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社会发展而言,要想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人才的支撑。独立思考能力对一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仅能够促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自主学习意识,而且还能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本文主要阐述小学数学教育中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养成的重要性,并分析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现状,并探究养成策略,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独立思考能力;重要性;策略
引言
在教育改革深入发展过程中,小学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小学数学教育逐渐提高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但是,如何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对小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养进行培养和提升,成为每位教育工作者的重点研究内容。教师作为小学生知识获取和能力提升道路上的指导者,需要正确意识到独立思考能力对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性,并根据小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和规定,尽可能提升小学数学教育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
一、小学数学教育中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养成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而且具有较强的好动性,自控能力较差,要想促进小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引导,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提升教育水平和教育效果有着重要作用,其重要性具有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能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目标。根据教育部门的要求和规定,小学数学教育中开展有效性教学应该重视以下三种情况:(1)帮助学生养成数学思维能力,并实现思维能力发展。利用数学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智力发展。(2)利用数学实践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建立数学知识框架结构和学习体系,能够应用自身掌握知识对事物、问题进行分析,独立思考的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3)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出来,利用数学教育发展学生道德素养,并逐渐将独立思考能力发展为自觉行为。
另一方面,是现代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的主要途径和措施。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不在只是对教材中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学习,而是关注学生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和提升,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高效完成教学目标。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现状
(一)受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影响深厚
在新课程改革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正在转型过程中,处于新旧教学模式转变的关键阶段,尽管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善和优化,但是其影响依旧深厚。在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被动学习地位,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告诉学生解题过程和问题结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对学习内容一知半解,根据教师教授的方式解决问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成为学习的工具,能够正确应用公式、方式等解决问题即可,没有关注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能力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对问题进行思考,但是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会逐渐产生惰性思维,在遇到问题时无法对其进行分析,也缺少学习主动性。
(二)教学内容对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养成没有效果
在应试教学背景下,导致当代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升学压力较大,而且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也过分强调考试成绩和考试内容,在教学中重点对考点和学习重点进行讲解,而且布置的课下作业也是一些能够对课堂知识起到巩固作用的作业,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另一种呈现方式,学生在完成这种作业的过程中,不需要对其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只需要结合学习知识应用到其中即可。长此以往,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会大大降低,独立思考能力也逐渐减弱,在学习中不再进行思考。比如,目前很多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学知识抽象性较为凸显,严重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养成。另外,教师也没有在教學过程中科学合理的选择教学材料,导致教学内容对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养成没有任何效果。
(三)缺乏有效的教学方式
现阶段,之所以还能看到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主要是这些教师想要促进学生良好应对考试,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得到家长、教师的认可,但是却忽视了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和价值,没有关注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一般而言,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较为简单,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而且从课本角度来看,课本内容具有一定的枯燥性,需要学生牢记大量的公式和计算方式。假如教师在教学中不关注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应用,只采用常规板书的教学方式,那么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就会大大降低。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策略
(一)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在新课改中明确规定课堂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师在促进小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中没有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出来也是一项重大问题。基于此,教师应该积极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问题思考氛围,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实现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
例如,在教学分数比大小相关知识时,可以列举一个问题,让学生尝试从多角度进行解读。问题为“比一比 和 哪一个数更大。”
学生1回答:“先将这两个分数转变为小数,结合分数和除法知识,将分数变为小数, =5÷8=0.625, =4÷7=0.5714,通过对这两个小数大小的比较,可以发现 > 。”
教师:“这位学生分析和回答的很正确,但是这个问题只有这一种解决方法吗?还有其他方法吗?”
学生2:“可以应用将这两个分数的分母转变为一样的分母,对分子大小进行对比,也就能对这两个分数进行比较了。利用化同分母法,需要找到这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7和8的最小公倍数为56, = = , = = ,可以明显的看到 > ,也就是 > 。”
教师:“这种方式也正确,大家在仔细想想,除了这两种方法,我们所学过的知识还有哪些可以在这种问题中应用?”
