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3年以来韩国亲子类真人秀节目爆火,中国制作方纷纷购买韩国版权并进行大规模的本土化产出,在国内电视市场掀起了亲子类真人秀热潮,但近年来国内亲子类真人秀节目发展遭遇瓶颈。与此同时,韩国原版的亲子类真人秀节目历经7年的洗礼趋于成熟,其精美的制作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大量的中国受众并收获了较高的评价。本文试图探究韩国亲子类真人秀《超人回来了》在中国成功进行跨文化传播的原因及其带来的思考与启示。
关键词:亲子节目;韩国真人秀;跨文化传播;《超人回来了》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1-0240-02
一、研究背景
KBS(韩国广播公司)在2013年11月正式推出亲子类真人秀纪实节目《超人回来了》,展现明星父亲独自育儿48小时的真实情景。亲子类真人秀节目在韩国广受欢迎,这股热潮也影响到了中国。但国内同类的亲子类综艺节目娱乐性质越来越强,价值取向引导出现了偏颇。2019年4月3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正式颁布《未成年人节目管理规定》。国内亲子类节目遇冷,与此同时韩国原版的亲子类真人秀节目通过字幕组等网络媒介形式传入中国,在中国口碑和收视双高。本文试图探究韩国亲子类真人秀节目在中国爆火的原因,并通过剖析韩国优质的亲子类真人秀节目的成功之道,为其他亲子类真人秀节目提供借鉴。
二、文化差异在《超人回来了》跨文化传播中对中国观众的积极吸引力
(一)作为象征的异域文化呈现
霍夫斯泰德认为,文化是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1]。因此,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社会经验、受过相同教育的许多人共有的心理程序。对于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人们而言,这种共有的心理程序之所以会有差异,是因为他们向来受着不同的教育、有着不同的社会和工作,从而也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差异性文化会引起受众原始的新鲜感和好奇心,进而带来一种文化吸引力。霍夫斯泰德在谈到文化差异时将文化比喻为“洋葱”,并用符号象征、英雄、礼仪和价值观来代表文化的不同层次[1]。
《超人回来了》节目中会为孩子们安排一些文化体验类活动,以孩子的视角为载体,使观众身临其境般体验韩国文化,这一点对于以中国观众为代表的海外观众而言尤其受用。比如带小孩逛传统市场、参观民俗村等,这些充满异域文化的体验会在节目组的后期制作后附上精致的介绍、精美的呈现,被贴上更具象征意义的标签,在将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文化差异性进一步放大的同时,又加入更便于陌生的他文化受众理解的广播电视元素,如旁白、字幕等。这不仅是一种代表文化自信的强有效的文化输出,更是在亲子节目中通过呈现这些特有的服装、建筑、民俗等象征,提升了文化差异性对包括中国观众在内的跨文化传播受众的积极吸引力。
(二)关乎价值观的教育观念和方式差异
价值观指人们相信什么是真、善、美的抽象观念,在《超人回来了》的跨文化传播中,最显著的是关乎价值观的不同文化环境中教育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呈现。
1.体验式教育与说教式教育。在观看采用体验式教育方式的超人家庭时,除了由差异感带来的新颖的观念接触以外,大部分在说教式教育方式下长大的中国观众都会有意无意地将节目中小孩受到的教育与自身受到的教育对比,甚至产生某种学习冲动,用以对待自己的孩子,进而弥补自己在受教育过程中的缺憾。比如节目中威廉想吃巧克力而不愿吃飯,于是威廉的爸爸将巧克力和米饭混在一起让威廉尝试,威廉在心满意足地试吃之后发现其非常难吃,进而明白了吃饭的时候不能吃巧克力的道理,并且主动向父亲认错,父亲随后给予赞扬。面对这种情况,大多数中国受众的父母要么是“你爱吃不吃”的态度,要么“威逼利诱”孩子进食,过程很不愉快并且疏远了亲子关系。与“60后”“70后”的父母忙于生计、手忙脚乱不同,《超人回来了》的主要中国受众群体是“80后”“90后”,目前大多丰衣足食、不再为生计担忧,因此他们有精力和能力关注自己孩子的教育,尽可能追求更先进的教育观念和方式,给予孩子更完美的童年。这种在相似过程中的差异性经历使得观众的带入感极强,由新鲜感引发的求知欲和认同感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节目对中国观众的吸引力。
2.平等观念与重男轻女观念。当下虽然普遍提倡平等,认为重男轻女是一种错误的落后思想,但不可否认,重男轻女仍然是社会上的一种潜在意识,仍然存在。节目中的家庭,尤其是多胞胎家庭对于平等观念的重视和实践,使得深受重男轻女观念影响却又无法摆脱现状的中国受众,尤其是作为大多数的女性受众,看到了相同文化渊源下韩国的成功突破,这种“打破”提高了她们对节目中呈现的价值观的好感,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超人回来了》节目的认可,促成了更好的跨文化传播效果。
(三)创造“英雄”的特殊节目模式和特定亲子场景
1.父亲的家庭角色回归。父亲的家庭角色设置是创造“英雄”的核心点,节目中的父亲既“三头六臂刀枪不入”,又温柔可亲无微不至,这是现实生活中的父亲往往无法做到的。东亚社会中的父亲角色往往为了养家糊口而缺席孩子的成长过程,父亲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往往较为疏远。节目中父亲的家庭角色回归满足了中国观众的好奇心,同时也试图弥补部分观众成长过程中父位缺失的遗憾。这样的差异性呈现带来了与原生文化截然不同的体验,产生文化差异性带来的积极吸引力。
