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字教育为出版业的发展开拓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当前国内出版单位坚定地大步向数字化方向转型,在数字教材的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本文以广东教育出版社为例,其在数字教育板块大胆尝试,从教育出版向教育服务模式转型,发挥学科内容和作者资源优势,掌握关键技术,积极开拓网络教育空间,得出出版社只有找准定位和突破口,才能实现自我更新,助力数字教育出版,使之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迈进的结论。
关键词:数字教育;教育出版;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23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4-0178-03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不断创新发展,新型出版业态发展势头迅猛,产业转型融合持续深入,为出版业的发展开拓了前所未有的新空间,为出版行业与现代科技融合、利用新媒体进行产业升级转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崭新机遇。教育出版作为出版业的核心支撑,显现出产业规模大、受众面广等特点,使其长期以来在传统出版行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现代科技的支撑下,数字教育出版已经成为出版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
一、当前数字教育出版的发展现状
(一)国外的数字教育出版纵深发展,出版商坚定地大步向数字化转型
近两三年,国外的教育出版市场波动加剧,特别是市场对于高等教育的数字版教科书需求旺盛,使得出版商经营模式由过往的以更新纸质教材营利逐渐转型为以向用户提供数字教材营利,而对于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进展缓慢的K12(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教材业务,出版社则选择了压缩发展规模甚至出售,以获取更多的资金和发展空间来加大投资数字教育领域[1],应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客户提供更便宜、便捷、个性化的数字教材,开拓数字化项目和教学导师等创新产品。
(二)国内在线教育发展迅猛,出版单位以数字教材扳回一局
据统计,2018—2019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为8330.78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了17.8%,其中在线教育收入为1330亿元人民币,成为数字教育出版发展最为强劲的部分[2]。面对在线教育抢眼的市场表現,各出版单位纷纷围绕“融合出版”“数字教育”进行规划与发展,加大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力度,并希望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在内容、产品、品牌、服务等方面深耕细作,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数字产品,提供专业化的数字教育服务。
2019年,由广东省教育厅主导的“广东数字教材全覆盖大规模应用”项目,用1.8亿元采购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全学段、全学科数字教材及应用服务,并且在意识形态安全、项目安全和技术安全方面要求严格,这使得在数字教育出版上出版单位一直以来的“高投入、低回报”的法则被打破,教材原创出版社利用其在教材版权上的优势,在此项目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也在内容上重新获得了话语权和竞争力。
二、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出版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
(一)着力点仍然以传统的书报刊数字化为主
尽管出版单位明显感受到了来自业外的竞争压力,但相对于纸质教材、教辅带来的重要、稳定的利润,数字出版较长的投资回收期和较低的利润贡献率使出版单位,特别是教材出版社的转型融合发展动力稍显不足,投入的资金比起传统主业而言也相对有限。很多出版社仅仅是围绕原有的出版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适当借助外部的技术力量进行包装,运营方式也比较传统,数字资源销售仍然不是其主要的盈利模式。
资料显示,2018—2019年我国互联网期刊、电子图书、数字报纸的总收入为85.68亿元人民币[2],比上一年度的收入略有提高,但增速明显放缓。出版单位这种以书报刊数字化为核心的数字出版发展路径,与互联网下的教育发展相比显得较为单一,缺乏核心竞争力。
(二)出版单位原有的内容优势在互联网教育下有所削弱
在线教育在学前教育、外语教育和职业教育等领域发展迅猛,以互联网教育平台和培训机构为主力军。由于在线教育平台对内容的带动性比较强,特别是在课外培训市场中,教育机构经过实践编写出版的辅导用书或者引进国外的成熟教育产品,会与现有的同类教辅或课外图书形成激烈竞争。同时,作为结合数字化应用的在线产品,其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社会对在线教育平台产品的认可度逐渐提升,令出版社出版的产品在内容的权威性上有所减弱。
由于进入中小学课堂的教材教辅具有很高的准入门槛,这些教育培训机构编写或引进的图书只能在课外使用,短时间内或许不会对出版社带来很直接的冲击。但随着在线教育的快速发展,其产品智能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必将进一步暴露出纸质图书的缺陷,出版社对内容的把控优势将进一步丧失。
(三)技术方面的巨大差距使出版单位的数字出版受限
