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共进 师生共提升

2020-09-10 07:22钟慧
启迪·上 2020年1期
关键词:生成性资源质疑

摘 要 教与学是一个共同体,有教师的教,才会让学生更好的学,有学生的学的过程,教师才能不断提高教法。教师的教法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的情况,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以及综合性。在两者的相互促动下,共同成长。

关键词 生成性资源 回归自然 质疑

教师实施教法,学生体验学法即为教学。怎样让教师的教学方法更符合学生的学法,是教学的一个关键所在,也是作为教师的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科学的教学应该在质疑、探究和实验中展开,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学法,同时也能上升思维和价值观的境界。教学方法有很多,最终目的是以学生学位中心,教学中也会出现偶发事件,如何解决,下面是我的一些看法。

运用实验异常现象,注重生成性资源的延伸性

科学实验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课堂教学的演示实验中会不时出现异常现象。对于这些异常现象的处理,如果能够因势利导,组织学生探究实验失败的情况,把异常现象当做一种教学资源,这不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在课堂演示可溶性碱可以使酸碱指示剂变色实验中的突发情况就然我记忆深刻。在课堂上,我选择了氢氧化钠溶液与酚酞反应来验证这个性质。学生在这个实验前已经从课本中了解了将会发生的现象,都是期待着看到无色酚酞变红色。在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无色氢氧化钠溶液,然后用滴管向其滴入酚酞试液,随着酚酞的滴入,溶液由无色变为了红色,学生们看到该现象后十分的兴奋,但是随后原来变红的液体又慢慢开始褪色了。下面的学生慢慢出现了一些议论声,实验失败了,酚酞加的太少了?氢氧化钠变质了?

把出现的突发情况作为一个问题,让学生作出大胆合理的假设,再通过实验设计来验证假设是否正确,这不就是科学中探究活动吗?想到这,我按照刚才的想法,把这个问题变成了一个探究活动。对于学生提出的猜想,让他们一一设计实验加以验证。最终,在大家的一同探究下,我们发现出现酚酞变红后又褪色的原因可能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有关。

課后,带着这个疑问学生到实验室咨询实验员后找到了最终的答案。原来,之前用的氢氧化钠溶液是上课前,实验员用氢氧化钠固体临时配置的,浓度很高,还没来得及稀释。浓的氢氧化钠溶液会使酚酞先变红后褪色?随后,查阅相关资料,终于找到了原因:酚酞是一种弱有机酸,在pH<8.2的溶液里为无色的内酯式结构,当pH>8.2时为红色的醌式结构。酚酞的醌式或醌式酸盐,在碱性介质中很不稳定,它会慢慢地转化成无色羧酸盐式;遇到较浓的碱液,会立即转变成无色的羧酸盐式。

量的因素,在整个中学阶段都起到很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在化学反应中更能体现出来。通过这次意外的实验探究活动,真正深刻知道平时教学中要注重客观事实,不断提高学生探究问题与设计实验的能力,时刻体现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新理念。

走出教室回归自然,理论实践有机结合

单纯的教学,学生在教室里只是掌握了最基本的知识,无法实现一个系统的、深刻的理解。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仪器多媒体素材越来越丰富,但对于没有亲身实践过的学生而言,知识还是停留在课本上,学习还是一个机械的记忆过程。

在学习植物的一生时,以往教学过程无外乎这样两种方式:一是多媒体展示图片或者视频,让学生观看后归纳总结,最后就是强化记忆;二是让学生分组实验,对花等实物动手剖析,学生做教师讲解再学生记忆。对于第一种教学设计,虽然现在多媒体的素材已经十分丰富,但对于学生而言,没有亲身动手实验操作,仅仅从多媒体上获得信息是不全面的,可以这样说,这其实是一种“偷懒式”的教学设计。后者的教学设计显然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它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我在想能不能打破常规,让学生们到户外去观察校园中植物。

当把这个决定告诉学生后,学生兴奋异常,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在这过程中我发现不少在之前担心的问题,如秩序紊乱等都没出现,学生们都有序的认真观察,并且中途会不断出现讨论,通过这一个个讨论,不就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也让学生在一定理论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观察掌握花的结构。与单纯在实验室实验不同,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通过比较不同花的形态,真正知晓花的结构及其对生殖的意义。

质疑,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原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简单机械,课后有这样一道题目:一位质量为50千克的同学在做俯卧撑时,他所受到的重力可视为集中在A点,请计算地面对于双手的支持力至少多大。

这道题目对于已经学习过杠杆的学生而言并不难,属于基础计算的一类。但有一位学生提出的一个问题引起我的注意,他说,从图上看该同学脚尖到手掌之间地面长度为1.0m+0.7m=1.7m,那么该同学的身高差不多要接近2m了,听他分析后,再看图,的确如他所说。当学生出现疑问时,就应该大胆提出,仔细求证,让质疑始终伴随学生的成长。

每一个初中的学生对于身边的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如能用适合学生的教法,选择直观、具体、形象的事物,这样他们更易接受且感兴趣,也就更容易掌握。有一位从教多年的教师说过,好的一堂课应该是符合学科特色,符合认知规律,师生共同提高的。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不同的学习方法,认识具体学习方法的适用范围,使学生能够针对具体的学习内容选择并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湖北招生考试杂志社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王春红 主编 2015.9

[2]高等教育出版社《无机化学》曹锡章 宋天佑 王杏乔 主编

[3]四川大学出版社《学法的指导》严红焰 主编

浙江上虞春晖外国语学校 钟慧

猜你喜欢
生成性资源质疑
英语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产生及运用解析
高中政治课堂应用生成性资源的实践探索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化学实验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利用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挖掘资源,提高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