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君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一直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发挥良好的引导作用,充分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还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巩固教学成果。本文基于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探究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方法。
关键词: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50-108
1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环节面临着怎样的现实困境
传统教学法中的提问环节忽视了小学语文学科的灵活性,局限了学生的想法
小学语文是一门具备极强探索性的学科,其中的多数问题都不存在标准答案。但是不少小学语文教师却采用固化的课堂教学法,使得该学科丧失了本应有的灵活性。譬如一些老师在讲解课本中的古诗时,常常采用“三步法”。首先带领学生对生字词和古诗进行朗读,完成最基本的认读,然后通过提问的形式来考验学生的认读情况。接着对古诗的进行内容概括,详细讲解和思想升华,达到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目的,整个过程中都以老师独自讲授为主提问环节设置的频率较低。最后就是要求学生在家长的监督之下做好背诵和默写工作,实现古诗教学的硬性要求。三步就完成了一篇古诗的教学,通篇采用单向知识输出的方法,虽然也有提问环节的设置,但是通常情况下都是无效提问,完全局限了学生的想法。这样的教学模式会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式变得单一,不利于实现小学语文的学科属性。
2如何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环节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1 注重提问的层次性,问题设置需要呈现科学性
“走过场”式的提问环节设置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来说就是无用功。一堂优质的小学语文课堂绝不仅仅是一两个问题支撑起来的,其要求老师在授课之前形成贴合教学内容且计划性、流程性和层次性兼备的提问方案。这样一来,课堂提问就变得更具条理性,更能从中看出老师的具体教学意图。具有层次性的提问是一种人文关怀的映射,更体现出义务教育阶段每一位学生的独立性和特殊性。提问环节针对的是全班的学生而不是极个别的学生,需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同学具备的不同知识储备,让每一个同学都能融入到提问环节,都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老师在设置分层问题时要兼顾教材本身的要求以及学生能力的差异性,尽可能将一个复杂的问题慢慢分解开来,遵循由简到难的原则展开提问。由大化小且环环相扣的提问方式可以使得学生更具课堂代入感,更愿意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老师在进行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詹天佑》一文的讲解时,可以展开分层提问设置。问题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京张铁路对我国发展有哪些重要影响呢?”,第二层次是“文章中为什么没有直接描述詹天佑的做法,而是花了很大力气在恶劣环境的描写上呢?”,第三层次是“是否可以删除文章中对于恶劣环境的描写?为什么?”。这三个层次的问题遵循递进的原则,可以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提问中来,活跃课堂氛围,凸显小学语文学科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2 关注到循循善诱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投入思考
当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老师需要采用循循善诱的提问方法对他进行鼓励。错误是学习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它可以化为一种动力,亦可以成为消极怠工的理由。对学生多一些耐心和鼓励,也许犯错并不是一件坏事,从错误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也可以变为宝贵的财富。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的课本中有一篇名为《穷人》的课文,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个问题“穷人是世界上的一类型,同学们对于这个题目有怎样的认识和见解呢?”,一位同学抢先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他说:“我们家楼下有一个收废品的老大爷,他又穷又脏,我们都离他远远的。老师,我认为穷人就是像那个老大爷一样不讨人喜欢的人”。这个回答显然是错误的,但如果老师当即就指出这为同学的错误,可能会致使他丧失主动回答问题的勇气,此时此刻,老师可以对这位同学说“让我们为XX同学的勇敢鼓掌,不过呢老师对你的想法有不同的看法,你可以为老师解答吗?”这样的语言既对该同学的发言提出表扬,又在不伤害他自尊的前提下指导他发现自己的错误。老师可以通过连续且递进式的提问来帮助同学走出认知误区,让他们在回答的过程中重新反思自己的思考,并在最终形成完善的答案。循循善诱式提问法需要老师具备极大的耐心,对语文学习中的学生进行一种含蓄的激励和引导,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3 结束语
总的来说,提问环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当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其既能引出课堂内容,又能起到一个助力学生完成独立思考过程的功能。新的教育背景促使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环节走向创新之路,在遵循教学内容的同时不磨灭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张丛云.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 000(004):99.
[2]张丛云.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 000(00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