出版单位秉承“内容为王”的原则,在技术方面的投入和发展处于较低水平。不少出版社在数字出版发展上会借助教育技术公司的平台,将社内资源导入其中,并以分成的模式进行合作运营。这种合作虽然可以令出版社以最少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快速实现数字出版的产出或盈利,但实际上技术完全依赖合作方,自身技术水平没有得到任何提升。
以2020年春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全国大中小学开展的“停课不停学”在线教学为例,各出版社、在线教育平台、技术公司纷纷提供大量的免费线上教育资源和技术支撑。在全国范围的在线教学实践中,自诩“国家队”的教材出版社在提供了数字教材、教学资源等内容后,有能力在联系交互、在线教学平台等技术方面提供支撑服务的出版社极少,可见,出版单位与在线教育机构、科技巨头企业在数字教育平台和技术上的巨大差距,制约了其数字教育出版的高质量发展。
三、依托学科优势发展数字化创新教育的实践
无论是发展迅猛的在线教育还是“数字教材第一单”,抑或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数十天规模宏大的全国在线教学实践,对于传统教材出版社来说,都既是触动出版社的“奶酪”,也是出版社迎来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极佳时期。
对于拥有原创教材的出版社来说,基于教材建立起的丰富的学科教学资源和专业化的内容研发团队就是其发展数字教育出版最大的优势,将此优势结合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使传统教育出版与数字出版、教育培训多元融合,线上服务与线下体验融合,出版产业与服务产业融合,可以实现教育出版产业链整体价值的延展与关联。下面将以广东教育出版社为例,介绍其如何借助优势教材学科,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化创新教育出版,以此简述出版社进行信息化融合发展的探索路径。
广东教育出版社自成立以来就以中小学教材教辅的出版为主业,拥有十几科国家级教材和几十科省编地方教材,在科技类学科教材建设的成绩尤为突出。出版社依靠自身的优势学科教材及编写教材积累的深厚作者资源,结合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确立了打造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教育网络学习空间的项目。
该项目将出版社的产业重点从课程教材内容编写出版转移到数字教育出版的研发、运营和服务上,推动教育出版向教育服务模式转型,增加盈利渠道和模式。更为重要的是,该项目能促进出版社的产业升级,网络学习空间会成为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教育在线课程教学的重要支撑平台,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可为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社会创造新的平台介质和模式,还深度契合了国家文化科技相互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思路。
(一)数字化创新教育课程革新了传统出版社的数字教育出版模式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使得与科技发展关系密切的學科的教科书内容随之加快了更新速度,同时这些学科的教学模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都给数字化教科书提供了强大的生命力。广东教育出版社的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教育网络学习空间项目,以“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3]为指导方向,依据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基于社会实际需求,结合科学技术知识,融合项目式学习、设计思维、多学科融合学习等创新教育理念来研发数字化创新教育课程。课程内容强调独立构建目标、独立应用工具创造、共享智慧等,形成以问题导向式、兴趣驱动式为核心的教育形式。创新教育课程的出版模式较于传统出版模式来说,革新了传统出版社仅将书报刊进行数字化的数字教育出版模式。
(二)数字化创新教育课程极大地发挥了出版社的内容与作者资源优势
学前教育、外语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在线教育的细分领域发展迅猛,它们将课程内容结合平台逐鹿校外教育市场。而由政府主导和采购的电子书包、智慧课堂和数字教材项目,因没有经营压力往往容易出现实际使用量不多、资源更新慢、平台体验感不好等问题。因此,广东教育出版社在进行信息化融合发展规划时,优先考虑利用出版社原有信息技术学科资源和作者团队优势,结合在线教育的实际市场需求,确定了发展人工智能方向的数字化创新教育。
在政策层面,为了满足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教育部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纳入编程、物联网、开源硬件等内容,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设立“数据与计算”“人工智能初步”等模块,将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内容融入高中信息技术教科书;在社会层面,家长们越来越注重对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涵盖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等多个培养目标的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教育课程必然会得到政策鼓励和社会认同。然而,人工智能创新教育作为融合了多学科知识的全新领域,无可避免地面临着许多问题。例如,大多数中小学无力独立研发人工智能创新课程,已有课程质量良莠不齐、缺乏优质课程;师范院校尚未建立成熟有效的人工智能创新教育教师培养体系,现有教师需要大量培训以适应人工智能创新教育教学要求;人工智能创新教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软硬件设备有较高的依赖,大部分中小学难以独立提供设备完善的学习空间等等。这些对于校外培训机构来说难以有效解决的问题,出版社却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学科内容和作者资源优势,借助互联网的数字教育出版特征,以人工智能创新教育云平台为载体,构建出集课程、资源、培训于一体的数字化创新教育体系。
