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冬林
摘 要:物理是我国高中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其教育目标在于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综合素养。而高中物理教育目标的达成和实现,必须要建立在高效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之上。由此可见,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十分重要和迫切。本文将从践行自主学习探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注重物理实验教学三方面出发展开研究和论述,试图说明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和具体路径,希望能为一线高中物理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高效课堂是建立在有效课堂基础之上的,具体指的是教师可以利用尽可能少的教学资源、耗费尽可能短的教学时间来完成基本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并取得最大化教学效益的课堂。在高效课堂中,学生有充足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空间,可以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深入到知识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全方面发展。所以,广大的高中物理教师应当顺应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树立起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深入探索各种先进、创新的教学方法,从而顺利实现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
一、践行自主学习探究,突出学生个性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是传统教学教学模式下课堂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几乎没有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机会,从而难以实现个性化学习和全面化发展。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应当彻底转变过去“以师为本”的思想观念,肯定并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可以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勇于提出问题和质疑,促進学生的个性、深度学习。
例如,在教授《摩擦力》这部分知识时,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学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在本节课程前,学生们已经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掌握了基本的物理研究方法,所以,笔者践行自主学习探究活动,给予学生们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们更好的消化本节课程的内容。上课后,笔者先对本节课程的基础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然后,便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们自由学习本节课程的内容,在学生们自学结束后,笔者再让学生们阐述自己的学习观点,笔者借此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成果。这样一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笔者通过践行自主学习探究,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学习。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团队配合
小组合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转变学生间原本的个体竞争关系,增强学生团队配合并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所以,高中物理教师应当转变过去统一的授课形式,按照科学的标准和原则来将全班学生分成4-6人一组的学习小组,并确定组内成员的具体职责和分工,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展现自我的空间;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们围绕着同个问题或者知识点,展开小组内部的讨论、互动与交流,实现思维互补、相互启发和互帮互助,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收获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授《电势能和电势》这部分知识时,本节课程的学习内容是在学生们接触了电场强度、匀强电场之后对电厂性质展开的深入探讨,为了增强学生们团队配合能力,笔者为学生们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首先,笔者将学生们分成了多个小组,每个小组6人,小组成员确定好后,笔者再根据学生们的学习能力为各小组布置探究任务。任务布置好后,各小组立即展开讨论,经过学生们的激烈讨论后,各小组最终得出结论。这样一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笔者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增强了学生的团队配合能力。
三、注重物理实验教学,实现知识深度教学
物理是一门注重实践操作的自然科学,实验是物理知识形成、发展的基础,所以物理实验教学的组织与开展能够有效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理解与掌握,同时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实践能力。对此,高中物理教师可以积极地组织与开展物理实验教学活动,并强化和突出学生的自主实验、实践操作,促使学生可以自主提出实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仪器、观察实验现象并探究实验结果,完整地参与和经历实验过程,实现深度学习。
例如,在教授《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这部分知识时,为了实现深度教学,笔者结合课程教学特点,为学生们开展了实验探究活动。首先,笔者为学生们准备好实验所需的道具,然后再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们针对本节课程开展实验。这样一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笔者通过注重物理实验教学,实现了知识的深度教学。
总而言之,构建高效课堂是每位教师的根本目标和核心任务,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必然性要求。所以,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要顺应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起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思想,通过践行自主学习探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注重物理实验教学等策略的运用,来推进物理课堂的改革与转型,最终实现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打造与构建。
参考文献
[1]龙莎莎.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研究与实施[D].湖南理工学院,2018.
[2]谢家林.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09):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