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而德育教育本身的发展越来越呼唤德育回归完整教育,德育不能从教育中割裂,不能孤立进行。本文从高中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可行性出发,结合本人担任高中语文教师及班主任、德育导师的实践经验,思考德育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及方法,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高中语文:德育:课程改革
德育与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两块“压舱石”,而两者之间关系紧密,相辅相成。重视德育而放弃教学的学校无法进步,只顾教学而忽视德育的学校也将受恶果反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才与德的比喻,《资治通鉴》的作者,北宋司马光的名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是对历史事实的总结,对我们兼顾教学和德育,以及进一步加强对德育的重视和实践有警示的意义。因此,笔者对德育教育的全面深化进行思考,从高中语文教师及班主任、德育导师的角度探究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这一命题。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可行吗?
德育渗透到高中教学中去,各学科都有所擅长,而语文学科凭借其自身特点,可以说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语文学科培养的是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本身是一种人文素养。语文素养的基础建立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上,语文素养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它的内涵包括了文化品位和文化修养,与道德品质息息相关。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培养语文素养,就是引导学生睁开“另一只眼睛”。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三维目标,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独立出来,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三足鼎立,成为不可或缺的一个教学目标。而高中语文学科本身包含“我国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等重要的活动内容和教学要求,这些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与德育教育关联紧密。我们所担心的不是高中语文能不能渗透德育教育,而是高中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是否会被德育教育所排挤。德育教育与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关联紧密。
高中语文学科与德育教育具备明显的共生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培养语文素养,提高道德品质,是符合新时代对德育工作要求的做法,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二、渗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策略
1.注重全过程渗透,从课堂到课后“环环相扣”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开展场所。而作为一门延展性非常强的课程,语文课的课后辅导及活动时间也非常多,这一点不容忽视。教师应围绕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活动开展,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到课后的全过程。
2.注重个性化渗透,在“同一个世界”里培育“不同的風采”
高中语文学科重视学生自主“体验”,关注学生获得“过程”,而非简单的文字知识与技巧的传授和输入。这一点与德育教育是相通的。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各不相同,教师应重视对学生个性化的关注,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个性体验,从中培养师生共鸣,让德育教育也浸润其中。
3.注重“春泥”式渗透,有“真情实感”也有“绝世武功”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高中生正是花季少年,教师应有充分的自觉,在教学与教育的过程中,努力做一名“春泥”式的教师,避免枯燥无味并且效果较差的说教,让学生在与教师交流沟通时潜移默化地吸收正面影响,与刚性的奖惩制度与措施相结合,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无论是感情心灵的联结,还是沟通说服技巧的发挥,都是“春泥”式教师的“绝世武功”所在。
三、德育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法探究
1.身正为师,学高为范。高中学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个性往往较为强烈。无论是教学还是德育教育,都面临着“不听话”的学生。如何使学生“如坐春风”,提高教育转化率,是教师直面的问题。教师应端正自身言行,提高个人魅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立德”方能“树人”。《后汉书》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就是这个道理。
语文教师尤其应注重自身素养的提升。比如在传统文化教学中,重点难点既体现在文本的梳理上,更体现在对传统文化两千年以来的观念的现代化解析方面。当高中语文教师进行《论语》阳货篇“乡愿德之贼也”一文教学时,既要进行文本分析,将信达雅的译文传授给学生,也有必要对其中“老好人是危害道德的坏蛋”这一观点进行阐释。这个问题深及人性,触及历史,映射现实,既是教师展示自己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的窗口,也是德育教育悄然发生的场所,是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和谐”的一颗火苗。能够抓住这颗火苗,讲清这个问题,让学生的道德观认识有所提升,必然能够增强教师的信服力。
2.教师要学一点心理学。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进一步掌握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的规律,保障教育向积极成功方面发展,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百利无一害的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对学习的冷态度,比学习成绩的不良更可怕。”教师面对学生,不仅用自身素质来吸引他们接受教师所教育的内容,还要加强技巧,营造积极的心理环境,能够让教育氛围更加融洽和谐,转变学生的“冷态度”,激活他们的“热状态”。比如在考前对学生进行应试指导时,心理学技巧可以帮助学生调节情绪,减轻压力,更好地接收关于应考技巧,提高考试成功率,同时对部分学生的关注,还可以缓解其焦虑的心态,避免考试中发生作弊行为。长期在积极氛围中成长的学生,更能培养优秀的情绪管理和受挫能力,达到课程目标中强调的“开发非智力因素”的要求。
3.条条大路通罗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全过程渗透德育教育有很多“阵地”。
一是课堂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三维目标之一,是高中语文教师备课时深入挖掘文本的重点。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在疏通语言文字和技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多角度揣摩优秀的课文,感受丰富的情感体验,熏陶良好的道德品质。比如屈原《离骚》的教学,通过大量诵读和查阅资料来理解文本,不仅要求学生感受屈原的爱国之情,并且可以进一步延展,使学生思考记忆中的爱国人物和身边现实的爱国主义事迹,将这些案例贯穿起来,促进学生对屈原形象的理解,激发爱国主义的自豪感,实现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二是课后辅导。课后辅导过程中,教师往往针对学生问题进行一对一答疑解惑。在解答疑问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开展个性化的心理疏通,进行德育教育。在信息时代,教师的联络方式也多种多样,比如笔者加入了學生QQ群,也有许多同学单独通过QQ向我咨询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课后辅导的问题可大可小,可多可少,重在通过个性化的方式了解学生,促进学生积极应对学校学习生活。
三是作文周记。作文和周记是语文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一方面考察学生的写作技巧,锻炼写作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来观察学生的思想动态。比如在周记、作文中反映出的当前困惑,教师可以在面批作文时与其共同探讨解决,及时地引导学生消解负面情绪,避免影响学习状态。
四是语文活动。由于语文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注重学生的情感和过程体验,更加适合德育教育渗透其中。比如通过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引导学生进行良性的课外阅读,既是好的语文教学的方法,也是有指向的德育教育引导。书分“好”“坏”,应针对高中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兴趣爱好等实际需求,结合教学和德育要求来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同时进行阅读指导,既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也熏陶提高思想觉悟。
比如学生沉迷于网络小说,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读书会等方式推荐其阅读优秀的通俗读物,提高他的阅读品位,纠正他的阅读习惯,吸收有益的养分,提高文学和道德素养。
比如组织学生在课后进行校园剧创作等研究性活动。将教材中合适的作品改编成短小精悍的校园剧。学生们各自分工,有的要深入解析文本,挖掘主题,改写剧本,有的要制作道具,安排场务,有的要脱稿背词,揣摩表演,有的要协调组织,调度指挥。学生在校园剧创作的过程中获得了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进步,深入理解了故事主题,得到了情感的升华,同时也通过合作获得了道德素养的提升。
高中三年是教学时间紧、任务重的三年,但同时也是学生青春飞扬,长大成人的三年。高中语文教学既要紧扣主线,抓好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也坚决不能放松让学生深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机会。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语文教师也应不断提高素质,努力做桃李满天下的“春泥”教师。
参考文献
[1]赵新军.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思路探讨[J].华夏教师,2018(33):90.
[2]王玲.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研[J].课程教育研究,2018,(5):186.
[3]柴淑红.用德育点亮高中语文教学道路[J].课程教育研究,2018(19):49-50
作者简介:肖珍(1982-),女,汉族,江苏吴江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