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典籍翻译出版路径探析

2020-09-10 07:37:09​李小丽
南北桥 2020年15期
关键词:路径探析

​李小丽

【摘    要】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对外翻译出版传播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核心所在。本文重温中国文化典籍的历史价值,发现其在翻译出版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分析梳理目前中国文化典籍对外翻译出版传播的经验得失,尝试为中国文化典籍“走出去”寻路探策。

【关键词】中国文化典籍  翻译出版  路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5.085

在国家大力倡导“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为了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以中国古代典籍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应是其重中之重。要发挥中国典籍文化在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传播的工具”的作用,文化典籍翻译出版势在必行。优秀的外译汉文学名著和经典已经翻译过来了很多,中国也因此兴起了外国文化尤其是英美文化的研究學习热潮,“但相反中国很多优秀散文及文学名著却至今不能在英美的强势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关键是没有优秀的英译版本出现”[1]。

一、中国文化典籍及典籍文化传播于世界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古代文献、书籍;二是古代法典、制度。所以它的英译有ancient codes and records和ancient books and records两种[2]。中国传统典籍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表现出强大的应变力和再生力,涵盖政治、思想、农耕、商业、宗教、民俗、武术、姓氏、民间艺术等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范畴,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民族精神的传承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尤为重要的作用。

在国家大力倡议“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加大中国文化典籍翻译出版力度,进而促进典籍文化传播于世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化实力体现一个国家软实力,只有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实力,才能真正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3]。中国文化典籍的海外翻译出版传播可以引起政府机构和普通民众对于我国宝贵传统文化典籍资源的重视,促使相关政府部门采取措施来保护并合理地利用我国传统文化典籍资源;也可以促进国外民众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扩大我国国际影响力,推动和促进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而有力地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步伐。

二、中国文化典籍翻译出版传播现状评估

以典籍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外翻译出版传播与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在数量、质量及影响力方面存在着巨大的鸿沟。目前,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家的硬实力不断提升,但典籍文化对外传播停留在一个尴尬的位置,对外交流中频频出现“文化透支”和“文化赤字”[4]。近年来,在国家加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各界也大力发展文化对外传播,着力推进中国优秀传统典籍文化走向世界。尽管如此,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与其本身的巨大资源与魅力严重不符。中国文化典籍翻译出版传播的弱势局面令人担忧。总体上看,中国的媒体以及宣传文化部门对中国典籍文化宣传的力度不够,国内还有许多人对中国典籍文化缺乏了解,更别说国际社会。传统典籍文化中的黄帝文化、根亲文化、伏義文化、老子文化、功夫文化、石窟文化、殷墟文化等在世界上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绝大多数只是被专家学者提及,外界鲜有人知。宣传力度不强约束限制了中国典籍文化在国内外的传播空间和范围,压缩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空间。对外宣传力度不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文化典籍翻译出版方面的工作没有做足做好。主要表现有:

(一)典籍翻译出版数量过少且种类不全

目前,“传统典籍只有一小部分被译介出去,有的重要的典籍甚至还没有外译本”[5]。传统文化典籍翻译出版数量过少且种类极不齐全。随着中国经济贸易的进一步全球化,中国文化典籍存在严重的翻译出版数量过少且种类不全,使得中国传统典籍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迟迟不能有效跟进,不能及时向世界发出自己应有的声音。

(二)文化典籍翻译出版质量不高,典型文化符号术语翻译谬误百出,严重影响典籍文化对外传播效果

“目前的中国典籍英译还没有形成规范,还存在不少鱼龙混杂的作品和翻译现象”[6]。作为中华文明根文化载体的中国文化典籍,其翻译出版现状不容乐观,除了翻译数量过少、种类不全之外,翻译质量也参差不齐,典型文化符号术语翻译谬误频出。在跨文化翻译出版过程中,许多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典籍资料的翻译存在问题。这导致在实际文化交流中并没有达到传递信息,也难以让外国读者做出和中国读者相类似的阅读体验和反应,从而严重影响了典籍文化对外传播效果。

(三)专业翻译人才严重匮乏,加大了传统典籍文化传播难度

高水平对外翻译人才的匮乏是影响中国典籍文化“走出去”的瓶颈之一。据了解,随着2000年以来国内翻译本科专业、MTI口笔译硕士点和高翻博士点逐步增加,翻译专业毕业生数量增多,大多数毕业后从事跟英语相关的工作,比如英语教师、对外汉语教师、外贸单位业务员或兼职口笔译人员,而真正从事职业翻译的专业翻译人员并不多见,能达到外事活动要求的口笔译及同传人员十分稀缺,能够做典籍翻译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翻译人才奇缺的困境,加大了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在激烈的国际文化市场竞争中的转型与升级难度,削弱了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最基本的智能基础。

(四)中国高校在培养专门翻译人才方面存在严重缺陷

首先,国内除了北上广等少数地区设有专门的高翻博士点之外,全国其他大部分地区至今都没有培养专门翻译人才的高翻学院。其次,国内大多数高校的翻译本科专业和翻译硕士专业,不重视中国典籍文化的学习,在课程设置方面,对文化典籍翻译课程涉及甚少,甚至是忽略。再次,高校也不重视典籍翻译教师队伍建设,国内高校从事典籍教学和研究方面的人才也十分稀缺。这种种原因直接导致国内高校在培养专门翻译人才方面存在严重缺陷,不利于专门从事典籍翻译的人才培养。

