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出版行业的发展将迎来更多、更严峻的挑战。数字强基时代,对出版社编辑提出了更明确、更有针对性的升级迭代意识和融合行动的要求,确保出版社编辑业务能够跟上时代发展,引领专业出版。
关键词:数字;强基;产业;智变;编辑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1-0221-02
2017—2019年,人工智能技术已获重大突破,2020年一场疫情封锁了人与人的面对面交流沟通,促成了网络传播、交互的爆发式增长;疫情阻断了国与国之间的访问,暴露了科技竞争的严峻形势。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为各行各业的融合创新孕育着机会,必将给传统媒体带来势不可挡的业务变革。
一、编辑+数字:不单是油墨芳香的纸书,更要是可迭代升级的多媒体图书
传统图书编辑通过与作者沟通,来保证书稿的“齐清定”。在现在融合出版物的需求下,继续依靠作者提供视频课、图片库、自媒体文章等数字内容往往不太现实,一是作者的版权意识越来越强,有更高的费用要求,大大增加了稿费成本,生产成本增加;二是多媒体对技术有要求,作者个人的制作能力和设备有限,到稿往往不符合要求;三是数字内容承载在哪个网络也是问题,第三方平台的稳定性总是让人不踏实。
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以改革发展项目,使用国家财政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大力扶持图书出版单位的数字化转型,使得很多出版社建立起了自己的数字出版平台。各出版社的数字出版部门在转型中承担起建设自己专业的知识服务平台的任务,梳理自己的优势数字资源库,并实施一一对应的资源版权合同管理。
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是专业编辑生产融合出版物的基础。借助自身网络平台的支持,将数字资源以二维码的方式印制在书中,形成纸质图书和数字化资源的线上线下组合。另外,不同于纸书的一次性印成不可更改,数字资源的优势还在于内容可以根据市场反馈进行调换和更新,只需保持二維码的链接即可,内容可持续进行迭代和升级。纸书外表没有变,内“芯”却可以越来越强大。
适应变化的传统出版形式与新媒体的融合,加强资源合作,是传统出版行业实现互联网化数字转型的策略。通过数字资源营利是最终的发展方向,同纸书定价销售一样,要进入编印宣发和回款的正循环,这样才能达成国家扶持数字出版的目标。编辑要拓展出版视野,增强融合出版意识,为纸书附加更高的价值,优化读者的体验,制作适应多媒体阅读的新型出版产品,满足个性化阅读需求。
二、编辑+强基:挖掘一流作者,制作本专业强基教材系列
在我国,高校招生已普遍实施强基计划,精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逐步组建起基础学科的拔尖创新人才梯队,实现高校人才选拔培养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同心同向。
2019年底,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了《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简称《规划》),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简称《办法》),《规划》和《办法》要求并强调,“教材编写支持全国知名专家、学术领军人物、学术水平高且教学经验丰富的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参加教材编写工作”。
新时代对专业教材的出版有了更高的要求,要考虑制作具有本社特色的专业强基教材系列。编辑在策划国家级部委级规划教材的过程中,要深入院校了解骨干课程,紧盯“双一流”专业,重点关注名师名家参加本科教材的编写,创作精品教材,为稳固专业基础教育的品质而积极努力。
一名专业的图书策划编辑的作用不可小觑,要立志成为国家强基教材的策划人,成为专业的出版经纪人。有的老师专注地投入到一本书中,持续地修订增补,编辑要追求这样的作者,用心的教材更具有生命力,可以为拔尖人才提供专业最好的老师编写的最好的教材。如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作者去世30余年,其专业专著反而越来越热销,商务印书馆重新修订了这部书,加上了高清图全彩印刷,以低定价策略设置了99.00元,开卷显示年销已达数万册。这是一个出版的典范,强基教材应该采用这样的出版模式。
三、编辑+产业:专业出版契合当代产业,反映产业的先进性
