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师专业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取向

2020-09-10 07:22费成祖
高考·下 2020年12期
关键词:教师专业成长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费成祖

摘 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目标,这对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突出表现在需要高中历史老师跳出历史学科界限,树立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历史教育”育人理念;系统学习和掌握唯物史观,自觉地以唯物史观贯穿和指导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广泛的跨学科兴趣,构建既专深、又广博的复合型专业知识结构体系。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自觉、勤奋、有良好坚持的积极努力,实现自身专业素养的有效提升,为新课标的推行和实施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师专业成长;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1]。

那么新课标对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哪些新要求?高中历史教师需要从哪些方面来加强和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呢?通过学习钻研高中历史新课标和对教学实践的观察与反思,笔者以为,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核心素养内涵应该突出体现为:历史专业教师的角色定位和理念价值、根本史观、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家国情怀和人格品质等。为了适应新课标提出的挑战,高中历史教师提升自身专业核心素养的取向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并不断完善。

一、跳出历史学科界限,树立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历史教育”育人理念

新课标关于高中历史课程性质的界定,明确指出,“中学历史课程承载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为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打下基础。”[2]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黄牧航教授认为,历史教师的专业应该包括历史学科专业和历史教育专业两个不可分割、相互统一的方面。实践中,往往比较强调的是前者,而容易忽视历史教育的专业要求。历史教师应该将历史课堂教学作为实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目标的载体,跳出和超越历史学科界限,体现自己的“家国情怀”,着眼于为国家培养具备合格素养的公民,从历史教育的视角去入手,无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取舍、还是教学方法设计、以及教学质量和效果的评价都应该针对和指向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目标,从而真正实现为学生的素养而教,而不是为学科而教。

二、系统学习和掌握唯物史观,自觉地以唯物史观贯穿和指导历史课堂教学

启始于本世纪初的高中新课改,近二十年的历史课程教学实践中,绝大部分历史教师都自觉不自觉的逐步学习运用多元的历史观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比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革命史观、阶级史观等等。显然,多元史观对于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都起到了积极而有效地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有的历史老師或是由于自己对唯物史观理解不透、掌握不够,在实际教学中有意无意的割裂了唯物史观与多元史观的关系,疏忽、回避、甚至排斥和否定唯物史观,这显然对于落实高中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和教育功能是有负面影响的。

新课标指出:“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并提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首要目标就是使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历史知识基础上,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可见,新课标更加明确地突出了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课程实施和课堂教学中的指导地位。

由此,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历史教师必须着眼于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深刻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一般原理,包括: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和相互作用;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等等,并且要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历史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发掘唯物史观与多元史观的内在联系,深入挖掘历史教科书中有效结合点,精心选择史料,深入透彻加以分析,合理设计教学方法,坚定自觉地引导学生感悟和理解唯物史观的各个观点和原理,进而学会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和认识问题。

三、培养广泛的跨学科兴趣,构建既专深、又广博的复合型知识结构体系

新课标的另一个显著变化,就是调整和更新了历史课程的结构和内容。根据新课标第四部分课程内容所列举的内容要求来看,和原有课程内容相比较,无论是必修课程,还是选择性必修课程,既删减了许多原有内容(如太平天国运动、近代中国的经济、西方早期殖民扩张、巴黎公社运动、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苏联经济建设以及世界近现代文化科技成就等),也新增了许多内容,其中必修课程的24个专题中有大约13个专题属于新增或调整,新增的内容基本都属于历史学科内的专业必备知识点,也有反映国家意志的最新历史观点和思想,如南海诸岛、台湾岛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抗日战争变为十四年抗战,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选择性必修课程的三个模块是由原来的三个必修模块调整更新而来,也有大约10个专题属于新增,如中国古代法治、基层管理与社会保障、货币与税收、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村落城镇和居住环境、医疗与公共卫生、多样发展的世界文化、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战争与文化碰撞、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等等。选修课程设两个参考模块《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则是全新内容。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课标对历史课程内容的调整对广大高中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素养也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和要求。作为一线的历史教师,首先必须建构历史学科专业的“必备知识”,具体而言,一是要针对必修课程内容的调整增加,不断强化和提升历史学科的专业知识的深度和精度;二是要针对选择性必修课程所可能涉及的政治、管理、法律、经济、金融、商业、交通、地理、建筑、人口、战争、生物食品、医疗保健、教育留学、出版翻译、文化文学、戏剧艺术等方面教学要求,广泛涉猎各个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甚至也能够适当深入钻研3-5个学科更佳;三是要高度重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以及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一般教育学知识和历史学科教育学、教材教法设计等方面的历史教育学知识的学习和更新,及时关注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前沿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关键能力”,即历史课堂教学综合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保障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目标的真正有效实现。

最后,历史教师还应不断升华自己的“家国情怀”,努力把历史、与现实和未来紧密联系起来,积极敏感地关注和搜集国内国际现实社会发展的时事新闻、重大政策、流行热点等,挖掘这些热点方面与课堂历史知识的联系,不失时机地引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历史视野,引导学生分析其因果联系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解释素养。还要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品质和道德修养,为学生树立人格示范榜样。

面对基于新课标的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历史教师只有具备“立德树人”的家国情怀和育人理念,坚定牢固的确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最高教学指导思想,认真学习和理解新课标的精神内涵,深入仔细地研读新教材、关注史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和教育发展的最新方向,不断自觉地夯实强化必备知识,提升关键能力,有效组织教学活动,及时反馈和改进教学,才能促成课堂教学中深度学习的发生,最终达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2018年1月,教育部官网。

[2]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及主要变化》,《近现代史研究通讯》2018.02,搜狐号;

[3]黄牧航.《论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内涵与成长路径》,《历史教学》,2017年第3期;

猜你喜欢
教师专业成长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对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认识与思考
影响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