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鋆旭
摘 要:课堂小组讨论是开展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一种常见教学方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常常会存在“伪讨论”的情况,没有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本文结合具体案例,剖析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小组讨论中存在的误区,探讨并阐释改进的策略,以期更有效地开展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小组讨论。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小组讨论;存在误区;改进策略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到高中思想政治的课程性质为“高中思想政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活动型学科课程指的是学科内容采取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呈现,即通过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
在高中政治课堂中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能促使学生积极开启自己的思维,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探讨,交流想法,以寻求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学科内容采取思维活动”的一种呈现。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常常会存在“伪讨论”的情况,没有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现以我的一节教学公开课《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为例,对如何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实现有效的小组讨论。
一、设置课堂讨论中存在的误区
在最初对《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我设置了如下小组讨论环节:
这些小组讨论的设置打破了以往高中政治课“满堂灌”的弊端,把课堂时间交还给了学生,使学生得以在课堂时间与同学一起交流讨论。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样的课堂小组讨论存在着一些误区,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实效。
1.小组讨论过于频繁,问题设置过多。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与时间是有关系的。刚上课的前5分钟,学生注意力开始上升,到10分钟时达到最佳状态,10分钟到15分钟之间注意力最大值基本持续,15分钟到20分钟之间开始缓慢下降,20分钟到25分钟之间开始较快下降,25分钟之后达到最小值。这就要求我们把握这个曲线的规律,在上课20分钟、30分钟的时候更换教学方法,让学生再次、多次兴奋,对学习新知识不断产生积极性。然而在一节40分钟的课程中,我设置了三个小组讨论环节,教学方法重复。频繁的课堂讨论,使得学生感到疲惫与乏味。当进行到第三个小组讨论的时候,学生已经进入厌倦状态,课堂氛围明显变得沉悶。其次,三个小组讨论,五个问题,使得学生没有仔细品读资料和深入探讨问题的时间,思维难以向纵深层次发展,交流受到影响,没有真正的思考及思维火花的碰撞,小组讨论流于形式。
2.教学材料引导性强,讨论缺少争议。教育家肯尼基·胡德曾说:“教育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引导学生作答。”我为了引导学生理解“处理好民族关系的重要性”,设置了问题“为什么要处理好民族关系?能不能统一为只有一个民族,理由?”,并给学生提供了两则材料——材料一:原苏联共有130个民族,其中俄罗斯族人口占50%左右,苏联长期推行大民族主义,过分宣传俄罗斯民族,忽视少数民族的特点和利益,人为地加速推进民族同化过程,致使民族关系十分紧张,严重挫伤了各族人民的感情,为日后的社会动荡、经济和社会发展停滞、衰退埋下了隐患。前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民族依然矛盾重重,诱发了车臣战争。材料二:埃塞俄比亚国内共有80多个民族。2018年4月以来,南方州因土地所有权和资源分配问题不断爆发民族冲突事件。仅6月初以来,发生在南方州首府阿瓦萨市西达马族和沃莱塔族之间的冲突就造成至少10人死亡。提供这两则材料的本意是,希望学生通过这些资料了解到,处理不好民族关系所带来的弊端,进一步思考处理好民族关系的重要性。但由于选用的材料都是负面材料,使得讨论失去争议,大部分学生基于材料,认为这些多民族的国家因为处理不好民族关系引发了很多矛盾与冲突,那不如干脆统一为只有一个民族,达到“天下大同”的状态,这样就不用想法设法处理民族问题,从而忽视了多民族所带来的多元性的好处,也忽视了大民族主义所带来的弊端。
3.教学设计脱离学情,话题无吸引力。学生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在确定发展与教学的关系时,要使教学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确立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但需要他人的帮助。维果茨基将学生借助他人帮助所能达到的水平与独立活动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成为最近发展区。然而在本次授课中我没有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实际上高一的学生在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程中是有学习过有关民族的知识的,如《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课。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有关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的知识并不算太难。设计“为什么要处理好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有着什么样的深刻内涵?这些原则是如何体现的?”“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如何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等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只是让学生在原有知识水平上简单重复,没有讨论的价值。不吸引学生的话题,自然也难以激起学生思考及表达的欲望,课堂小组讨论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优化课堂小组讨论的策略
