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志亩
摘要:对于小学生而言,抽象复杂的小学数学会为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加负担,因此将小学数学的抽象化转变为形象化才更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才更有利于小学生学好数学。通过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法,能够更好的引导小学生走进教师所专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小学生身临其境的去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法;应用研究
前言:情境创设教学法能够极大的帮助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提升学生對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认识到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作用,通过一定的策略,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小学生全身心的进入教师所创设的形象生动的场景中,提升学生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小学数学知识。实现情境教学法的有效应用,充分发挥情境教学的作用价值,对于推动小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对于小学数学而言,其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更具抽象化、逻辑化、推理化,尤其是对于很多数学概念而言,让小学生更难以理解。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数学符号以及一些数学问题并不会涉及到,以及一些教师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使得小学生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上更加困难。因此,教师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小学数学的讲授,通过将抽象化的数学转变为形象化的教学情境,带动小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学习兴趣,会更有利于小学生在数学知识以及数学问题上的探究与学习。除此之外,通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还能够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力,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效率。
二、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过于注重考试成绩
有很多教师在教授学生时习惯于一味的教授理论知识,却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对于传统的教育模式而言,学生通常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而教师则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将大部分的工作重点都放在了学生的成绩方面。这样很容易就会导致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学习失去兴趣,教师没有系统的讲解,教学内容不丰富,教学形式单一化,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机会,很不利于小学生的学习,最终使得小学生对小学数学产生厌烦的心理。
(二)学生缺乏自主能力
由于四到六年级的小学生的年龄有限,在身心发展上也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对于教师所教授的专业性知识的理解就有一定程度的偏差,不能够完全正确的理解到教师的意思,很容易就会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长此以往,导致了小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厌烦。而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的同时,未能注意到小学生缺乏自主能力,不能正确的加以引导,更会使得小学生不能有效的掌握数学。教师不能着重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思考能力,小学生就更加难以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最终导致师生双方在教与学上产生更多的问题。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构建生活化情境,帮助小学生理解解题思路
教师同构构建生活化情境教学,创设生活实例引导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小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以及数学问题的解题思路。通过在小学数学实际课堂中讲述生活实例,让小学生思考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一方面能够提升小学生对解题的兴趣,另一方面还能够培养小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能力,有利于让小学数学生活化。
例如:在当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和倍”、“差倍”问题在解题上很多小学生都没有一个清晰的解题思路。对于和倍问题与差倍问题来说,在解题上最关键的一个步骤就是找到两个数量的和(或差),以及两个数量的倍数的和(或差)的对应关系。教师通过一些生活实例来引导小学生解题时,需要注意引导小学生对数量关系之间的认识。例如果园里有梨树和桃树共165课,桃树棵树比梨树棵树的2倍少6课,问梨树与桃树各有多少颗?在经过讨论后,教师可以继续引导,为更好的表示梨树桃树,我们可以动手画两条线段,其中白色的一条代表梨树,红色的一条代表桃树,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桃树与梨树只见一个形象的数量关系。即梨树棵树为:(165+6)除以3,桃树为165减去梨树棵树。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将该问题进行“变式”,将上述问题改为“2倍多6棵”,其他条件不变,让学生自己画图求解,从而让小学生社深刻理解“和倍”、“差倍”问题解题思路。
(二)建立游戏化情境,帮助小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知识
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更偏向于认识形象,生动的事物,因此创设游戏化的教学情境,让小学生在游戏娱乐中学习理解数学概念与知识,能够在保持小学生思维活跃的同时,提升小学生的小学效果。如果教师并不能够采取具有趣味性的教学,则会导致课堂的枯燥性,很难吸引小学生长时间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导致课堂氛围与课堂质量大打折扣。因此,通过创设游戏化的教学情境,借助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可以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下,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吸收。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五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教授小学生用纸片制作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游戏,让小学生在游戏中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并且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小学生学习其数学知识。通过讲授长方体与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能够让小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实物更清晰的认识到这一特征,从而能够更好的总结出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规律。通过创设这一游戏情境,不仅能够让小学生对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一个更深的了解,同时也能够让小学生在游戏中学到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数学知识,以及形状的制作,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提升了课堂质量。
结语:总而言之,教师通过正确合理的采用情境教学法,既能够加强小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够有效加强学生对抽象性、推理性要求较高的小学数学的理解。教师通过构建生活化情境,游戏化情境,顺利完成情境创设,让小学生全身心的参与进去,从而能够使得小学生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上更加热情,学习效果更好,进而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 汪毅.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 小学科学:教师,2018.
[2] 秦晶晶. 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v.15(05):166-167.
[3] 李景斌. 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学周刊,2018,No.364(16):27-28.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长美学校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 547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