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在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对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应该充分发挥辩证思维的优势,将其科学的融入到教学环节中。基于此,高校应当积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模式,并能合理共享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资源,运用更先进的经验、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科学引导与疏通。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改革
引言:
互联网时代下,社会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多元,更趋于信息化与网络化。而教育领域,在充分享受前沿技术,对教育模式的革新与优化的同时,也承受着互联网技术这个双刃剑带来的教学问题。针对于大学生日趋严重的心理亚健康问题,高校应给予高度的关注与重视。此外,要对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构建更加完善的教育新体系,从而为大学生营造一个更加轻松、舒适的学习环境,确保他们能健康、全面的成长与成才。
一、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核心要点
基于互联网模式下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运用有效网络数据,及时调整教学内容,高度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心理变化情况。在复杂的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大学生在充分享受其海量资讯带来乐趣与便利的同时,心理与思想上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消极影响。基于此,教师应聚焦学生关注的焦点,能全面掌握促使他们心理产生变化的关键要点。同时,以此为切入点对学生心理进行科学的引导与疏通。因此,高校教师应巧妙的运用互联网平台,抓准心理健康教育核心要点,以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为中心,制定更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学内容。
二、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改革路径
(一)积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模式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想获得预期理想教育效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改革应积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模式。在此期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自身对这一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给予高度的认可。思想上高度重视,坚信基于网络平台的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教育新体系的形成,更利于对高校大学生开展心理引导。一方面,教师在对学生心理进行疏通与指导的过程中,应不断累积先进的教学经验。既可通过互联网平台,选择更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视频课程,又能积极学习国内外心理专家的专题讲座等内容,将其科学的融入到自身的教学工作中。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新媒体信息交流工具,与高校大学生不断加深了解与沟通。譬如,运用微信建立互动性更强的聊天室。选择恰当的时间与学生进行自然沟通,使他们放下对教师的防备心理,彼此坦诚相交。以這样的方式与高校大学生进行交流,更符合他们的认知风格。此外,心理健康教师也能更深入的了解学生,积极掌握他们的近况。对于那些的确存在心理疾病的学生,便于教师对其进行及时的引导,大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与此同时,教师在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模式过程中,应将线上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进行有机融合,以线下课堂为主,线上为辅。在线下课堂上,充分对学生进行统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运用线上更轻松的交流氛围,对学生进行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全面、全方位的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当代大学生能建立积极的心理。
(二)共享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资源
基于网络平台、互联网技术,为教育领域改革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而在复杂的网络社会中,高校应能正确认知互联网存在的优势与弊端,采取合理的措施,扬长避短,最大化发挥互联网优势,将其科学的融入到教学活动中。通过建立与高校大学生心理需求更加契合的教学新模式,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学活动。在此诉求下,高校应对既往教学经验进行反思,正视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局限。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交流途径,科学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譬如,高校要拓展校园网络功能,与其他高校进行网络互联。此外,在充分对各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资源进行整合的基础上,教师可充分借鉴他人先进的教学经验,不断优化自身的教育模式,进行最大权限的信息共享。同时,在共享平台上分享特殊的教育案例。针对疑难个案,与更有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进行交流与沟通。有效拓展思路,制定更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帮助心理上存在一定问题的大学生,进行科学的治疗。而对相关信息进行共享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杜绝将他们的个人资料发布到网络平台上,对他们造成二次伤害。基于此,高校应积极运用互联网的优势,发挥应有作用,构建更加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形成更科学、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三)引导学生对互联网心理教学建立正确认识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在心理健康教学模式完善与改革的过程中,应使学生对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产生积极的心理。教师在借助互联网技术不断丰富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最大化发挥其优势。基于新的信息传输媒介的应用,利用网络平台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此外,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可运用微信账号、微博等社交工具去不断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因此,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与互动中,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与此同时,避免出现学生与教师面对面进行交谈时而产生畏惧心理、尴尬局面。教师可全面了解与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思想动态,更利于教师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引导与疏通,大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结语: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应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核心要点。善于利用网络资源、新媒体等途径,积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断创新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运用更加科学的教学手段对学生心理进行引导,确保其建立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氛围中。
参考文献:
[1]贺玉娇.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公共必修课程标准化研究[J].智库时代,2019(40):180-181.
[2]赵晓磊.网络背景下发挥心理委员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研究[J].高教学刊,2019(18):168-170.
[3]王淑芳.“互联网+翻转课堂”模式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1 (03):91-92+96.
[4]贺玉娇,王燕露,张晓婷.互联网环境下心理教育公共必修课标准化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3(20):233.
作者简介:高思美(1990.10-),女,汉族,浙江杭州人,浙江大学,理学硕士,助教,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19年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校级思政课题: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教育范式构建——基于孵化器模式研究、课题编号:xsz-201909、项目负责人:高思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