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微视频导学应用探究

2020-09-10 07:22刘文娟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0年26期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刘文娟

摘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因其学科特色意味着要承担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任务。教学实践证明微视频导学有效地增强了新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本文基于核心素养,通过“微视频导学”模式为载体的教学案例,探讨微视频导学的教学应用,提升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微视频导学

目前,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每个怀有教育情怀的教师终生追求的教育目标。核心素养即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道德与法治学科立足于生活,旨在培养人的道德和法治素养。教育界普遍认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分为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方面。教育的价值在于塑造和培育适应社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在法治社会,道德品质与法治素质存在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之中,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个人发展紧密相连,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是我们作为社会人的价值追求,也是学生成为一个现代文明人的标准,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微视频导学是采取微视频作为媒介应用于学科教学的导与学,以生成理想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微视频,顾名思义就是微小的视频,是教学者结合教学需要,通过信息技术,把图片、声音、录像、语音、文字等素材整合而成的视频资源。它以“微”为显著特征,表现在时间相对较短、内容相对丰富、形式相对多样,其最大的作用就是有效地呈现了生活中的各种道德、法治现象。正因为这些现象来源于生活,既通俗易懂,又符合大众认知取向,自然就成为每个社会人了解社会生活、了解国家大事的有趣途径,对常常在校学习的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合理使用微型视频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的学习动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笔者从核心素养的视角出发,把形象具体的生活案例应用在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中,探索微视频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导学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途径及意义。

一、聚焦时政热点,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

“政治认同”素养即 “责任担当”素养。责任担當是学生成为一名合格公民的必备素质,它是一个人必须学会的处理自己与他人、集体、社会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价值态度和行为能力。卢梭认为“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这告诉我们,个人意识支配着个人行为,如果法律在我们的心中,那么我们的言行自然遵法守法,符合社会规则。对于大部分的初中生而言,法律意识仍旧停留在认知表层,了解甚少,大多是生硬的课本知识和道听途说。鉴于此,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迫切需要教学者的科学指导,综合考虑,聚焦时政热点可以有效达成这一目标。

(一)增强案例趣味性

案例是否有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感知度。提高学生的兴趣感知是选取视频资源的首要考虑因素。授课教师应认识到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要关注趣味度,避免单一的知识灌输。通过展示大量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增强学生对知识内容的了解,使其真正从内心接受和认同。例如,在讲授《关心国家发展》课例中,以最新时政视频“国产航母山东舰正式交付海军”导入,能够有效吸引学生进入课堂,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产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随后激励学生积极发言,让学生在感观的基础上大胆自信地分享感受,学生有话可说,得到老师和同学肯定,信心油然而生,进而加强对这门学科的喜爱度,也特备喜欢这个学科的老师,自然地形成喜欢学习的心理习惯,越学越有趣。

(二)锻炼政治认知能力

共鸣的情景是良好的教学情景,具有真实体验的情感共鸣可以激起身心的愉悦体验,使之感动、感化。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达成共振。例如,在讲授《关心国家发展》课例中,通过视频播放展示全国两会李克强总理的重要讲话,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措施。小组成员讨论、分析,由组长总结。老师在旁对一些小组适当地进行肯定、解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这一活动能增强学生对祖国发展的信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辩证认识社会现象,进而提高政治认知能力。

(三)提升政治情感

学科兴趣是提升政治情感的前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或者信念则是提升政治情感的核心要素。因此,在讲授《关心国家发展》课例中,老师通过播放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讲话视频,号召学生紧跟党的步伐,学生站起来齐喊口号:“努力学习、立志报国!”达到了学生爱国情感的升华。老师注重挖掘教材,选取当下的时政热点,抓住学生的眼球,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养成积极的政治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用“事实说话”,提升学生“科学精神”素养

科学精神是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培育人才的态度。成才之前要成人,人必须求真求实。夸美纽斯说“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我想,这种方法就是老师要科学教学、真是教学,教师要遵循“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本规律,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学生面对真实的自我,即用事实说话。课前,老师注重搜集典型素材,整合素材,课堂上只需要展示真实案例,启发学生思考学习。

(一)尊重客观事实

尊重客观事实即实事求是。教育者在客观教学实践中养成的求真精神,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学生能否养成辩证思维很大程度上受限于个人的科学认知。作为老师在启发学生思维灵感方面、科学认识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勇于教学的微视频迫切需要真实、客观的社会案例,使学生在客观事件中践行感受,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例如:在《依法行使权利》课例讲授中,老师通过播放典型案例并设计表格让学生对比四种维权方式的适用范围、优势和特点(如下图)。学生在课堂上互动交流,得出维护权利的方式即任何组织任何人不能越法不能滥用更不能任性,必须要程序合法,采取合适的最有效的维权方式。这不仅锻炼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灵活选择维权方式,以谋求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培养“科学精神”

