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敏
摘要:英国哲学家培根在《随笔录·论读书》中提到“读史使人明智”。历史学科兼具生动性、趣味性较浓,但知识点多而繁杂的特点。历史里充满了智慧,中学历史教学需要讲求艺术。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无穷。”历史老师不仅是历史知识之传授者,更要是历史学习的引导者。
关键词:历史课堂;有效教学;引导作用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认为:“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引导、启发。教师要知道自己应该怎样教才能使学生学得更好,才能使学生得到真实的东西,一辈子受用不尽。”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是有效开展历史教学的关键所在。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的策略。
一、“导”在设疑激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俗话说:“课伊始趣亦生”。一个具有艺术性的开场,往往能先声夺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起学生对所学课题的关注,为进入新课创造有利条件。例如我在导入学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节课时,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那雄浑有力的声音,浑厚沉重的音乐旋律,使学生极易被感染,仿佛置身于赤壁古战场的意境中,正在仰望巍峨高耸的峭壁,正在领略长江奔腾浩荡的气势,正在聆听惊涛拍岸的隆隆巨响,胸中的壮志豪情也就呼之欲出。再如学习《金与南宋的对峙》这一课时,我是这样运用谈话来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的相关史实。在南宋,有一位着名的抗金名将,他是着名军事家、战略家,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他姓岳名飞,字鹏举。他曾写过这样一首词《满江红·怒发冲冠》,其中“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和“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那么,岳飞岳少保如此感慨从何而来,宋代又发生了哪些历史故事?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导”在建构知识网络,掌握知识的迁移的能力。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是当前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法,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避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贯通理解和转换,构建起知识结构网络,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通过知识网络的构建,在新旧知识间和所学知识与新问题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使新问题、新情境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使学生在不自觉中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例如在《工业革命》一课中,教师可以按照工业革命发生的前提条件、主要任务及其成就、时代特点及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社会面貌和国际关系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来引导学生学习,从而构建一个概括性的、清晰的、纵横交错的知识结构网络。学生以后在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时,就能运用通过学习《工业革命》一课所建构知识网络去探究学习,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顺利实现学习的正迁移。
三、“导”在学法提示,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通过历史教学,不仅要使学生长知识,还要长智慧。教学中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并及时提示他们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使他们逐步由“学会”到“会学”,不断提高历史学习能力。让学生掌握了某一历史知识或规律,是为了让他们进而推知同类历史知识或规律,做到觸类旁通。从而达到驾轻就熟、运用自如的学习目的。例如我们在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就可用联系到苏联斯大林模式和英美的资本主义模式,这样既能有效地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又能提升应试能力。历史学习方法一种是宏观驾驭,即鸟瞰式的学史方法;另一种是微观分析,即解剖式。这种方法侧重探知历史细节。
四、“导”在重难点突破,加深知识的理解。
每个章节都有重难点,而重点往往就是难点。历史重难点的突破,可以通过补充相关材料,让学生阅读、体会,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从而破解难点。例如世界史《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课,最能反映其帝国主义分赃会议性质的是《凡尔赛合约》对殖民地的处理:“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学生常常向我质疑:巴黎和会主导国是英、法、美,为什么瓜分殖民地英、法、日?这时可以让学生查阅美国的《独立宣言》:“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在阅读、感悟材料中,引导学生理解《独立宣言》作为一篇着名的资产阶级革命文献,它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和主权在民思想,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和专制统治,否定英国对殖民地统治的合法性。以此类推,作为曾经的殖民地的美国,去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是与《独立宣言》所倡导的思想相违背的。用材料分析法破解难点,令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易于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历史重难点的突破,也可以分层设问,循序渐进。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不妨按难易程度将其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小坡度密台阶地层层递进。例如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列宁曾把“新经济政策”比喻为“退一步,为了进两步”这一教学难点。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将这一难题分解成以下几个小问题:1.当时俄国经过十月革命建立了什么性质的政权?2.实行了什么经济政策?什么性质?效果如何?3.之前的二月革命是什么性质的革命?临时政府采取了什么性质的经济政策?在了解了“退一步”的情况下,继续追问“进两步”。4.到了1921年,俄国国内的形势发生哪些变化?5.列宁采取新经济政策最终目的是什么?学生沿着这个思路步步深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最后水到渠成,问题迎刃而解。
五、“导”在理清历史发展线索,领悟历史发展规律。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涉猎的内容多、范围广、头绪杂,提及的年代、地点、人物和事件不胜枚举,学生常常还没开始已畏难。个人认为可以在讲授历史教材之前,先引导学生看看教科书的目录,然后教师概述这段历史的时代特征、发展规律等,从而引导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领悟历史发展规律,在以后的讲课过程中再反复加以引导和强化。
总之,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老师要充分发挥课堂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让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效率,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正所谓:“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参考文献:
[1]陈红婷,《试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文理导航;
[2]刘艳玲,《浅析新课改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学模式》,世纪之星;
[3]胡继文,《试论新课改下初中历史创新教学方法》,读写算;
[4]谢承顺,《浅析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教育研究;
[5]李建磊,《新课改环境下如何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方式》,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