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提问”的引导艺术

2020-09-10 17:35徐玉梅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0年42期
关键词:联系提问

徐玉梅

摘要: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由于教师的意识落后导致语文课堂的提问有诸多弊端。现代课堂呼唤学生自己提问。但学生提问能力欠缺,需要教师从多方面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关键词:学生提问;替换法;对比法;联系

一、传统语文课堂中的“提问”状况

在语文课堂中运用提问的手段来分析课文始于建国初期,较之于私塾的“注入式”教学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但已不太适应当今这个学习型社会了。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老师怕课堂“乱”、节外生枝、和干扰教学进程,追求严谨和有序的教学氛围,往往采取单向灌输的方式。在有的“启发式”教学过程中,提问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有的答案就在问题之中,缺少启发性;有的提问零散,缺少有序性;有的问题毫无价值,如“是不是”“对不对”,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有的提问繁琐,事无巨细从头问到尾。传统语文课堂中的提问有个显著特征,就是老师问学生被动答,这与“新课标”倡导的师生对话和互动是有差距的。

二、传统语文课堂中“提问”弊端的成因

1.教师观念与能力的制约

有的教师低估、漠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忽视、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每篇课文从头到尾面面俱到地问,枝枝节节地随文爬行,结果导致学生不断丧失独立性。有的教师还不能真正走下讲台,与学生对话。潜意识里课堂是自己的,在课堂上有绝对的权威,教学步骤得按自己的思路走,问题设计、回答时长和节奏由教师控制。这样的课堂不是学生的,学生丧失了更多的提问权,不敢大胆质疑,好奇心和求知欲容易受挫。

2.学生自尊心与能力的不协统

当课堂对话氛围未真正形成的时候,自尊很强的中学生最怕遭到同学的白眼甚至讥笑,不愿意在课堂提问。同时,中学生的提问能力还欠缺。学生们习惯了过去老师提问自己回答的学习方式,“卷入”意愿和程度不够,懒得提问;学生能力、心智水平满足于浅层阅读,提不出问题,或者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

三、学生提问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首先,学生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处于师讲生听状态下的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多的是记忆性思维,学生提问则可以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次,学生提问最能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生只有主动积极的思考,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受到美文的情感熏陶,获得独到的情感体验。再次,学生提问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只有经过自己主动的探索,经过自我阅读的思考,才能拨开人云亦云的迷雾,发现不为人知的新的问题,激发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最后,学生提问是一种深层次的学习。学生只有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大脑皮层处于亢奋状态,深入钻研、积极思维,在头脑中产生疑问、深化理解,进而提升自读质量。

四、现代语文课堂如何引导学生提问

1.替换标题,从标题的含义和作用角度提问

比如《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个标题一语双关,既指“我”在父亲鼓励下走一步再走一步地爬下悬崖,也指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要化大为小,坚持不懈。但学生不深入思考是体味不出其妙处的。这时可先让学生给本文换一个题目,学生有不同的说法:A、脱险B、八岁的记忆C、相信自己……然后再引导学生:这些标题中哪个题目更好?原标题究竟有哪些含义?在引导学生提问的初期,老师不妨用这种示范提问方式。学生在掌握了这种方法后,在学《孤独之旅》时,也就自然而然的用了此方法,问:为什么用《孤独之旅》做标题?用《放鸭记》好不好?

2.替换词语,从词语的含义角度提问

优秀文章具有高度的思想性,给读者以做人的启迪,遣辞造句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几乎可达到无可替代的地步。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父亲买橘子的场面:“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学生能笼统地感觉到父亲对“我”的关爱,而对胖胖的父亲经历了太多坎坷,仍要周到入微地关心儿子这一点却体会不深,如果我们将句中的“攀”换成“抓”“扶”,把“缩”换成“提”,行不行?为什么?老师示范性提问既可以让学生深入文本进行词语的品味,也能让学生在后面学习中有意识的对某些词语进行替换、比较,从而达到自己提问并解决问题的目的。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词义的轻重、范围、褒贬、搭配等角度进行揣摩,并注意“词不离句”的原则。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后,在学《孔乙己》时,于是提问了:“便排出九文大钱” 中的“排”字可以换为“掏”“摸”“拿”等词吗?这个“排”字写出了孔乙己怎样的心理?学生在学习诗词时,更能体会古人炼字的精妙,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3.联系上下文,从句子的含义和作用角度提问

比如《最后一课》中的“可怜的人!”这个感叹句独立成段,显得很醒目,而学生通常会忽略掉这言简意赅的四个字。这时可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关键句提问。这些关键句通常是在文首的总领句、文末的总结句、文中的过渡句,或者是独立成段的句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描写句和议论句等。于是学生除了找出了“可怜的人!”这个句子进行提问,还找出了对韩麦尔先生进行外貌描述的句子提问:“韩麦尔先生今天为什么这样穿戴?”找出了上习字课时感觉字帖像许多面小国旗的句子提问:“这个比喻有什么用?”还找出了宣布散学时韩麦尔先生的动作描写以及独立成段的“法兰西万岁”等句子进行提问。这些提问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爱国主义。

4.对比写作特点,从写法角度提问

把文章前后相关的某些内容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异同,从而发现作者构思的和用意。这种方法能促进学生对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分析与演绎,归纳总结,达到对事物的规律性认识。比如《故乡》中文末“我”头脑中展开的画面与前文相比,都有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沙地,不同的是少了闰土的身影。鲁迅这样设计既是写内心的失落、惆怅和悲凉,又饱含希望之意,让人们去想象、去描绘。这两幅画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本文还有一些内容也可以用对比的方法来提问,如少年闰土和成年闰土的外貌、动作、语言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记忆中的杨二嫂与现实中的杨二嫂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有意识地让学生对比研究文章,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

5.联系已有的知识,多元视角提问

经常运用旧有知识,可以巩固固有的暂时神经联系;而通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又能形成新的暂时神经联系。在学《背影》一文时,可联系过去习得的描写人物的经验引发问题:为什么偏偏写人物的背影?《核舟记》中核舟上并未刻出“大苏泛赤壁”,联系我们的生活经验就可发现问题:作者为什么说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又是怎样表现出的呢?《纸船》中冰心通过写无数的小白船来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已有的学习经验告知这是在借物抒情。如果直接抒情好不好?为什么?一篇文章如果在用第一人称时,穿插了其他人称自然吗?有何妙处?一篇文章如果写了好几件事,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如果是写景的文章,写了哪几幅画?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诚然,教学无定法,但教学有艺术。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才是根本。让学生逐步成为能学、会学的的主人,实现从教师传授向学生学习的转变,让学生真正的走进文本、发现问题与作者对话,感受大师们的精妙匠心,体味文學的魅力。最终实现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综合素养得到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四川省成都华西中学)

猜你喜欢
联系提问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平面图与立体图的思维培养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