(五)中国职业化翻译市场不成熟

政府缺乏充分扶持翻译产业的相关法律政策,不利于推动文化典籍翻译和优秀翻译人才培养。相比“外译中”,“中译外”的翻译专业人才更是严重不足。从公司数量和翻译质量上看,中国已经成为“翻译大国”,但从市场规范化和翻译质量上看,非“翻译强国”[7]。相反,在西方发达国家,翻译出版行业普遍有政府主管单位某种程度的政策指引,市场成熟,行业规范已成系统,翻译出版质量有严格的标准和保障。中国职业化翻译出版市场的种种不成熟现象,不利于专业优秀的翻译人才培养,更不利于推动文化典籍的翻译出版与传播。

三、中国文化典籍翻译传播路径探析

基于对中国文化典籍翻译出版现状分析评估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推动典籍文化走出去:

(一)擴大典籍翻译出版数量及充实典籍翻译出版种类

不仅要选择性地翻译出版以下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典籍,比如《道德经》和《易经》,也要大量地翻译《尚书》《孝经》《周礼》《仪礼》《礼记》《庄子》《墨子》《列子》等一些翻译出版频率较低、译文版本较少甚至至今从没翻译出版过的文化典籍,不断地翻译出版优秀的新译本,加大发行量,并加大译文出版传播海外的速度和范围,不断地扩大中国典籍出版传播的世界影响力。在加大翻译出版文化典籍种类方面,比如:史前文化典籍、政治历史文化典籍、名士圣贤思想文化典籍、工商业及科技文化典籍、文学遗产文化典籍等,扩大这些传统文化典籍的翻译与出版,以此丰富中国文化典籍翻译出版的种类。

(二)提高文化典籍翻译出版的质量

典籍翻译出版非常复杂,实践操作中应既有统一性又有灵活性,应针对具体典籍文本的特点灵活把握。译文的标准应该是准确性与得体性的完美结合。[8]因此,要提高典籍翻译出版质量,译者和编辑既要精通双语,又要充分详实地理解目的语的词汇内涵、语法特征以及文体特征,同时熟悉其文化语境,如此,译文才有可能实现达意与得体。对于传统文化典籍,译文的语体既要考虑其历史性特征,又要侧重当代目标语读者对译文的可接受性。

(三)加大典籍翻译人才培养

加强本科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提高翻译硕士人才的培养质量,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增设翻译博士人才培养基地。在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可以从翻译课程设置、翻译教学策略、典籍翻译师资力量建设等几个方面来统筹考虑。

(四)努力探索中国高校典籍翻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充分借助“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多媒体便利,利用微信、QQ和各类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混合线上线下,结合传统教学及现代教学理念的优点,扬长避短地训练翻译专业学生的笔译翻译能力。

(五)促进国内职业化翻译出版市场趋于成熟

加快制定扶持翻译出版产业的相关法律政策,保障优秀翻译出版人才的就业安置,加强文化典籍翻译出版传播的导向指引,推动翻译出版市场成熟发展。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响应国家“文化走出去”的倡议,结合各个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有利于经济贸易发展和文化传播的扶持翻译出版产业的相关法律政策,以刺激和保障优秀翻译人才顺利就业并享受良好待遇,通过具体政策导向来促进国内职业化翻译出版市场趋于成熟,制定相关具体明确的法律法规引导中国文化典籍翻译出版传播导向。

四、结语

中国文化典籍的对外翻译出版传播对于诠释我国国际形象、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国文化对外广泛传播意义重大,这就要求国内各地区高校结合本地区传统文化特色来培养适应地方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文化典籍翻译人才。分析研究目前中国典籍翻译出版传播过程中的经验得失,为中国文化典籍“走出去”探寻对策,这对中国文化典籍翻译出版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在此种背景下,文化典籍翻译出版研究可谓是一个久盛不衰的课题,有待更多的学者从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李小丽.《落花生》三个英译版本对照赏析[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11).

[2]杨自俭.对比语篇学与汉语典籍英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07).

[3]李翔,杨义芹.十六大以来党的文化发展战略述要[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02).

[4]王岳川.新世纪中国身份与文化输出[J].广东社会科学,2004(3).

[5]鲁文恭.典籍外译助推文化走出去[N].中国文化报,2014-11-13.

[6]莫传霞,万般.“再创作”翻译思想观照下的中国典籍英译[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8(02).

[7]张南军.当前中国翻译服务行业的状况[D].《中国翻译产业走出去》翻译产业学术论文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35-39.

[8]汪榕培,王宏.中国典籍英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7:9.

猜你喜欢
路径探析
浅析当前我国绿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路径探究
人民银行县(市)支行国库人才队伍建设探析
时代金融(2017年3期)2017-03-09 17:27:00
地方本科高校助教制的意义和路径探析
文教资料(2016年25期)2017-02-22 17:58:01
基层检察院检委会规范化建设路径探析
新课标下的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路径探析
考试周刊(2016年92期)2016-12-08 00:25:22
互联网+背景下的渝东南家庭农场发展路径探析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路径探析
基于美国纽约与长三角地区比较视阈下的总部经济转型发展路径探析
高职金融专业课程开设现状与改革路径探析
心理学视角下的青少年法制教育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