节目组带来的特殊育儿资源还在极大程度上放大了父亲的“英雄”形象,以达到为父亲们获取更多好感和增强吸引力的目的,比如节目中威廉非常喜欢漫威英雄蜘蛛侠,威廉的爸爸就请了蜘蛛侠电影中的演员为威廉实现了成为小蜘蛛侠的梦想。节目组参与到真实育儿中,极大地丰富了节目中家庭的育儿资源,充分地满足了观众关于童年的幻想,满足了成年受众对于罗曼蒂克的向往。
2.特殊家庭的差异性体验和好奇心满足。混血家庭作为多元文化交融的缩影吸引着受众,其背后是异域文化的呈现及其在交融过程中的冲突与适应带来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满足。大家好奇如何与外国人谈恋爱、外国人如何与家中长辈相处、外国人如何教养孩子等。比如节目中4岁的娜恩,和爸爸说韩语,和妈妈说德语,和外婆说西班牙语,和父母一同说话则讲英语,这样特殊的家庭环境自然会使观众好奇这个孩子会如何生活,其与普通家庭生活日常的差异充分满足了普通受众的好奇心。
多胞胎家庭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作为该节目主要中国受众的80后、90后的兴趣,他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对陌生的多胞胎家庭的相处模式感到好奇,多胞胎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间温馨的相处和陪伴使他们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得到一种事后满足,抵消他们在独自成长过程中的孤独感和缺失感。
三、文化接近性在《超人回来了》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
文化接近性(Cultural Proximity)指受众较易接受自己熟悉的语言、文化和风俗相接近的文化产品的倾向。受众最倾向于接受本国家/地区生产的文化产品,影响选择的因素包括对本地明星的喜爱、对本地知识的积累、对本地议题的关切、对相似族群的亲近感以及对本地生活方式的熟悉等[2]。中韩文化的接近性直接拉近了中国解码者与韩国编码者的距离,中国受众能够对韩国节目中的“符号”进行相当大程度上的正确解读并且产生文化认同,从而润滑韩国文化产品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最显著的当属中韩传统文化中相似的“家”文化。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在《论集体记忆》中提出,集体记忆指的是在一个群体里或现代社会中人们所共享、传承以及一起建构的事或物。而最重要的集体记忆就是有关家庭记忆的方面,因为家庭并非一个封闭、孤立的社会群体,本质上属于一种社会记忆,受到社会力量的框定。中韩两国文化皆深深扎根于儒家文化,这使得两国都有非常浓厚且相近的“家”文化传统,这一文化传统在亲子类节目中展现得尤为明显。
中韩两國在全球化进程中出现某些文化维度上的趋同现象,同时向西方文化学习,进而由文化同质化演变为文化接近性。其中最显著的是教育观念的变迁,从儒家文化发源的两个国家文化开始吸收一些西方社会的先进观念,从重男轻女到男女平等,从长幼有序到注重平等和分享。《超人回来了》节目呈现了与中韩传统家庭不同的更先进的育儿方式,而这些新型育儿方式是中韩两国观众认同并想要学习和模仿的,这使中国观众更容易接受以及青睐韩国亲子类节目。
四、结语
在竞争激烈的韩国电视市场,亲子类真人秀《超人回来了》一家独大,不仅在韩国本土收获收视率冠军宝座,还在传播渠道缺失、原始传播范围狭小的情况下在中国进行了较为成功的跨文化传播。文化接近性在节目中的应用拉进了其与中国受众的距离,又以异域文化风情呈现的文化差异满足了中国受众的好奇心,其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了有效的文化输出,甚至在微观层面对中国受众产生了生育观、教育观、价值观上的影响。无论是节目编码叙事本身,还是其如何将跨文化意识作为节目元素巧妙地注入节目,都值得我们学习。
从《超人回来了》看亲子类节目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观输出,如何真正实现亲子类节目鼓励生育和传授先进教育观念、育儿方式的社会功能?对此,本文提出如下思考:
通过旁白、字幕等后期手段为节目内容注入更多导向性输出,将正确的价值观、先进的教育观念更明晰地传递给观众。
节目中更多的传统文化呈现是展现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通过节目,可以使更多的观众在屏幕前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了解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发挥电视节目的文化传播功能。
避免过度娱乐化,增强节目的教育属性。亲子类节目应对作为主要受众的父母和孩子起到指引性的教化作用,与此同时节目还应关注与亲子关系相关的普适性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 霍夫斯泰德.文化与组织:心理软件的力量[M].李原,孙健,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83.
[2] 约瑟夫·斯特劳哈尔.超越媒介帝国主义:不对称的相互依赖与文化接近[J].大众传播批判研究,1991,8(1):39-59.
作者简介:赵辉玥(1998—),女,重庆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跨文化传播、全球媒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