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时代人物典型报道的“坚守”与“改变”

2020-09-10 10:23李尖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系列报道坚守媒体融合

摘 要:人物典型报道作为传统的新闻类型,面对媒体融合时代激烈的竞争,如何适应快节奏便捷化的媒介传播表达方式,又将人物典型报道牢牢扎根于“真实”的土壤,以树立具有社会感召力的人物典型,是这个时代人物典型报道需要研究探讨的问题。本文以《温州日报》“周锦勇舍身救人英勇事迹”媒体融合系列报道为研究样本,从新媒体快速介入、传统媒体权威发声、媒体融合追踪报道等角度展开探讨,试论媒体融合时代人物典型报道的“坚守”与“改变”。

关键词:媒体融合;人物典型;系列报道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9-0179-02

一、引言

人物典型报道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新闻报道题材,其榜样示范和社会整合作用能够激励人们向上向善,传播社会正能量,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顺应当前的受众环境,人物典型报道从“造神”回归到“写人”逐渐成为媒体人的普遍共识,尤其是运用好媒体融合这一手段,通过丰富的语言、平民的视角、专业的手段,让人物典型报道焕发出新的能量。[1]

二、突发事件新媒体迅速介入

与传统人物典型报道通过部门推选而出不同,在融媒体时代,很多人物典型都来自突发事件。网络上的消息泥沙俱下,有时候真假难辨,在这种情况下,主流媒体更应该主动作为,改变传统的“坐等”模式,通过新媒体快速介入,既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又确保新闻的权威性。

2019年7月3日晚6点30分,温州市鹿城区山福镇茅垟自然村受暴雨侵袭,山洪暴发,西龙溪水势猛涨,15名群众被困山中。由于水势凶猛,救援难度极大。鹿城消防救援大队、山福镇专职消防队、黑马救援队、鹿城公安分局临江派出所等救援力量立即赶到现场进行救援。

接到突发事件信息后,《温州日报》迅速组织融媒体报道力量于晚上10点30分到达救援现场。在《温州日报》旗下新媒体平台“温州新闻”APP图文视频滚动直播现场救援情况,直至次日凌晨0点44分所有群众被成功解救。在营救群众的过程中,记者第一时间了解到山福镇专职消防队队员周锦勇不慎落水失联的信息,并及时在网络发布。

7月4日,《温州日报》迅速调整采访重点,派出记者跟进搜救周锦勇现场,13家救援力量共计400余人,沿西龙溪、荫溪、瓯江沿岸反复搜索。记者跟随救援队伍,通过图文影像,记录搜救的全过程,并采访搜救队员,及时了解救援进展,第一时间在“温州新闻”APP平台动态发布报道。

三、权威发声引导向上力量

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其既能引领和推动社会进步,也能混淆视听,错误引导,并扰乱正常秩序。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主流媒体,就应该坚守传统新闻报道实事求是的新闻精神,根据核实后的真实情况全面客观地展开报道,发出权威的声音,以做到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7月4日,周锦勇还未被找到,全城搜索力量仍不放弃,在滚动报道搜救行动的同时,记者通过多方联系,找到了与周锦勇同时参与救援群众的山福镇专职消防队队长孙海滨。此时,他已经经历了前一日的群众救援和之后的搜救行动,日夜无休后被强制要求回消防队休息。经过孙海滨同意后,记者前往山福镇专职消防队深度采访。

对于媒体融合报道来说,除了及时快捷的动态报道以外,还在于报道的深度。从孙海滨口中,还原了救援群众的惊险一晚,也清晰地还原了一个事事冲在前阵,第一个上前搭救被困人员的消防队员周锦勇。通过孙海滨的描述和展示朋友圈,周锦勇团结同事、乐于助人、孝顺有爱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所谓“七分采访,三分写作”,通过对队长孙海滨的深入采访、挖掘,让周锦勇的典型人物立起来、活起来。

当日,《好战友周锦勇,请快归队!》深度报道在网络上发布,次日于《温州日报》第5版发布。文章从被困15人全数得救,全城出动搜救周锦勇,还原当晚危急时刻,重现周锦勇工作生活事迹,层层推进,深度刻画群众最关注的事件和人物,凝练主流身份主题,积极引导向上力量。