每个产业都有自己的时代背景,每个时代都有产业热点方向。我国复兴传统文化、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促进了相关学术研究热潮的出现,出版了一系列民族文化、非遗传承、文物典藏、传统技艺等类型的专著。汉服潮、中式服装、中国元素都成为了时装品牌的设计热点,对纺织服装产业来讲,自然留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编辑要适应产业发展带给专业的深度变化。编辑应策划热点主题,逐渐深入,细化专题,以完备的调研加上开卷销售大数据的支持,寻找优质的作者。任何一个有深度的文化类选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没有一个深入进行了十数载的田野调研和深耕细作的作者,出不来好作品。决定寻找好作品的编辑,一定可以寻见好作者。编与作之间心灵契合,才能碰撞出有持久影响力的好产品。
同时,编辑还要适应产业升级带给专业的深度变化。“今天人工智能主要应用场景发展涉猎各个专业领域: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领域;智能安防领域;智能家居领域;电商零售领域;可穿戴设备领域等。”[1]编辑的思路必须跟上产业的智能升级,包括有关智能生产、智能制造、智能设备的高新技术教材的约稿与制作,应该及时跟踪联络,通过产学研的方式制定出版计划,保持与企业同步更新的节奏,使专业上的生产经营管理等课程保持修订,保持先进性。
四、编辑+智变:在出版新媒体运营的狂飙之路上机智应变
古汉语中的智变,是机智而能应变。而现代意义的智变,是一个新的智能裂变技术,可用来形象地比喻电商时代,产品的运营要拉“近”到读者的眼前;产品的功能要做“厚”,复合成为跨界与混搭的先驱,增加纸书的附加值。读者往往更关注产品是不是更加优惠、更加快捷、更加有体验感和互动感。新媒体出版运营的一路狂飙,最终要触动受众的手指,点开它。
这给图书编辑部在生产流程、运营模式、管理体系方面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数字技术驱动下的业务转型势在必行。一位出版人这样说:“很多传统媒体不断持续推进采编业务流程再造、推动技术平台系统性升级、强化融媒体产品生产能力,实现向智能编辑部的跃迁。智能编辑部的新技术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出版者在信息收集、数据挖掘、文本处理、内容制作、版权监测等方面的工作效率。”[2]对此,“智变编辑部”一词可能更合适,智能指向设备,应变更体现编辑人的智慧。
陈丹青的《局部》系列视频非常让人触动,“看理想”大制作——音乐、外景、博物馆,共3部44集,每集25分钟左右,弹幕不断,如一集就有3789人参与讨论。这个视频作品的出品人是梁文道(电视媒体人,理想国的合作作者),设计总监是陆智昌(书籍装帧设计师),理想国刘瑞琳总编,可以看到这些图书人向视频出版的华丽转型。
名家名师名馆,制作成本不菲,这超出了传统出版社的业务范畴,也没有在电视台首发,而是网络直播,这个操作模式也许是“智变编辑部”可以思考的点。用心制作的热销产品往往具备强大的“带货”能力,传统纸书渠道的方式亟须拓展,可以通过公众号视频号的带货、网红的带货等可运营的软广方式,与优势平台强强合作,通过各种策略把专业的内容推送到更多人眼前。
五、编辑之品位:出版无涯,将书做得更精彩,更适于阅读,更利于传播
每位编辑都可以感受到数字时代的催逼,要相信曾经图书部门的成长经历是成长必然,只是更要认识到扩大学习领域、了解新出版业态的要求。
新型科技出版=纸书+强基名师+数字资源+产业应用场景+读者阅读场景。
新型出版要求出版社统筹安排、促进各部门之间有更多连接——编辑部门与数字部门合作实现纸书内容与数字资源对接,编辑部门与出版部门沟通实现数字资源的承印配合,编辑部门与发行部门交换宣传渠道建议等。
新型出版对编辑提出了要求,编辑作为图书内容的策划人,始终是出版物的核心组织者、出品人、项目经理人,要找到图书的卖点,调度各部门达成一致认知,彼此配搭,各负其责,才能就一本(最好是一个系列)融合图书发挥出更高的出版效率。数字新业务将激发出编辑的潜力,通过强调升级迭代意识促进编辑的角色转型,始终对内容保持热情,形成融合产品的开发意识,策划产品的全媒体宣传设计等。编辑的品位+融合力,决定了新型图书的品质。
六、结语
编辑应激励自己常去关注和了解这个变化迅猛的世界。马斯克将芯片植入人脑,这是人工智能芯片发展的高端技术,而这会给出版带来什么变化?早想一步,早做一步,會成就什么新鲜事?人工智能行业发展日益成熟,必将深入各个领域,比如实时语音翻译行业、情景感知计算行业、视频内容自动识别行业等。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将使作者的自媒体创作更加简便易行(如剪映的视频剪辑功能),出版的编校也将是全媒体形式的,出版的审核可能更加严格(如查重系统)。人类正在经历智变,在机器智能时代,人的潜能将被激发出来,迎接更有智变力的考验。
无论世界如何变化,有学养、有专业追求的好作者以及笔耕不辍的好老师,都是优质图书的底蕴。除了培养自己的专业见识与学术修养,编辑还需要持续增进对新型出版业态的了解,勤于思考,配合快速发展的融合出版手段,将优秀作者的作品做得更精彩、更适于阅读、更利于传播。
参考文献:
[1] 谷建阳. AI人工智能:发展简史+技术案例+商业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前言.
[2] 李鹏.“封面新闻”智能编辑部的构建之路[J].新闻与写作,2019(5):87-89.
作者简介:金昊(1972—),女,吉林平台人,硕士,副编审,研究方向:服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