人为前提,认为农民个体决策系统遵循利润最大化诉求,将农民视为约束条件下有限理性的个体,将提升人力资本投入和以制度供给消除刚性约束条件作为释放农民经济理性能量的必要措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农村教育事业、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健康乡村建设、农村专业人才培育等普惠性联动机制,以及通过实施小农户能力提升工程等专项计划,使乡村振兴具备厚实的人才支撑。这与新制度经济学要求提升农民理性能力素质的要求相一致。现阶段,要搭建创业创新平台,推动乡村产业跨界配置,与关联产业高位嫁接。培育创新创业主体,引导农民工、科技人员等返乡创业兴业。有序引导工商资本下乡,特别是到贫困地区投资,发展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乡村产业。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产业振兴互促共进,为农村双创提供用地融资、信贷、技术等服务,为创业者提供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付兆刚,许抄军,杨少文.新制度经济学视阈下农地改革与乡村振兴战略互动研究[J].农业经济与管理,2020(05):16-28.

[2]陈秧分,王国刚.乡村产业发展的理论脉络与政策思考[J].经济地理,2020,40(09):145-151.

[3]李鹏飞,黄丽君.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内涵与发展困境研究[J].生产力研究,2020(07):12-16+161.

猜你喜欢
产业振兴新制度经济学乡村振兴
论如何促进当前景德镇陶瓷产业振兴
“两南”临夏定西脱贫攻坚与城镇化建设中产业兴旺和特色小镇建设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江苏特色小镇建设问题研究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产业振兴
高等教育收费之本质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第三方教育评估制度环境研究
两种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及现实启示
基于probit模型的择校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