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丽滕古丽·火以前
摘要:历史学科是一门收录了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人文性科目,可以让初中生突破时空限制,全面了解各个国家的发展过程,掌握政治经济、风俗习惯、社会风气、文化艺术的发展历程,从而切实丰富学生的知识财富,使其为人类文明感到骄傲与自豪。但是,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一直都是以理论知识的单向传播为基础的,教师无法真正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也难以引导学生形成唯物史观,更不要说全面优化学生的家国情怀了,导致初中生认为历史学习可有可无,无法及时形成文化自信。
关键词:初中历史;家国情怀;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针对这一问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结构强调了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历史教师想方设法优化学生的民族自信与文化意识,使其既能够为本民族文化感到骄傲与自豪,也能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由此发散学生的文化思维。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为学生的未来成长做准备。本文将从挖掘历史知识的隐性资源、通过多媒体资源唤起学生的家国意识、借助生活化活动优化学生的家国情怀三个角度来分析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挖掘历史知识的隐性资源
历史知识本身就是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知识媒介,比如关于我国古代文化、科技等蓬勃发展史实可以让初中生充分了解古人的智慧与艺术成就,使其了解中华文明的精髓;关于各个革命战争的史实则可让学生意识到战争的残酷性,懂得国家落后便面临被动挨打的境地;关于各类政治经济制度的形成、发展与健全史实则可促使初中生了解现阶段各类政治经济制度的民主性与先进性,使其从国家层面去分析各类政治经济制度的合理性;关于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史实则可促使初中生懂得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与国家强盛的重要性,知道国家利益与每一个公民息息相关。因此,要想全面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初中历史教师就要主动挖掘历史知识的隐性德育资源,切实优化学生的民族气节与文化自信。
就如在“对外友好往来”一课教学中,初中生就要学习隋唐时期低我国与其他各国的交往情况,初步丰富历史认识。借助本节课,笔者告诉学生我国自古以来在与各同交往时都是“大国姿态”,即主动将我国优秀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而隋唐时期的中国是全世界的中心,隋唐文化也引领着世界潮流,国力十分强盛,且科技、文化、文学等都实现了蓬勃发展。如此,初中生就对隋唐文化感到好奇,也渴望了解当时我国的国际地位。为此,笔者则补充了相应的历史材料,通过一些史学家、遣唐使等多位人物所遗留的历史材料呈现了相关知识,切实激发出了初中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荣誉感。同时,笔者也告诉学生,我国直到现在也坚持优化其他各国平等合作、友好交往,以儒雅但强盛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学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努力为国家添光添彩。
二、通过多媒体资源唤起学生的家国意识
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活动的深度融合,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之一,一方面是因为网络资源可以切实改善以文字为主的历史知识呈现方式,可将图文资料、声像资料结合起来,有效丰富学生的直观认识,切实突破时空限制,及时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促使学生取得学习进步。另一方面,多媒体设备可以解放学生、教师,构建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互动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历史探究,使其在此过程中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积极利用多媒体资源来唤起学生的家国情怀,切实优化学生的情感投入程度,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准备。
就如在“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课教学中,笔者就播放了电影《我和我的祖国》这部电影中关于香港回归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全面了解我国国家领导人与人民群众为了促进香港回归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以及保证国土完整无法动摇的坚定决心,借助这一视频资源唤起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课堂上,本班有一些感性的初中生在国歌响起之时主动站起来敬礼,难掩激动、震撼的神色,表示自己为祖国的繁荣强盛感到自豪与骄傲。如此,笔者就引导本班学生学习了本课知识,使其全面了解了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发展过程,切实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荣辱感,也让学生坚定了为祖国争光、促进民族团结与领土统一的伟大心愿,表示自己会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崛起艰苦奋斗、努力学习。
三、借助生活化活动优化学生的家国情怀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生活化教学改革变得越来越重要,应该将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其积极利用学习所得去解决现实问题。具体到历史课程中,便是要引导初中生利用历史知识去分析现实问题,使其以古鉴今,由此优化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丰富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活动,从而自然而然地优化学生的家国情怀。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积极利用生活化教学活动来发展学生的家国情怀,丰富学生的德育体会。
就如在“科学技术的成就(一)”一课教学中,笔者就整理了目前我国互联网5G技术的研发与普及过程,整理了我国近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成就,借此导入了历史教学。为了切实唤起学生的家国意识,笔者所选择的现实资料以视频为主,以直观的画面与文字、震撼人心的音乐切实丰富了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受,也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祖国的日益强大与繁荣昌盛。如此,初中生就可以及時形成积极情感,为中国科技的进步感到骄傲与自豪。然后,笔者就逐步引入了本课知识,整理了关于邓稼先、袁隆平等多位科学家的人物事迹,让学生对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心生崇拜,也为我国的科技发展速度与现有成就感到骄傲与震撼。如此,则可切实优化学生的家国情怀,切实激发出学生的爱国情感。
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组织丰富的家国情怀教育是为了促使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其自觉投身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建设事业中。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全面落实家国情怀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不断优化历史学科的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房波.浅议在历史教学中利用家庭资源培养学生家国情怀[J].基础教育参考,2019(24):54-55.
[2]王攀攀.基于家国情怀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3]李中霞.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探索[J].内蒙古教育,2019(23):74-75.
[4]居敏.新时期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初中生家国情怀培养路径探究[J].农家参谋,2019(13):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