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章阅 赵亚琪 柯秀珍 刘敏
摘要:高科技在给人们带来沟通便捷的同时,也将高科技反面影响“捆绑销售”给了当代大学生。正面影响为自我提升、娱乐身心、情感补给等;负面影响主要为身心健康贬值、价值观偏离、独立思考能力下降等。
关键词:大学生;互联网
随着手机在中国普及率的快速提高,越来越多的手机持有者发现自己已经无法离开手机。高科技在给人们带来沟通便捷的同时,也将高科技反面影响“捆绑销售”给了当代大学生。对此我们在各高校中发送近400份电子调查问卷,其中:
一、当代大学生依赖手机现状
此次调查中,共发放393份调查问卷,最终回收有效调查问卷393份。由表1的调查内容所示,我们基本可以得知,当代大学生对手机依赖性较大,每天使用手机用时长,具体表现为上课阶段使用手机的频率高,并且能够明确意识到手机已经影响到了自己的正常生活,虽然有6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对手机的依赖不属于病态行为,可是属于病态行为的调查对象人数仍然较多。
中国即将步入5G时代,电子设备改朝换代的速度与趋势一定是更加快速的直线上升。大学生手机依赖水平会呈现越来越严重的倾向。手机可以替代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游戏机、手表、电脑、iPad等,再加上手机的设计越来越人性化,使得更方便随身携带。大学生作为脱离了中学严格的学习条件,进入了一个更开放、更自由、远离拘束与监督的团体,大部分大学生自控力本身不足,所以可见依赖性会提高。
但这并不是一味的坏处。受调查人员中,使用手机主要是通讯、学习、放松,社会上大多担忧的用手机玩游戏反而比例较其他选项更少,所以大学生使用手机,更重要的是跟随时代变更速度,更好的体验便捷生活。
二、依赖手机对未来大学生的影响
(一)有利影响
1、自我提升。在大学的日常课程学习中,由于课堂时间紧、教学任务重,教师难免会出现课堂教学节奏过快的现象,这是可以通过手机拍照、录音等功能,迅速记录学习内容,存储知识点,紧跟教学节奏,同时有利于学生课后对教学内容的温习,从而巩固所学知识。在课后,能够使用手机的上网功能及时对匮乏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更好的完善知识。
2、娱乐身心。看电子小说、漫画,欣赏影视节目、音乐,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疏解内心压力,为生活带来乐趣。
3、情感补给。手机的使用,打破社交上的时间、空间限制,扩大生活交际圈。在外大学生与家人的联系不再是“见字如面”,还可以通过视频电话面对面交流。还可以通过高效、快速的方式,及时获得信息,通过社交平台,在虚拟的世界中大胆展现自我,更容易获得志同道合的朋友。
4、生活使用。在现实生活中,手机确实带来了很多便捷。比如不用出门就能买到想要的商品;出门旅行,可以利用手机查看未来天气,查找交通路线、当地特色景观,更好的规划路线;外出看见美丽的风景,可以马上拍下来,并进行编辑优化,发在网上共同分享,开阔了个人或他人的视角。
(二)不利影响
1、身心健康的贬值。对手机过度依赖会打乱正常的作息时间。由于过度的沉迷网络世界,使大学生睡觉时间滞后,睡眠严重不足,致使精神状态低迷,严重影响了日常的学习,使得白天学习质量不佳;夜间使用手机,也会影响大学生的视力。在心理上,由于沉迷网络社交,反而在现实社交中变得焦虑、孤僻,容易患心理疾病。
2、价值观的偏离。思想观念多元化。在热衷于追逐时尚的大学生中,利用手机上网、发微信、刷朋友圈等作为一种文化方式已被大众欣然接受。大学生通过手机传播平台,可以迅捷、自由地了解到各种信息,这种信息来源多元化、复杂化。尽管相关管理部门进行了严格审查,但让人防不胜防,这种开放的传播机制还是会让不良信息冲击个人的思想行为,让社会对个人思想行为的约束方式发生改变。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社会阅历浅薄,他们每天通过手机接触到各种良莠掺杂、参差不齐的信息。如果不能明辨是非并做出正确的判断,选择阅读负面信息并转发扩散,这样很容易使他们受不良思想信息的影响,形成错误、歪曲的“三观”,同时对大学生思想多元化甚至“西化”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
3、独立思考能力的下降。在学习上,手机依赖容易滋生不良的学习习惯,过度依赖手机获得知识,会对学生产生惰性思维,使得大学生缺乏思考过程,缺乏钻研精神和耐心。课下玩手机,使学生精神状态低迷。一边学习一边玩手机,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事情上。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会破坏课堂纪律,影响学习氛围,不仅影响到个人学习知识,也会打扰到授课老师与其他学生。
4、個人隐私的泄露。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几乎都在手机上可以完成线上支付。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多便捷之外,也给我们的个人隐私带来了不少隐患,而有时候,隐私的泄露会给我们带来各种不利,甚至生命财产安全上的威胁。
5、消费的超额。由于便捷的购物方式,以及越来越多的购物平台,使得还未有社会经验、金钱意识薄弱的大学生盲目消费、跟风消费,使大学生容易消费超额。
三、负面影响规避的方法
(一)个人方面
1、培养良好兴趣爱好。
学生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加入适合自己的学生组织、兴趣协会、艺术团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投入到志愿服务、课余兼职等有益活动中,发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培养自信心,形成稳定的兴趣爱好,固化为优良品质。总之,培养自身的良好兴趣爱好可以转移对手机的关注度,进而改善手机上瘾症状的病态。
2、提高自控能力。
部分大学生感到孤独,个体情绪波动大,将手机作为慰藉。这需要大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相关知识,解除心理隐患。要正确面对情感困惑,通过寻求帮助、自我调适、注意转移,找到合适的途径,调整自己的情绪。同时,要掌握手机使用的利弊。要认识到手机是便于我们搜索资料和信息通讯的工具,适度地观看娱乐视频和玩网络游戏可以缓解负面情绪,但过度依赖手机,将会影响身心健康、学习和生活。手机传递的内容和信息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声视并全,再加上互动软件的应用,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讨论和分享。大学生在充分享用手机功能的便捷时,还得提高自控能力,不做“低头族”,加强文化素质修养,建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自觉抵制手机不良信息的传播。
参考文献:
[1]刘鑫,现阶段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3).
[2]管梓桐,王琛,孙文轩,华思宇,于红军,大学生手机依赖和学业拖延的关系[J].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2018(4).
(基金项目:湖北大学知行学院2019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当代大学生手机媒介依赖现状及其影响的调查研究》(编号:XDC2019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