在不断设计、修改、完善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将《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一课中的小组讨论作了如下设计:
1.精心设计讨论问题,突破重难点。泰勒认为,无论是学生经验的确定,还是课堂讨论的组织实施,都需要尽量设置学生经验可以接触到的社会时事、社会背景等。课堂的氛围与情景,不是来自虚假的人为营造,而是以真实、可感为前提。衡量课堂讨论的问题是否有热度的标准有两个:一是是否有新鲜的时事背景,二是问题的设计能否吸引学生,学生是否乐于参与讨论。在《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一课中,学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要处理好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内涵等知识,但是学生可能会混淆这些基本原则的体现,也可能不认同某些做法是这些基本原则的体现。
因此,针对这些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两个小组讨论。
第一个小组讨论——通过教师本人的大学同班同学参加演讲比赛中的一番话,让学生剖析“这一段话是如何体现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的”。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另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在与同学讨论的过程中,检验自己是否真的懂得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内涵。
第二个小组讨论——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优惠政策是否违背了民族平等原则?理由?基于众多关于民族问题的复杂性,信息传递的不对等性,有学生认为,处理民族关系上国家的某些做法是不平等的,给予了少数民族太多的优惠政策,违反了民族平等原则。因此,在使得学生了解什么是民族平等,民族平等的体现之外,更应该结合当前的社会时事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对少数民族实行的优惠政策是否违背了民族平等原则?”,以澄清学生的思维,树立学生的三观。这样的问题设计,正切中了学生的痛点,调动和发挥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得学生有话可说,也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2.深挖特色教学资源,落实学生情感。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各种事务的不同态度和不同体验,是影响学习者行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因为我们的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过程,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活动。因此,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生交流互动的必要条件。这也启示教師在备课及授课时,可以多从教师自身出发,吸引学生。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大多是有接触过其他民族的,教师本人亦是。在备课时,我想到了我就读大学时的一位同班同学是维吾尔族人,这位同学的经历十分丰富,成就十分突出。于是,我在授课时介绍了我的这位大学同班同学,呈现了我们大学时的相处日常,并给同学们分享了他在大学时获得的各种成就。他的其中一个成就是,演讲比赛的一等奖,演讲的主题是“从见证者到实践者”,演讲的其中一部分内容是——“2012-2017这极不平凡的五年,新疆的快速发展大家有目共睹。在‘一带一路’的推动下,新疆设施联通加快推进,经贸合作全面深化,人文交流更加密切,为新疆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落实了15年免费教育,到2020年,全疆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教育中心。这是我们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这一份机遇来自我们强大的国。”这样的分享,拉近了师生距离,使得学生愿意细细品读材料。这时候,再要求学生就材料的内容进行小组讨论,事半功倍。不仅如此,以我和维吾尔族同学相处的日常,以小见大,真切展示了各民族和睦相处的情景,进一步落实了学生情感上对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的认同。
总而言之,在思想政治课上有效开展小组讨论,课堂设计的讨论问题必须聚焦于学生的关注点,用设计悬念、提出精心设计的问题的方式,激起其好奇心,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再辅以同理心和开放型回答的讨论前提,让学生迅速进入讨论情景。这样的设置,一方面能使学生对讨论的内容迅速产生思考欲及表达欲,另一方面有助于授课进度的有效推进和学生对课本知识的高效吸收,让学生在讨论后对课堂知识点及其所学知识的背景、现状、未来发展有更形象具体的理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何凤岚.课堂多次刺激教学法初探[J].甘肃教育,2011(19):51.
[3]朱晓斌.课堂讨论的十大心理学原则[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05):16-19.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政治课活动型教学策略研究》研究成果,立项编号:2019ZQJK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