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链为线串起数学知识“珍珠”

2020-09-10 07:22施伟
数理化解题研究·综合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棱柱珍珠定义

施伟

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抽象性极强的科目,知识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问题链是一种惯用的问题设计形式,即为结合某一目标或主题,按照严谨的逻辑关系设置一组前后关联的问题,摆脱以往一问一答的局限性.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以问题链为线,串起数学知识“珍珠”,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其始终保持保持活跃的学习状态,主动探索数学的奥秘.

一、借助新旧知识关联,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高中数学知识是对小学、初中的延续,难度和深度均有所提升,而且数学知识之间联系密切,这为问题链的设计提供更多便利.在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中,要想通过以问题链为线串起数学知识“珍珠”,教师需围绕具体教材内容设计与提出问题,借助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性递进式地呈现问题,通过由旧及新的方式自然引出新知识,吸引学生主動思考,不仅能够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还可以帮助他们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深化理解与掌握所学内容.

诸如,在实施“函数及其表示”教学时,教师先询问:初中阶段大家学习过的函数概念是什么?要求学生说出函数的概念,再让他们思考y=1是函数吗?y=x和y=x2/x是同一个函数吗?使其意识到仅仅依靠初中知识难以回答,产生从新高度认识函数的渴望,由此顺利引出新课.接着,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课本中的三个实例,设置问题: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有什么共同点?使其以讨论为基础,分析、归纳三个实例中变量之间关系的共性,即为:都涉及到两个非空数集,两个数集之间都有一种确定的对应关系,带领他们学习函数的定义,分享和交流各自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之后,教师提出问题:初中阶段都学习过哪些函数?学生将会说出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同步写出具体的函数关系式,画出相应的图象.追问:如何用函数定义重新理解这些函数?引领他们指出各个函数中的对应关系、定义域与值域.

针对上述案例,教师利用初中阶段的函数知识引出新课,突出问题链的递进性,使学生主动接受新知识,让他们学会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重新定义函数,确保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问题链让学生由此及彼、有点及面的思考问题,问题的深度、广度都得到了提升,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建构体系也变得更加完整.

二、精心设计层次问题,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问题链的关键就是“链”,顾名思义能够连接上下、前后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问题链中的问题要有所关联,各个问题之间上下衔接、紧密相扣.高中数学知识与初中相比抽象难懂,教师以问题链为线串起数学知识“珍珠”时,应注重问题的层次性,坚持“递进推向、逐层深入”的原则,由易到难地设计问题,促使学生自主思考、积极学习,通过对问题的解决,使其产生引人入胜的感觉,让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比如,在“空间几何体的结构”教学实践中,教师先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一组经典的建筑物图片:水立方、大本钟、泰姬陵等,询问:这些建筑物由哪些几何体组合而成?学生结合个人认知与知识经验回答,并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提升问题深度:你们能将这些空间物体分类吗?使其产生疑问.接着,教师引领学生总结多面体及面、棱、顶点的定义,旋转体及旋转体的轴的定义,给出一些实物图片让他们按照多面体、旋转体分类.之后,教师出示三棱柱和五棱柱的图片,设问:三棱柱上下两个面有着怎样的位置关系?五棱柱中也有吗?其余各个面是几边形?公共边位置关系如何?学生自由讨论与发言,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然后提升问题难度:棱柱两个互相平行的面以外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吗?长方体截去一角后所得的两部分还是棱柱吗?启发他们继续思考加深对棱柱概念的理解.

如此,教师结合课本内容精心设计一组层次性问题形成问题链,显得层层递进,吸引学生不断思考、讨论与归纳,使其在问题驱使下结合直观感受了解空间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学生在这个环节不仅知道思考什么.也知道如何思考,问题的精准引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精准把握提问时机,提升学生思维深度

问题链并非指单个问题,而是一系列问题,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在以问题链为线串起数学知识“珍珠”时,应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在一些过渡、转折之处巧妙设置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带领他们有针对性的思考.同时,高中数学教师需丰富问题链的呈现形式,除自己提出问题之外,还要鼓励学生勇于发现和提问,通过变化提问方式提升问题链的目的性,最终在师生配合下进行问答活动,将数学知识串联在一起.

例如,在讲授“不等关系与不等式”过程中,针对预习环节,教师设置问题:怎么表示不等关系?怎么用数轴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如何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比较x2+2x和-x-3的大小,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的所学知识.接着,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提出问题:等比数列中公比q的取值范围是什么?a中a的取值范围是什么?要求学生列举一些现实世界中关于量的不等关系,他们可能会想到两个人的身高、体重、考试成绩等,使其相互问答,了解不等式的概念.之后,在小组合作学习环节,教师询问:不等式的定义是什么?强调“≥、≤”的读法中的“或”,引出问题:2≥2,这样写正确吗?学生思考回答,随后结合难点设问: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有怎样的对应关系?右边点表示的实数与左边相比谁大?如何比较两数的大小?组织他们讨论比较两个实数和代数式大小的理论依据,使其初步了解作差比较法.

上述案例,教师精准把握好课预习、新课切入、难点等时机提出问题,同时提倡学生主动发问,将各个问题串联一起构成问题链,逐步提升他们的思维深度,从而改善学习质量.

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以问题链为线串起数学知识“珍珠”,是对传统问题教学法的改良与优化,能极力发挥出问题的导向作用,为学生指明学习、思考与努力的方向,使其注意力始终高度集中,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与掌握效果.

参考文献:

[1]袁志强.高中数学“问题链”设计“三基点”[J].中学数学,2019(10):92-93.

[2]王静,胡典顺.基于“问题链”的数学探究式教学[J].中学数学杂志,2016(07):4-7.

[责任编辑:李 璟]

猜你喜欢
棱柱珍珠定义
以爱之名,定义成长
The Evolution of Stone Tools
定义“风格”
理解棱柱概念,提高推理能力
“种”珍珠真神奇
雨珍珠
取珍珠
空间垂直关系错解剖析
对一道高考题的探究
教你正确用(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