這时学生就会积极思考以前学过的知识,并将其应用于该问题的解决中,有些学生回答“交叉相乘法”,还有些学生回答“化同分子法”等等。
这样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问题思考氛围,鼓励学生参与其中,避免学生一味接受教师解题方式,自身思维无法得到发展的情况发生。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一旁进行指导,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学生积极思考,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积极寻找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养成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尽管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枯燥性,但是很多知识点都在日常生活中有明显的体现。假如在教学中,教师先对理论知识、数学概念进行逐字逐句的讲解和说明,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学习较为枯燥,而且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要充分把握数学知识和生活贴近的优势,将抽象的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知识点变得更有价值、更形象生动,学生就会感到数学知识的亲切感,体会到数学知识学习的价值,会逐渐产生兴趣,自愿参与其中进行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这样会在无形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例如,可以在教学加减法相关知识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能干应用加减法知识解决的问题,并采用摆火柴棍、算盘计算等方式,增强数学计算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在讲解加减法如何应用和计算之后,为布置这样一个课下作业,也就是寻找生活中能够利用加减法解决的问题,并对其进行计算,这样不仅能够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拓展,还能在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
要想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就需要教师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创新方式,对此,以下提出多媒体技术应用、小组合作、课外实践等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在课前导入环节,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响应教育制度的规定,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并从学生角度思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可以在对课程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小学阶段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需求的发展情况,以学生角度对课程各个环节进行设计,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在课前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将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融入其中,比如动画片,就可以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通过动画形式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还能让学生深入其中进行思考。例如,在讲解到《鸡兔同笼》这个问题时,教师可以将鸡兔同笼原理通过动画短片的形式展现出来,动画短片较为简单,还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通过这一直观的动画形式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一理念,能够深入到问题中进行思考和分析,计算兔子和鸡的数量各有多少。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符合小学生图像化思维特点,很容易被动态的画面吸引注意力,主动的进入其中思考,进而促进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
(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推动学生之间交流和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小组的方式,组织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方式能有效提升学习效率,让学生在和他人交流和合作中,获取他人的思考方式和学习方式,进而对自身思维和学习进行完善。在社会发展中,每个人并不是单独的个体,需要和他人产生各种联系,和他人合作,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推动学生之间交流和合作,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相关内容时,可以为学生设计以下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在第一次小组合作中,要求学生将课前制作好的三角形拿出来,并引导其通过折叠、拼剪等方式将三角形转变为学习过的能够计算面积的图形。进而让学生思考转化之后的图形和原本的三角形之间有什么联系。然后让学生在组内对研究成果进行展示和交流,分析能够得到什么结果,并对结果进行验证。
在第二次小组合作中,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怎样用字母进行表示,然后开展组内讨论,进而在作业纸上将小组讨论出来的计算公式写下来。
在第三次小组合作中,学生各抒己见,将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表达出来,和其他学生的想法进行整理和汇总,共同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样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学生之间能够互相学习和讨论,有效实现思维发展。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结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合理的设置小组、安排探究问题,并在学生合作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讨论结果进行验证,并适当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进行指导,保证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有效性。
(3)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空间
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能让学生在参与中养成独立思考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因此,对于小学数学教育而言,教师应该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结合起来,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还能有效避免教材内容对学生思维发展产生的束缚影响。例如,可以为学生提出植树问题,“假如学校操场上要在一百米跑道的一侧种植树木,每间隔5米种植一棵树木,而且跑道的两头都需要种植一棵,那么整个一百米跑道需要种植多少树木?”在该问题驱动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转变教学阵地,进入操场进行实际测量,并将障碍桩作为树木进行计算。根据问题可知要在两头都种植一棵树木,在经过测量之后,得出要种植100÷5+1=21棵树木。假如只有一头种植树木,那么要种植100÷5=20棵树木,假如两头都不种植树木,那么要种植100÷5-1=19棵树木。这时教师还可以再向学生提出问题,假如100米跑道是环形的,还是每间隔5米种植一棵树木,那么需要种植多少树木。这时学生就会踊跃思考,经过对现场测量计算得出的方式,可以得出封闭的跑道等同于直线跑道两头不种植树木的情况,也就是种植100÷5=20棵树木。通过这种课外实践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总结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要想促进小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能力,需要教师提高重视程度,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积极寻找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养成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并采用多手段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到教学活动中进行感知和思考。
参考文献:
[1]徐业刚.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4):61.
[2]董维举.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J].科技资讯,2020,18(07):143-144.
[3]黄彦宇.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367.
[4]王晓红,张尚玫.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49):155-156.
[5]刘金龙,唐志云.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课程教育研究,2019(41):149-150.
[6]张英.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对策[J].中国农村教育,2019(24):83-84.
[7]白进喜.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J].课程教育研究,2019(23):135-136.
[8]董娟.关于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问题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09):139-140.
作者简介:
蔡瑞敏,1977年11月30日,女,汉族,河南开封,本科,职称:中小学高级,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工作单位:郑州市郑东新区蒲公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