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
摘要:在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教师不能仅仅只将注意力放在教给学生学习知识上,更应重视融入一定的德育内容,培养学生的个人价值观念。基于新课改的背景下,当前的教育提出了要求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时,也应注意到这一点,对于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内涵进行深入思考。本文就德育教育如何更好的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进行了阐述,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课堂
基于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注意设定一个更高的教学目标,将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上。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德育内容融入其中,发挥课堂的教学的价值,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培养学生成为当前社会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1 树立良好的道德模范,提升学生对于德育的认知
初中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自我分辨意识,但是其自身还是很不成熟的,周围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他们的个性发展。因此,在實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利用自身树立榜样,给予学生正面性的导向。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应积极和学生进行沟通,及时地了解初中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高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重视度。同时,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教师应创新自己的课堂教学方式,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教师自身也应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做好榜样,发挥自身的带头作用,通过自身感染学生,让学生树立正确向上的学习观念。
2 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促进德育教育发展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加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基于素质教育的目标下,教师应认识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具有相同的地位,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地在课堂教学内容中穿插德育教育内容,帮助学生在提高自身知识的同时,学习到相应的价值观念。
例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述课本上的案例时,也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将课本上的知识点转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来,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体会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促进学生对于枯燥性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教师也应利用好课堂外的时间,可以通过组织召开班会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之间分享自身对于德育教育的认识,帮助教师和学生之间展开双向的互动,充分提高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积极性。
3 多角度观察生活,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
基于新课改的目标下,教师应注意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增强自己的教学素养。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采取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巧妙地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融入德育知识或是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探究学习。通过在小组间进行讨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于德育教育的认识,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例如在学习《中学序曲》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歌曲,歌曲的内容应是积极向上的,通过这一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接下来,教师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在班集体中选择出两名学生,按照自己平时在生活中的观察,一个扮演小学生,一个扮演初中学生,现场回答教师的提问。在角色扮演结束后,教师应注意为学生进行总结,让学生学会珍惜时间,有效把握学习时间,以一个积极饱满的态度开展课堂学习。
4 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展开德育教育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得到了一定的应用。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利用环境带动学生,影响学生,让学生获得相应的感受。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相应的图片、视频、音频,通过丰富多彩的展示方式,增强学生的德育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少年有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比如为学生播放歌曲《孩子,你的梦想是什么》,让学生通过聆听音乐,启发学生思考自己的梦想,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补充更多的课堂资料,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海伦·凯勒、周恩来的故事,通过为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从而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引导学生树立自身梦想,并且为了自己的梦想不断奋斗和努力。
5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当前的课堂教学背景下,教师应重视对于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通过利用多种课堂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到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价值观念,为学生以后的人生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春风.初中班级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学周刊,2018(16).
[2] 马宏建.分析地校课程开发的重要性[J].智库时代,2019(28).
[3] 顾倩倩.刍议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9(23).
(作者单位:四川省南溪一中外国语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