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婷婷
【摘要】班级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基本单位,从学校管理的角度看,可将其视作一个小集体,从教育长远研究的角度而言,亦可视作一个小型的社会系统。现今,00后的孩子们由于家庭环境、生长环境等方面的不尽相同,在价值观、人生追求、发展方向的选择上千差万别。本文将班级社会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亦是学校教育在社会功能发挥上的一个有效体现,也是学生全面发展,人才全面培养的一种新型理念。
【关键词】班级社会学 班级角色 学生群体 因材施教
一、从班级社会学的角度看待班级教育
对于班级组织特性的分析理论从来不是单一存在的。沃勒将班级看作特殊的社会群体,而群体之分则来源于一定的目标和组织结构。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也将班级看做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系统。国内外也同样有许多的文学著作专门来阐述和研究班级社会学的一些理念和实践。不难发现,我们很难将教育与社会学完全分离开。
古人说“三岁看老,十岁看老。”可见孩童时代的作为和角色定义极大程度地会影响一个人今后的社会发展和社会角色。这也正是班级社会学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班级社会学中所存在的社会角色来源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在社会学的理论中,人是不可能独立而存在的,它必须建立起某种关系或者关联。而教师在班级社会化功能的选择和操作上就必须很好地去融入全面思想,这时就需要我们在班级社会功能的角度上去思考如何去因材施教,而不是以一个角度一个标准去衡量学生的成就和品质。“什么样的学生扮演什么样的班级角色?”“什么样的学生总能友好地相处?”“从班级角色表现的方向思考如何去培养和教育不同类别的学生?“什么样的学生在人际交往方向有着极大的权威性””一系列的问题都是以班级社会学的基础下,从班级结构、班级文化、学生的学识文化、技能特长等各方面去优化处理班级教育和人才培养。
二、多方位解析下的学生群体划分
孔子的名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某一个程度去理解,恰如其分地诠释了因材施教的含义,也恰巧适用于学生群体组织的划分依据中。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创新性人才中,不仅仅是成绩就可以去说明一切的。人际交往、制作技能、创新探索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暗藏着一批学子的成长魅力。
不难发现,我们所谓的优秀学子有时候常常埋头苦干,在这一群学生中,你更能体会到的是努力刻苦所带来的回馈以及相互竞争所召唤的前进意识,他们善于解题,善于钻研和攻克,我粗略地将他们称之为学习型群体;而有一批学生,他们并没那么热爱学习,在学业上也从未创造过傲人的成绩,但是他却能够活跃在每一个群体中,善于交流和解决各种矛盾,能够为各个群体之间搭建起较好的沟通桥梁,我亲切地称之为交往型人才;同样,在社会以及家庭环境影响中,爱好文艺,时常沉浸在音乐、舞蹈等艺术的文化氛围中,对舞台、设计、创作有着强烈地欲望和需求的学生,我将其归类为艺术型人才;更有甚者,也许在学业上不尽人意,却生性活泼,喜好探索创造的学子我也称之为创造性人才。
足以见得,尊重孩子的个性、能力、价值差异不仅仅是个性化教育和因材施教的需要,更是社会的需要。
三、角色定义下的因材施教
学生的主体任务毋庸置疑是学习,学习依然是班级社会中的主流任务,以学业成绩为基础。然而除此之外,对于学生我们也可以进行各方面的专长和技能培养,以满足社会的多方位需求,同时也完善了班级文化和班集体角色分工。
对学习型群体而言,教师在培养方向上可以更侧重于专题的训练或者是知识研究的探索,以锻炼其科研探索的能力,培育学习型人才的知识水平,从知识和科研能力的潜能方面进行深层次地挖掘。
对交往型人才而言,教师可着重在口语训练、语言艺术、交往礼仪等方面进行辅助教育,扬长避短,为其的人际交往能力铺垫更为扎实的基础性知识,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之上嵌入更为具有价值的专业发展能力。
对艺术型人才和创造性人才而言,教师应为其开拓和设立更为广阔的表演和施展的平台,不要单纯地以学业成绩施压,束缚了学生天性和优势力的发挥。让学生在开放式的平台中自主选择和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从学业迷茫中逐渐摆脱而出,寻找自我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并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潜能激发的机会。
现今,学生的个性差异日渐显著,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因材施教作为一种传统且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教学思想,使得学生们更能各尽其才,学有所用。从多角度去寻找个人价值,亦是因材施教中所体现的教学价值。班级社会学以社会学的框架来构建班级整体,以社会学的初级理论来培养行动中的学生,更具有教育的现实意义,将班级教育拉进了教育现实和社会现实之中,旨在“多点开花”的教学中培育各方面发展的全面学子,为社会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獻】
[1] 吴立德:《班级社会学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18年。
[2]刘方彬等:《小学班级中学生角色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3]片冈德雄:《班级社会学》,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年。
[4]王荣:《在共性教育中体现个性教育》[J],内蒙古教育出版,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