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友辉 唐玫玫
摘要:近几年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成为新宠,“写作任务”成为它的鲜明特征。它带来了从审题到写作的一系列变化,但随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任务驱动型本身存在一些明显的硬伤。因此这一作文类型虽有明显的优势却如昙花一现,于是传统意义上的新材料作文又开始理性回归。
关键词:高考作文;组合型;文本;思辨性;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3-276
一、考情分析
从近五年高考作文全国卷的命题情况来看,组合型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一般新材料作文是高考语文全国卷命题的三大主流。其实,这三个概念只不过是高考的相关研究人员根据高考命题形式的变异而提出来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指导考生写作,而它们的共同点仍是“材料作文”,即由“展示材料”和“写作要求”两部分组成,这也是高考语文作文最稳固的命題模式。
二、三类新材料作文的特征对照表
类型情感表达逻辑思维文体优选意识形态写作难度
“组合型材料作文”和“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可以表达强烈的情感、鲜明的态度和主流的立场,但“一般新材料作文”则需要的是冷静而客观的分析问题,力争杜绝主观因素渗入其中,这其实是学术性的探讨,而不是时评、政论。
三、备考策略
(一)加强意识形态,立德树人
纵观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无论是哪类材料作文,都是体现“立德树人”的命题总则。尤其是组合型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选材鲜活,从社会层面到国家层面,从社会小事到国家大事,从当下生活到历史事件甚至到畅想未来,都具有极为强烈的时代气息,即便是2017年全国Ⅰ卷的命题,也是深受“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的影响的;又如2019 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热爱劳动,从我做起”材料作文就跟社会热点问题、争议问题密切相关;“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高考语文卷命题材料充分体现了时代性以及情境性,作文更是强调“文章合为时而著”,命题材料或是当年某个社会热点,或是当年热议的某个问题,甚至多就当年四五月份发生的事情或热点命题。因此,紧抓时代发展脉搏,引导考生关注国家大事,体验社会生活,形成正确的“三观”,加强“又红又专”的意识,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担当精神尤为重要。
(二)看清题目要求,有的放矢
当前语文教育基本形成共识,即在不废语文诗性的前提下,强调理性与逻辑,就写作而言,则强调交际语境写作。具体而言,作文命题会限定具体的写作任务与指令,即一般会限定写作的背景、目的、作者身份、读者身份、文体等。
从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来看,在“文体要求”上,无论是哪类材料作文,皆要求“明确文体”。这看似相同,其实根据原题材料的不同,其中隐含某种文体写作的优势,甚至隐含对另外文体的限制。文体是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限制的,有时是明确的,有时是隐含的。比如2016年全国Ⅰ卷则是隐含要求写成“时评”,2017年全国Ⅲ卷,“我看高考”就是隐含写成议论文,而“我的高考”则隐含写成记叙文,2018年全国Ⅰ卷作文最宜用的文体应该是书信体,2019年全国Ⅱ卷作文最宜用的文体是议论文,2019年全国Ⅲ卷师生“最后一课”最宜用的文体应该是抒情散文,2020年全国Ⅱ卷作文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最宜用的文体应该是议论文。
(三)注重逻辑思辨,提升高度
逻辑思辨是在2015年伴随“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概念而兴起的一种写作思维,这也是高考写作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2016年全国Ⅰ卷、2016年全国Ⅱ卷都在聚焦生活中需要辨识的矛盾与问题,引导学生在审视中进行理性的分析与表达,为塑造现代公民理性表达的集体人格,将“立德树人”的高考理念融入其中。尤其是近两年更是将纯粹性“逻辑思维”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注重对考生思辨能力的考查,向理性靠拢,逐渐从抒情性的命题转向议论性,也就是理论性的命题转化。高考作文走向的变化,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从强制的主题性命题走向非主题性命题。主题是命题者规定的,考生不能违背。材料作文,不规定主题,要你在材料和问题面前拿出自己独立的见解,体现主体性、创造性,实际也是一种竞争力;二是逐渐从抒情性的命题向议论性,也就是理论性的命题转化,这也符合高考命题的取向。《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中明确指出:“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引导,注意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可见,辩证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辨性表达有很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我们在构建高考作文备考教学核心思路时亟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驱动·创新·选择·回归——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作文命题述评及未来备考建议[J].戚光宇.语文教学通讯.2020.05
﹝2﹞高考语文新材料作文教学核心思路探究[J].张楠.汉字文化.2020.03
﹝3﹞通过高考作文命题改革研究作文教学新思想[J].苏尹祯.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