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三者之间要紧密联系、相互协调、理念合拍、方法相容、经常溝通、形成合力。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设的“生活教育”,实践和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对我们的影响极其深远。教育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担任,他们之间不可分割,紧密联系,相互协调。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人们常常习惯将孩子比喻成为一棵小树,当小树从泥土里探出头的那一刻起,家庭、学校、社会就自然成为决定小树成长的重要因素,小树能否茁壮成长,能否成为参天大树,能否成为栋梁之材,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滋养。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从出生开始,就是社会的一分子,所以要塑造一个健康的社会人,必须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是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养分,缺一不可,只有三者有效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完整的教育。三者的结合点就是:都是对人的教育!
1.家庭教育才是真正的启蒙教育
孩子从呱呱坠地开始,第一个接触的是自己的亲人、父母,人们常常把孩子比喻成为一张白纸,那么,在白纸上画下第一笔的,就是家庭。学过幼儿心理学的都知道,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在模仿成人的过程中习得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网络上流传这么一句话“每一个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堆熊大人”!什么意思?就是说,不要以为熊孩子是天生的,他之所以熊,是因为在他的背后,有一个或者有一堆助长他成为熊孩子的熊家长。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小班刚入学时,会有那么几个孩子哭闹很厉害,更有甚者直接躺在地上打滚撒泼,还拳打脚踢。难道这个孩子一出生就知道打滚撒泼?还是只是不肯上幼儿园打滚撒泼?都不是,真实的原因是孩子早已在家中养成了这个习惯,因为在家中,只要不满足他的意愿,他一打滚撒泼,家长就向他妥协了,渐渐地,孩子就会发现这一招非常有用,于是屡试不爽。而家长,只认为这是孩子小,不懂事,长大了就能好,正是家长的纵容,使得孩子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不称心,就发脾气,就耍赖皮。那么孩子如此跋扈,难道只是孩子的错?要知道,孩子从开始懂事起,就没有大人教过他正确的方式!中国的家庭教育,特别是上幼儿园前的家庭教育,很多还只停留在孩子是否吃饱穿暖,是否保持健康不生病!所以小班的老师经常会吐槽:家长在群里问得最多的就是“老师,我们家孩子吃饭了没?”“老师,我们家孩子今天睡着了没?”“老师,我们家孩子衣服不会脱,你们帮帮他”“老师,我们家孩子咳嗽了不要给他喝牛奶”鲜少有家长会问老师“老师,我们家孩子在幼儿园快乐吗?能跟孩子们一起玩吗?我们的孩子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小任务吗?”一方面,是家长认为这么小的孩子还不需要什么习惯的培养,另一方面家长也没有一种教育的意识,不知道教育的方法,不懂得教育的重要,总以为孩子长大了就会懂道理。再举一个真实的例子:有一次去西餐厅吃饭,邻桌是一个年轻的妈妈带着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西餐厅有钢琴,一个年轻学生在弹奏着钢琴,小女孩可能是吃饱了,就开始四处的跑,服务员几次礼貌地把小女孩带回妈妈身边,可是没过几分钟,小女孩又跑了出去,这次是跑到了钢琴旁边,她不仅拿走了琴谱,还直接用手敲打钢琴,使得年轻的学生无法正常弹琴。一开始,学生只是制止,但是没有用,然后,学生可能对着小女孩说了比较凶的话语,小女孩直接哭着跑到了妈妈的身边。这时就听那个妈妈大声问:宝贝,谁惹你啦?你告诉妈妈,妈妈找他算账!小女孩指了指弹琴的年轻人,那个妈妈就带着小女孩走过去,劈头盖脸将年轻人骂了一顿。我看着那个妈妈,却想象着以后小女孩长大的样子,不由得一阵阵的心痛,且不说小女孩在调皮的全过程妈妈一次都没有制止,更甚的是,当小女孩被人教育的时候,妈妈直接就是去骂人。不说这个小孩子的妈妈没有教育过孩子在公共场合应该怎么做,或许连她自己也根本不知道,公共场所应该遵守怎样的礼仪。我在后怕这个小女孩在这样一个的妈妈的影响下成长,以后到了社会上,会是怎样的一个境遇?真的不敢想象。所以说,一个孩子的行为习惯,个性养成是从家庭中开始习得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才是孩子的启蒙教育。
2.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主要是指学校、家庭环境以外的社区、文化团体和组织等给予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和形式来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一)社区对学生的影响。社区教育指的是,以一定地域为界,学校和社区具有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和参与意识,并且双向服务,互惠互利,旨在促进社区经济、文化和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组织体制。社区教育的实质是教育的社会化与社会的教育化的统一。
(二)各种校外机构的影响。各种校外教育机构主要是指少年宫、少年科技站、各种业余学校等。这些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在培养儿童和青少年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报刊、广播、电影、电视、戏剧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由于报刊、广播、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介具有灵活性、生动形象、趣味性强等特点,它们深受儿童和青少年的喜爱,并对他们产生了巨大吸引力和影响力。教师和家长在指导青少年儿童接受宣传教育时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辨别能力和批判能力,自觉抵制不良影响。
三、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教育合力是指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力量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沟通,统一教育方向,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量,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以提高教育活动实效。
(一)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学校作为专职教育机构,有着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科学的组织,有经验丰富、掌握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专门教育工作者。同时,学校具有青少年学生集中、学习环境好、规章制度健全、育人周期长等明显教育优势,并在社会上具有广泛的凝聚力、号召力,容易得到包括党政机关在内的社会各界的支持协助。
(二)家庭、社会和学校三者协调一致,互相配合。三者协调一致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实现各种教育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效果。
作者简介:
姓名:袁清清(出生年月:1995.05)性别:女民族:汉籍贯:重庆潼南职称:初级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学前教育邮编402660工作单位:重庆市潼南区青石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