7月5日清晨6点多,周锦勇的遗体被找到。7月6日,《温州日报》1版及时刊登《周锦勇舍身救人英勇事迹感动社会》一文,市委书记陈伟俊对周锦勇事迹作出批示,鹿城区追授周锦勇“鹿城好人”荣誉称号,为大力宣传周锦勇同志的英勇事迹,在全社会弘扬“最美”精神,传播社会正能量,续写新时代温州创新史凝聚强大的精神动力,敲下有力的声响。

四、细节着眼为报道注入“魂”

在媒体融合时代,结合时代背景坚守主旋律,开展持续性、大规模人物报道的同时,同样需要改变,针对当下舆论环境的特点,将融媒体的即时性和丰富的表现形式融入传统人物典型的通讯写作之中,丰富舆论引导视角,自下而上寻找情感共鸣点。[2]

周锦勇被找到后,他的遗体被运往温州市殡仪馆。得知这一消息,记者迅速赶往温州市殡仪馆,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始终秉承最小伤害原则,在周锦勇的亲人身旁等待和陪伴,通过和周锦勇的远房亲戚、至交好友、同事战友恳切交流,采访了10余人,从他们的口中,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好战友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

通过收集的信息,记者不断调整报道格局、提炼报道主题、改进报道风格,避免过度渲染与标签式人物的出现。最终以最平实、客观、有力量的叙事语言,以简单、质朴、生动的生活细节,准确地再现了周锦勇生前最后一天的工作、救援历程,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平民英雄。

出门前给母亲泡一杯牛奶,吃一碗拌面再带着菜去上班,在消防队煮饭烧菜……《温州日报》1版刊发了《周锦勇:生命定格这一天 41年的人生浓缩成刹那间的英勇逆行》。这些有烟火气的细节带出周锦勇对工作、生活、亲人、朋友的热诚和真心,没有一句豪言壮语,在娓娓道来的客观叙述中尽显英雄本色,无声胜有声。

五、持续关注升华报道的影响力

传统媒体往往受限于新闻时效和版面篇幅,很难准确适度把握人物典型报道的“长度”,而新媒体就能有效地补充这一点。[3]在周锦勇的报道中,《温州日报》通过媒体融合持续跟踪和连续报道,坚持以传统媒体的“力度”,辅以新媒体的“长度”,来充分展示一个人物典型的方方面面,不断提升报道的影响力,同时让英雄的精神不断得到升华。

7月8日,“温州新闻”APP开设“致敬!英雄周锦勇”专题,从最初的搜救行动到千人送别英雄,及此后的报道持续在专题中推送。通过新媒体专题这一模式,持续性报道不仅拉长了新闻的“长度”,也体现了媒体的“温度”。引入多样的声音和视角,让周锦勇英雄事迹不断报道发酵,让系列报道更具影响力、生命力。

专题包括社会各界自发悼念、有关部门追授荣誉、追悼会等进展性新闻外,还采写了社会各界热议和学习烈士精神等自选动作,形成良好的社会效果。让人物典型报道更加出彩、出新、深入人心。达到舆论引导、弘扬主旋律的良好效果,向社会传递了媒体在弘扬主流价值中的正能量。

这一人物典型迅速推向全国。周锦勇先后被追授“最美温州人”、温州市最美退役军人、温州市最美应急人、温州市最美职工、“鹿城好人”、鹿城区见义勇为奖等荣誉。2019年11月浙江省政府授予周锦勇一等功、全省见义勇为勇士。

六、结语

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为典型人物报道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新的理念和手法。《温州日报》综合运用媒体融合手段,在人物典型报道媒体融合应用技术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內容立足于新闻传播规律,同时运用新手段满足新时期受众的心理需求和社会价值需求,让人物典型报道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宋清华.典型人物报道特征及策略运用[J].中国报业,2016(04):38.

[2] 冯祎春.新媒体环境下的传统媒体典型人物报道研究[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16(3):56-57.

[3] 李俊.人物报道要突出典型性[J].新闻窗,2015(1):54.

作者简介:李尖(1985—),女,浙江温州人,研究生,硕士,助理记者,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猜你喜欢
系列报道坚守媒体融合
报纸系列报道的新闻策划研究
央广推出“一带一路”五周年系列报道 精雕细琢正当时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不忘初心,立德树人
对央视“走基层”系列报道的分析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
中国留学生“坚守”克里米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