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雪芳
摘 要:新课改的实施,推动了核心素养教学在各学科教学中的践行。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目标的体现。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要实现学科素养培养目标,需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结构性的变革。本文以新课改为背景,就高中历史学科素养培养策略做了些许探讨,以期对高中历史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学科素养;培养
在高中历史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本学科核心素养的几个维度,即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这为新时期高中历史教学指明前进的方向。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需基于新课改视角出发,明确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范围,依托于固有的教材内容,精心制定教学规划与优化教学设计,除讲授基础的理论性知识以外,还要把握好能力与价值观念等方面,促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与终身学习的需要,同时推动他们健康成长。
1.科学运用唯物史观,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唯物史观主要揭示出人类社会历史的客观基础与发展规律,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论与历史观,涉及到人类是由浅及深、由表及里认识历史的,通过纷杂的历史现象看到本质,只有采用唯物史观的观点、立场与方法,才能给客观、全面的认识历史。
在新课改背景的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下,对唯物史观提出两个层面的要求,一方面的认识层面,通过学习历史知识了解基本方法与观点,可以从整体趋势上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应用层面,可以用在学习和探究中,且当做认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指导思想。比如学习鸦片战争时,要明白战争的发生是由于晚清统治者制定国策没有从实际出发,夜郎自大的心理作祟下,制定了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致使中国丧失了推进工业化的契机,最终落后于世界;而同时期的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生产力大大提高,成为“世界工厂”,急需原材料和销售市场。而中国虽然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但是“地大物博”的中国是一个充满巨大潜力的原料地和销售市场,因此,英国通过“一些必要的手段打开这个巨大的市场”,战争的实质被掩盖了。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可以透过战争的表象深刻认识到战争的本质。拓展发散思维,培养了辩证思维能力。
2.以时空为线串联知识点,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即为对事物同特定空间、时间的联系展开观察与分析。
基于认识层面来看,时空观念包含两个方面,分别是时间顺序与空间。从时空角度而言,历史具有延续性、统一性和整体性。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创新时空的呈现方法尤为重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帮助他们构建全新的历史时空观念,使其可以依据历史时间顺序与地理要素,把历史事件、人物与想象有机联系在一起,考察与分析放置与具体时空条件下的历史对象,并理解人类历史中的延续、变迁、发展、进步。假如脱离特定的历史时空去看待历史,将会显得虚幻缥缈。比如,在进行“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时,教师可以先以时间为线,利用多媒体展示时间线轴,讲述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影响。再以空间为参照元素,将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活跃区域标志出来。在此基础上,学生概括、总结。如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以西欧、北美为主要发展区域,以蒸汽机作为动力被广泛使用为标志,这次工业革命期间出现的新发明有蒸汽机、汽船、火车机车等。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以电力的应用为主要标志,主要发生在欧洲国家、美国和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出现的重大发明有电灯、电话、汽车、飞机等。这样以时空为线,构建知识框架,既培养了时空观念,又感知了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合理使用历史史料素材,培养学生的实证精神
史料实证指的是辨析获取到的历史资料,且采用可信度较高的史料努力还原真实的历史。
在高中教育体系中,历史作为一门典型的人文性科目,十分注重严谨推理与史料论证,而且史料还是研究与发现历史的重要素材与依据。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需要教师整合各种史料,以史料为依据,让他们去辨认、分析和研究历史的真伪,还原历史真相。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整合各种历史史料和依据,让学生借助真实可信、丰富多样的史料分析历史,了解历史。如在学习“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课时,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了解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和冶金、制瓷技术,感受古代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教师可以提前去图书馆、网上博物馆查找一些有关中国古代冶金、瓷器、纺织技艺的史料,包括音像、图片、文字资料等等,将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并利用多媒体展示史料。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欣赏中国古代手工工艺,发掘史料与历史事实的关系,并进行点评。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史论结合的能力,促使学生养成实证精神。
4.鼓励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锻炼历史解释能力
历史解释即为结合真实史料,在历史理解的基础之上客观评判与理性分析历史事物。
能够进行历史解释属于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高等要求,可以用来检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综合掌握,故学会历史解释能力,在历史教学和研究领域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日之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历史教材视为对历史的书面解释和评判,通过少讲精讲的方法给学生留足时间,让他们合作学习。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支点,集思广益,多思考、多批判、多探究、多交流。培养学生解读历史材料,用历史语言进行合理阐释,并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如在学习“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一课时,在讲完危机背景后,教师可以请学生结合罗斯福的人物资料,加以探讨分析,“在大萧条背景下,他会怎么做”?将罗斯福可能应对大萧条的做法罗列出来。然后,学生阅读教材,通过教材验证自己的观点,并结合罗斯福的真实做法,分析每一项措施的目的和作用。这样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各抒己见。这样,学生既汲取了基础知识,又激活了思维想象,并锻炼了表达观点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
5.渗透家国情怀教育,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
家国情怀属于学生学习与探索历史时需具备的人文素养,体现出对人民幸福与国家富强的积极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归属感与认同感。
高中历史教材内容丰富,具有十分可贵的德育价值和作用。教学中,教师要深挖课程资源中的德育素材,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道德理念,以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道德素养。家国情怀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据着关键地位,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当结合具体知识内容刻意渗透家国情怀,从思想方面带给学生强烈熏陶,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其产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如在学习“鸦片战争”一课时,教师在讲述鸦片战争时期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让学生了解那段屈辱的民族历史时,需要结合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讲述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抗争精神,可以围绕虎门销烟,讲述林则徐其人其事,结合林则徐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義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弘扬舍生取义、勇赴国难的传统美德,以帮助学生明确价值取向,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综上所述,新课改下高中历史学科要明确历史教学“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这两个重要问题,要以核心素养为目标,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法,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成为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胡耀平.高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的培养[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3):144-145.
[2]史建军,温小娜.探讨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9(05):33-34.
[3]高小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教书育人,2018(25):44.
[4]董岩.略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5(3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