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慧 孔明明 李政
摘 要:20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绿色运动的兴起,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应运而生。生态观是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并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论。通过对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观的论述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生态社会主义;生态观;马克思主义渊源
一、生态社会主义生态观的马克思主义渊源
马克思曾在他们生活的时代就注意到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会使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在马克思等人的著作中也蕴藏着丰富的生态观点,但这些思想和观点却由于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大多致力于工业化的实现没有得到重视,大部分国家都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重要问题,导致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点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生态社会主义者针对当时的生态问题,重新重视并挖掘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点,继承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
第一,人和自然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自然界具有客观物质性,人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依赖于自然界并与自然界不可分割。马克思认为,整个世界的历史的过程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1]因此,人和自然是和谐统一的,这一观点有着无可辩驳的证据。
第二,造成生态问题的最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对于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生态破坏,马克思进行了深恶痛绝地批判和指责。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对森林的破坏力度是巨大的,但是对其养护作用却微乎其微。资本主义农业、机器工业等的进步,无非都是对劳动力资源以及对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的进一步掠夺。同时,采取措施使得土地肥力提高也不过是为了进一步地掠夺土地资源。
第三,人可以通过实践的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 一方面自然界具有客观物质性,人依赖于自然界,与自然界不可分割;另一方面,人又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与动物不同,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主动地改造大自然,也就是创造“人化自然”。通过实践的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既肯定自然对人的优先地位和客观存在性,又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类社会的诞生时起,广大人类就通过各种实践的方式来改造大自然,将原始状态下的自然改造成为“人化的自然”,这也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基本手段。人和自然界自始至终就存在很多不相适应的因素,成为一对基本矛盾。在人类和自然界这对既矛盾又统一的存在中,如果相统一和适应的因素占据主要地位,人和自然就能够“和解”。相反,如果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使得不相适应的因素占据主导地位,就会遭受大自然的惩罚,导致生态环境问题。马克思的生态观点就着重强调要通过实践的方式来达到人与自然“和解”的目的,人与自然“和解”的思想成为马克思生态观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生态社会主义生态观的基本理论观点
生态社会主义者在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同时,生态社会主义者针对当时的具体形势,又超越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其基本思想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世界的整体性、系统性。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思想强调人和自然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生态社会主义者继承了这一基本思想观点,强调世界的整体性、系统性以及统一性。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生态社会主义者提出的“网络系统”观点。“网络系统“思想指出,大自然中的每一种有机体都是一个完整统一的生命网络系统,所有的生命网络系统都是“不分主次、互相联系、不断发展的”,整个自然界都是由这些“生命网络系统构成的生态系统”,“当一个系统被分割为孤立的组成部分时,这个系统的特性就会遭到破坏,更大的系统也会随之改变”。[2]综上,为了维护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就必须深入研究生态系统中各种相互联系的网络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第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造成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根源。马克思主义曾经深恶痛绝地揭示了生态环境破坏的最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生态社会主义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观点,同样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是导致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本原因。生态社会主义者深刻批判了万恶的资本主义制度,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因此,他们常常不惜一切代价来促进生产的发展。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常常利用自身优势对本国的自然资源进行保护却对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自然资源的开发和掠夺,保障本国经济的发展,却造成其他国家资源的加速耗竭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使得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的爆发不可避免。美国的维克托·沃尔斯也认为,“当前全球严重的生态问题完全是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节制的生产和无节制的消费造成的”。[3]
第三,建立“生态经济”模式。面临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的日益加剧,生态社会主义者们认为,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一项最为紧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强调人可以通过实践的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生态社会主义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强调人可以通过实践的方式来解决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早期的生态社会主义者主张建立“稳态经济”,但这一理论很快被推翻了,“稳态经济”是不现实的。因此,生态社会主义者主张用“生态经济”的模式来取代“市场经济”这一传统模式,以此降低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保障经济的稳定增长,从而满足人的需要,而非以营利为目的,使得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适应,改变过去人民只注重经济发展却忽视环境保护的思想观念,认为“生产与利润最大化的标准应服从社会生态标准、经济与生态应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4](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十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 128 页
[2] 刘光明,《生态社会主义产生的科学文化背景探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第2期
[3] 陈学明,《苏联东欧剧变后国外马克思主义趋向》,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96页
[4] 刘梅,《生态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观》,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