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用道家核心思想解读十九大报告相关论断

2020-09-10 08:55朱伟利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12期
关键词:生态观无为而治天人合一

朱伟利

摘要: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召开十九大,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走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而这一点与道家的生态伦理核心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为我国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现状提供了借鉴基础。

关键词: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清静无为;生态观

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经典和核心之一,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在新时代,仍然有其巨大的现实意义。党的是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道家思想的新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也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发展的长远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十九大报告立足于当前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现状、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建设状况、社会政治条件以及人口素质等,平衡自然发展和经济发展二者的关系,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不断涌现。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想要获得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要保护农业生产的自然生态环境,防止出现生态赤字和人为造成的不可逆的生态灾难。传统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以自然规律为准则,通过一系列富含生态哲学的思想理念倡导人们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在向自然界索取生存发展之需的同时,呵护自然,回报自然。

一、道家核心思想理论

(一)老子的哲学思想

1.道法自然

道家思想围绕着“道”这一核心构建起独特的理论体系。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事万物的根本,万物皆由“道”发展而成。老子《道德经》记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中又记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重要的哲学思想,意思是“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老子用“道”这一核心理念,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的阐述。“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归纳了天地万物运行的内在规律,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的发展规律。

2.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它所体现的是道家的治国理念。无为而治,是老子对君王提出的治国理念“不与民争”。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他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治”并不是消极的不作为,而是不过多的干预、扰乱事物发展、运行的规律,是要充分发挥人民自身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发展、自我进步、自我完善。作为一种治国理政学说,无为而治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作为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二人的哲学思想体系,被后世尊为“老庄哲学”。他的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的核心主张是“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1.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也叫“天人相应”,天人相通,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之一。庄子所认为的“天”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包罗天地万物的天,即自然之天;二是指自然本然的状态,即无为,自然而然,事物本真的天然状态。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它首先指出了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关系;其次表明人类生生不息,与自然生命一样不断创造,绵延传承和积极进取精神;第三,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朴素的客观唯物主义思维模式。

2.清静无为

清静无为与“清净无为”相同。道家提出天道自然无为,主张心灵虚寂,坚守内心清静。它也是道家中最为重要的哲学思想。这里是指要做到内心清净,不被外在物欲所迷惑,坚守做人的本真。这里的“无为”是说通晓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能够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里所强调的是人应该按“道”来行事,安身立命,不可肆意妄为,应追求朴素节俭、清静寡欲的思想境界。这是对人自身发展的一种追求,展示的是得道之人的崇高境界。

二、十九大报告相关论断的解读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主席提出一系列新的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必须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将我国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生态优美、环境良好的美丽和谐家园,这不仅仅是当前建设幸福中国的根本要求,同时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參与到美丽家园的建设当中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也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此体现为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一方面,要实现对国土空间开发的升级和优化,从源头上控制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以期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合理规划国土空间布局。另一方面,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逐渐淘汰落后产能发展企业,积极发展节能产业,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倡导企业发展资源循环利用,推动矿产资源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不断壮大可再生能源规模,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三、道家核心思想与十九大报告相关论断的结合

1.“道法自然”的生态平等观

“道”是道家思想当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提倡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的“道”蕴含了世间万物发展的普适性和规律性。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自然”是与“人为”相对的一个概念,具体指的是剔除掉一切人为干预的外部力量而得到的一种超脱状态。与此同时,老子指出要尊重自然界的创造和存在,绝不能轻视自然、藐视自然,更不能以以征服者和占有者的姿态凌驾于自然之上,为满足自身需求向大自然不断索取,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反思过去,正视现实,只有尊重自然才是人与自然相处的科学态度。

正所谓道生万物,众生平等,世间万物都遵循自然规律运行。同样的,人类的运动同样也要遵循这一规律进行,深刻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之间是平等的,人类既不是自然的奴隶,也不是自然的上帝,人是自然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自然包含人,而不是自然属于人。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刻意识到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的活动要符合自然而不是违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实现人类对自然获取和给予的平衡,多还旧账,不欠新帐,最终实现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发展。

2.“物我同一”的生态价值观

庄子提出了“物我同一”的生态价值观念,同样蕴含了老子倡导的“人与天一”和“物无贵贱”两种生态伦理。庄子指出,人应该回归自然,剔除掉“人优于自然”的错误生态发展理念。从中可以看出,道家将人看作是自然当中的一部分,人类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均直接或间接来自自然,没有自然人类发展也就无从谈起。此外,也要深刻意识到一切物种均有生命,都有其独特的价值,都是自然大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此我们了解到,道家“物我同一”的生态价值观与十九大报告倡导的发展理念是一致的,拥有极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人类要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当中,积极主动地保护自然,逐渐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扛起人类应该承担的重要责任,秉承尊重自然的首要态度,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力量。

3.“天网恢恢”的生态整体观

老子指出,整个自然界就好似一张“天网”,在这个网络体系之下,任何一种生物都有其基本的运行规律,一旦破坏这个规律就会产生难以预想的后果,结果得不偿失。除此之外,这张天网还维系着宇宙万物正常运行发展的内在动力。自然界的运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静止的,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的一个完整有机的生态系统,具有自身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内在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正所谓“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其中蕴含的生态文明观念与十九大报告息息相关,接下来就是要将这一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推行,使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

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观念与道家的生态哲学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其中“道法自然”“物我同一”(天人合一)“天网恢恢”的思想为当今的环境治理、生态恢复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思想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道家的生态文明观念为主体,融合时代发展特色,深入贯彻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发展体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就是生产力等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我国各方面建设的全过程,进而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山明、水净的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四、结语

道家核心思想与十九大报告相关论断有着紧密联系,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生态平等观、价值观、生态整机观等都是道家核心思想不同方面的体现,是道家核心思想当代价值的体现。从道家核心思想视角出发,对十九大报告的深入解读,是对十九大报告创新性的阐释,也是新的理论探索。

参考文献:

[1]解维敏.“脱虚向实”与建设创新型国家:践行十九大报告精神[J].世界经济,2018,41(08):3-25.

[2]郑功成.全面理解党的十九大报告与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06):8-17+160.

[3]黄小华.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四大亮点及其理论贡献[J].探索,2017(06):9-14.

[4]姚冬琴,徐豪,謝玮,张燕,曹煦.新时代新思想新征程——十九大代表与社会各界人士热议十九大报告[J].中国经济周刊,2017(41):28-37.

[5]老子.《道德经》第77卷

猜你喜欢
生态观无为而治天人合一
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学生人际交往价值取向的培养
“无为而治”引领下的班级自主管理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
浅论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三生观”教育
论“清单式管理”:现代治理改革重要标志之一
浅析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观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