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基于硬性耳内镜下的鼓膜穿刺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78例进行研究,随机将患者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两组,39例常规组行常规鼓膜穿刺术治疗,39例观察组患者则行硬性耳内镜下的鼓膜穿刺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操作满意度以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操作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采用硬性耳内镜下的鼓膜穿刺术治疗,能够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操作满意度,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硬性耳内镜;鼓膜穿刺术;分泌性中耳炎
[中图分类号]R7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16-00-02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中耳非化脓性炎症疾病,又可称为渗出性中耳炎。中耳属于鼓膜后的充满空气的空间,如果中耳积液十分黏稠,则可以被称为“胶耳”。分泌性中耳炎较为常见,小儿发病率明显高于成人,是导致小儿听力下降的一种主要因素[1]。本文为研究硬性耳内镜下的鼓膜穿刺术的治疗效果,对我院收治的78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78例,经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分组法进行分组,常规组39例,其中男女比例为21:18;年龄最小19岁,最大70岁,平均(41.32±2.12)岁。观察组39例,其中男女比例为20:19;年龄最小21岁,最大68岁,平均(42.68±1.71)岁。两组基础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可比较。
1.2方法 常规组行常规鼓膜穿刺术治疗。医护人员应在为患者实施穿刺之前,询问患者是否存在严重心脏疾病以及高血液疾病,如果存在上述疾病,则应当谨慎实施穿刺术,明确告知患者以及患者家属治疗的不良反应以及治疗后的注意事项。采用浓度为1%的丁卡因为患者滴耳5~10min,操作者应当坐在患者穿刺侧,患者保持坐姿,采用浓度为75%的乙醇为患者耳廓以及外耳道部位进行消毒,将患者头部稍微偏向对侧,以左手向后上方位置牵引患者的耳廓,尽可能保证患者耳道呈一条直线,利用额镜的反射光照射患者外耳道,右手将7号或是9号穿刺针针筒顺着外耳道下壁鼓膜进针,进入鼓室,左手缓慢回抽,拔针之后患者的听力有所好转,且耳内闭塞感有所减轻。
观察组患者则行硬性耳内镜下的鼓膜穿刺术治疗。穿刺前对患者进行常规询问,确告知患者以及患者家属治疗的不良反应以及治疗后的注意事项。用浓度为1%的丁卡因为患者滴耳5~10min,操作者应当坐在患者穿刺侧,患者保持坐姿,采用浓度为75%的乙醇为患者耳廓以及外耳道部位进行消毒,将患者头部稍微偏向对侧,连接内窥镜系统并打开光源,利用硬性耳内镜为患者拍摄耳鼓膜照片,操作者应保持站立状态,利用硬性耳内镜对患者耳内情况进行观察,右手将7号或是9号穿刺针针筒顺着外耳道下壁鼓膜进针,进入鼓室,左手缓慢回抽,吸出带气泡液体,将积液抽尽之后,拔出针头,拔针之后患者的听力有所好转,且耳内闭塞感有所减轻。协助人员应当将硬性耳内镜对患者行穿刺术前后的鼓膜照片进行对比,应联合使用临床抗炎、糖皮质激素、促排药、减充血剂治疗。
1.3观察指标 (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不良反应:外耳道粘膜出血、鼓膜出血、耳部疼痛。(2)对比两组患者的操作满意度。满意:患者的穿刺时间超过20s但不足30s,不存在疼痛感,听力水平处于正常状态,不存在耳部堵塞感,鼓膜恢复正常;基本满意:穿刺时间为超过31s但不足40s之间,有疼痛感但可耐受,听力水平有所改善,耳内闭塞感减轻,鼓膜内陷情况有所改善;不满意:患者的穿刺时间超过41但不足60s,剧烈疼痛,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听力水平均未得到改善[2];或考虑患者存在咽鼓管粘连堵塞,需进一步治疗;积液再次复发。(3)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治愈:听力恢复正常水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鼓膜颜色正常,鼓室积液消失;显效: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均有所减轻,鼓膜颜色逐渐趋向正常,鼓室积液平面明显降低,患者听力有所好转;有效: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但依然有残留,鼓膜颜色有所改善;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未发生变化,鼓膜颜色未发生变化,鼓室积液未改变[3]。
1.4统计学分析 用SPSS20.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
(_x±s)、計数资料行t检验、χ2检验对比。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1。
2.2对比两组操作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的操作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2。
2.3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 常规组患者中,治愈20例,占比51.28%,显效8例,占比20.51%;有效6例,占比15.38%;无效5例,占比12.82%;总有效34例,占比87.18%;观察组中,治愈22例,占比56.41%,显效9例,占比23.08%;有效8例,占比20.51%;无效0例;总有效39例,占比100%;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χ2=5.342,P=0.021)(P<0.05)。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常会出现耳痛、耳内闭塞感、耳鸣以及听力下降等症状,如果感冒之后出现听力下降、耳闷、耳鸣等症状,则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接受治疗[4]。分泌性耳膜炎的多发季节为冬春季,现阶段的医学领域中对此进行研究认为,该疾病的发病主要与患者的咽鼓管功能障碍、免疫反应以及感染存在一定的关系。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存在中耳积液以及耳内闷胀感等临床症状,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患者极易出现中耳粘连症状,同时也有可能导致患者发生骨疡型中耳炎,甚至可能导致患者发生耳聋症状。分泌性中耳炎导致患者的听力下降,耳鸣症状会对患者的睡眠质量造成影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5]。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满意度以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组,这主要是由于硬性耳内镜下的鼓膜穿刺术治疗方式通过利用硬性耳内镜能够对患者的鼓膜全貌进行观察,对于鼓膜上的血管分布能够清晰的看到,避免患者出现外耳道黏膜损伤以及黏膜出血等现象,使患者的满意度能够得到提升,除此之外,硬性耳内镜的应用,能够避免盲目操作,精准定位,使鼓膜穿刺的准确性得到了提升。
综上所述,硬性耳内镜下的鼓膜穿刺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能够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在中耳炎的临床治疗中具有显著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杨巍, 刘亚峰. 鼻窦炎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脓毒症病程中的角色分析[J]. 海军医学杂志, 2017, 38(4): 330-332.
[2] 肖林, 寇巍, 胡思洁, 等. 腭裂合并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进展[J].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9, 43(2): 94-97.
[3] 任妍妍, 何双八, 于振坤. 分泌性中耳炎病因研究及治疗进展[J].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7, 41(3): 132-135.
[4] 张瑾, 汪照炎, 杨琼, 等. 耳内镜下鼓膜成形术临床疗效分析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9, 54(4): 245-250.
[5] 郑永波, 侯昭晖, 汪照炎, 等. 45例鼓膜完整的传导性聋患者耳内镜下听骨链重建手术多中心回顾分析[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9, 54(4): 257-261.
作者简介:黄桢(1980.09-),男,汉族,广东韶关人,主治医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擅长对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断、治疗,能熟练运用电子鼻咽喉镜、微波等进行诊断治疗。E-mail:huang92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