1.建立超市式人工智能创新课程资源云平台。出版社可以利用社主办的课程教研杂志资源,参考高校慕课平台,基于社会实际需求,融合项目式学习、设计思维、学科融合学习等创新教育理念,将教师备课系统、网络课程、线上教研任务发布及成果展示、杂志投稿等功能集中于云平台,并引入资源商场的理念,进而形成一个良好运作的教育生态系统。
2.依靠云平台进行多学科的教研交流,编写具有“成长性”的课程。出版社在组织专家作者团队研发编写人工智能创新教育课程范例以后,并不以常规的方式将其出版为纸质图书,而是将课程范例做成网络课程放入云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借助云平台的各种工具进行教与学。同时,云平台以任务单或课题的形式组织教师进行人工智能创新教育教研活动,让教师能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交流与分享,生成的课例经专家评选为优秀的,将被纳入课程范例,优秀的作品也将在平台中得到展示,供师生学习。这样,网络课程的优秀课例就能得到周期性的补充,使课程具有持续的“成长性”,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对创新教育课程的需求。
3.组织人工智能创新教育网络培训,实现教育多元化发展。人工智能创新教育是新兴的教育领域,教师队伍中缺乏有人工智能教研能力的人,学校教师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在不断摸索中走了不少弯路,因此,组织对教师的人工智能创新教育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借助云平台,让编写课程范例的专家作者团队成为人工智能创新教育实践的“先行者”,以“先行者”带动“后来者”的形式进行培训,并鼓励在这过程中形成不同的学派,逐渐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促进人工智能创新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在上述构建和实践数字化创新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出版社的学科内容和作者资源被充分调动,使出版社既巩固了原有的学科地位,也有效开拓了数字教育出版。
(三)掌握关键技术,以点带面大胆探索数字教育出版路径
2019年9月,教育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成为整个在线教育行业的指导性文件。该文件聚焦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鼓励在线教育机构和互联网企业深度合作,运用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手段,开发在线教育资源,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等[4]。尽管该文件对K12阶段在线教育的指导和鼓励没有明确的指引,但对于有一定准入门槛的K12阶段的线上教育,国家会出台进一步的规范指导文件。
对于在K12阶段有较大教材优势的广东教育出版社,在开拓数字教育出版的技术层面上,其采取的方式是掌握关键技术,合作运营现阶段已发展成熟的技术。在人工智能创新教育网络学习空间项目中,编程自动测评系统及教师教研培训社区均被划入关键技术,前者是因为涉及软件著作权,而后者则更多的是因为其作为项目良好运作的纽带,承担着优质课程产生和教学实践的重要功能。对于备课系统、投稿系统、云商城等技术,出版社采用技术和维护外包的形式以获取最完备的技术支持,这种分类技术合作模式有助于减轻出版社一次性投入较大资金的压力,也可以通过优势互补得到技术发展的动力。
四、结语
纵观广东教育出版社的人工智能创新教育网络学习空间项目,其设计的“普适教育—订制教育—个性化教育”递进式发展,就是为了以创新教育课程为突破口,探索出一条可以推广于中小学校内学科教育的数字教育出版路径。
项目通过云平台,从教育资源及渠道入手,将新兴的人工智能创新课程引入教育欠发达地区,让学生可以自主完成人工智能创新课程的学习,与学校一起解决缺课程、缺教师、缺平台的问题;通过云平台订制区域性的创新教育课程,实现区域内的师生互帮互助、资源共享,这同样也适用于中小学区域特色教学的需求;应用编程自动测评与大数据技术,进行自动评价和学习轨迹分析,可以协助师生精准教学,实现个性化教育,这也是未来教育的方向。
数字教育出版,既有挑战也有机遇,出版社只有清晰地找準定位和突破口,才能在这波浪潮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佚名.教育出版变局前奏拉响,作为出版人你一定要重视![EB/OL].搜狐网,https://www.sohu. com/a/338716466_211393,2019-09-14.
[2] 魏玉山. 2018—2019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EB/OL].搜狐网,https://www.sohu.com/a/ 337636639_734862,2019-08-30.
[3] 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EB/ 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 gov.cn/xinwen/2017-07/20/content_5212064.htm,2017-07-20.
[4] 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moe_1892/moe_ 630/201909/t20190930_401825.html,2019-09-25.
作者简介:李敏怡(1977—),女,广东广州人,本科,副编审,研究方向:物理教材、信息技术教材、创新教育、教育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