我们要善于取材,选择典型的视频,启发学生解放思想,大胆质疑,树立起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科学品质。在《依法行使权利》课例中,授课老师通过播放不同的维权案例,启发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就事论事,既锻炼了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思维,也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的课程理念,又培养了学生的理性精神及法治意识的养成。在学生感知案例的基础上,教师提问:假如维权时使用非法方式,我们的权利能得到有效维护吗?这种反向思维创设,更有利于促进学生辩证思维的养成,是一个学生从感性思维走向理性思维的必经阶段,也是一个人养成科学精神素养的过程。

三、巧用法治视频,提升学生“法治意识”素养

法治意识是一个人在法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思想要素,法治思维是立足于法治社会的重要条件。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全社会倡导的正确价值观,因此,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是道德与法治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崇尚法律

教师应该在课堂中重视法治意识的渗透,通过法治视频,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感染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结合案例、合作探究来促进学生感受法律的威严,尊崇法律,坚持公平正义、维护公共利益。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鼓励学生观看“今日说法”、“羊城时政学堂”等法治视频,或结合课堂需要自行制作或选取典型的法治微视频,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通过视频案例教学,运用大量素材层层设问,启发学生不断思考,站在法律的角度,为普及法律作出正确选择,带动身边的家人、同学以及朋友一起成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忠实崇拜者、自觉拥护者、坚定捍卫者。

例如,在讲授《规范权力运行》中,引入时政热点,特别是结合当地地区,展现接地气的生活案例,更能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当地某高官贪污受贿,以权谋私,最终落入法网,被绳之于法。老师结合热点事件,设问: 高官贪污受贿是什么行为?为什么权力要被规范运行?国家工作人员应该如何行使国家权力?学生思考并作答:这是违法行为;权力属于人民,要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权力就是责任,国家工作人员要依法行使职责,不违法不越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任性。老师总结: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行使权力不得任性,必须要程序合法。

通过师生互动对话,学生逐渐从感性认知转为理性思考,在老师的启发中慢慢形成正确的政治取向和社会参与意识,在心目中坚定法律信念,做一个合格公民的底线就是守法。

(二)敬畏法治

作为学生,我们要知道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的治国方略是依法治国,法治是社会运行规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上到国家领导,下到老百姓都要遵守法律,敬畏法治。

在《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课例中,老师讲授“规范权力运行”,首先让学生观看两则非常熟悉的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的正反面视频。视频一:人民的公仆——侯亮平。视频二:腐败的官员——祁同伟。接着,展示课本漫画图片《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如下图),学生在视频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轻松解读漫画,形象生动地阐释了“规范权力运行”的寓意。权力是人民的权力,每一个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要珍惜手中的权力,这是人民的信任,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力,真正的人民公仆必须尽职尽责,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为人民服务,谋取最大的利益。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其实质是要把权力公开化、透明化,让人民真实监督权力。通过正反面的实例充分说明:权力是把双刃剑,用得好造福于民;用得不好甚至被滥用,则会滋生腐败,祸害于民。最后揭示出一个正确的法治认同: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这是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

四、自觉践行法律,提升学生“公共参与”核心素养

“公共参与”素养即“社会参与”素养。公共参与是人民当家作主的责任意识和行为表现,培养学生公共参与核心素养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进行社会实践。教师通过视频案例教学,将生活中的真实情景搬到课堂上来,用生活事件告知学生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每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和社会都有责任,对自己尽责即是对他人尽责。我们每个人都享有权利,同时也要懂得履行义务,因为我们享受的权利往往是别人履行的义务,我们履行义务恰恰可以帮助别人实现权利,两者是相互依存的。作为公民,必须要深刻认识到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了解自己身为国家公民的重要权利和义务,进而提高学生的公共参与即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

例如:在《依法行使权利》的授课中,通过观看视频: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多地陆续出现利用口罩等防护用品的“稀缺需求”攒取黑心钱的违法事件。法院审判被告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骗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需要接受相应的刑罚。老师启发学生合作探究:视频中的违法人员为什么会被刑事处罚呢?通过此活动帮助学生认识权利的界限,每个公民都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权利不可逾越的界限,我们不能超越法律,不能滥用权利,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以及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作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坚守法律和道德底线,自觉践行法律规则,主动学法,做一个守法者,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从小事做起,如: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在疫情防控期间,自觉佩戴口罩,不聚集,少出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微视频导学有效地增强了新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快了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的课程改革,推动了学生更好地走向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参考文献《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小莹.“基础”课教学中思想道德与法律教育融合探析[1].马克思主义学刊.2016(03)

[3]王孝龙.基于核心素养微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8.

[4]马瑞峰.微课,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更具色彩[J].好家長,2018.

猜你喜欢
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师生参与,构建高效课堂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
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