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静
摘要:通过对旃檀中学初中体育舞蹈课程开设情况的分析,研究怎样在初级中学开设体育舞蹈课程。案例从观念转变、课堂实践、师资引进等方向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积极强化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心智,培养独立自主学习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其综合艺术素质,充分展示旃檀中学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成果,进一步扩大影响,促进家庭、社会对旃檀中学体育舞蹈教育的认可。
关键词:艺术教育;特色课程;体育舞蹈
一、前言
(一)课程界定
体育舞蹈也称“国际标准交谊舞”。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是以男女為伴的一种步行式双人舞的竞赛项目。分两个项群,十个舞种。其中摩登舞项群含有华尔兹、维也纳华尔兹、探戈、狐步和快步舞,拉丁舞项群包括伦巴、恰恰、桑巴、牛仔和斗牛舞。每个舞种均有各自舞曲、舞步及风格。根据各舞种的乐曲和动作要求,组编成各自的成套动作。
(二)案例研究的意义
通过案例分析,总结经验,探寻规律,举一反三,开发有特色的地方特课程。以促进我校体育舞蹈课程的发展。
(三)理论依据
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是对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是实现课程三级管理的有力措施。现代制度学校的发展既要依靠本土文化作为支撑,同时也要开放思想,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样的学校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我校从开始建校时领导就高瞻远瞩,一定要打造现代制度下成都市一流学校。积极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要求广大教师根据成都市实际情况结合自我专业优势,解放思想,放下包袱,大胆创新,积极开发适合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四)本案例要解决的问题
舞蹈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灵魂。通过体育舞蹈走班课程的研究,探索初中传统体育舞蹈走班课程的基本模式、结构以及面对的基本问题与客观应对方式。同时,进一步验证艺体教育对初中学生的身心影响,以及艺体教育在初中阶段的地位和作用。
二、方法和过程
(一)观念的改变
在高等艺术院校,体育舞蹈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艺体课程而存在,这对于传承传统艺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增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民族精神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是观念的转变。由于舞蹈课不是升学考试课程,不少学校把体育课看成是可开可不开的杂课。即使在课程表上体现了规定的课时量,但在执行中,有的被敷衍了事,成了作业课、语数课等,更有的干脆让学生自习。在课表中体现的体育课没有得到具体的落实,有的学校甚至取消了体育课,使学生不能接受应有的体育锻炼。再有,教育主管部门没有真正建立体育教育舞蹈的评价、测试体系,以致于教师的教学无压力,无动力,应付了事。现阶段我校首先转变教育观念,逐步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总体目标,从艺体入手,推动学校教育的全面进行。
(二)研究原则
以生为本的原则。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育人,为祖国的未来培养建设人才,校本课程的开发依托于这点。在研究方向上致力于真正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创性。同时要充分的考虑到教育的时代性要求,在课程开发的各个阶段,要充分的考虑到时代审美的发展需要,尊重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课程计划中充分体现生本精神。
(三)研究对象、方法、手段
研究对象:初一、初二学生。
研究方法: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实践、记录、反思总结、形成结题报告。
检测手段:作业展评 参加比赛
(四)课程实施细则
1.前期宣传工作
对一门课程有没有兴趣,首先是自己要全面的可解这门课程。体育舞蹈对广发初中生来说是陌生的。作为一名专业体育舞蹈老师,要想把体育舞蹈课程开设起来,最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让学生们能够深入的了解体育舞蹈。
宣传走到前:
在该门课程选班之前,我依次到各班进行宣讲。宣讲的主要内容如下:
A、体育舞蹈的诞生、发展、兴盛和现今的现状进行的详细的阐述。
B、其次是体育舞蹈比赛的举办,让学生对体育舞蹈作品有一个直接的接触。在练习、比赛中去理解它,去品味它,从而获得美的体验。
2.课程实施中所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教育是严谨的,一门校本课程的开设不是简简单单的。在初中开设体育舞蹈校本课程也是没有太多的参照,自己在这个方面也没有经验。首先是有的学生现阶段还不适合学习体育舞蹈课的问题,服装统一性的问题,课程进度安排问题,对学生的选择问题等。
三、效果的呈现
从体育舞蹈走班校本课程的计划、推广到课程的实施,经历了快两年时间,其中有许多的困难和曲折。经过快两年的运动舞蹈教学目前,学校对八年级组进行抽班调查,结果满意度达97%,大部分学生表示体育舞蹈特色课程对自己的成长很有帮助。体育舞蹈课程能得到学生的喜欢,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这也是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初心。
四、案例成果
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老师也要不断的充实自己。学校作为育人的最前沿阵地,一个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兴衰,都在教育上。国家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多建好学校。为艺术教育提供一个固定的专业场所,提供专业的高质量的专业设备。
参考文献:
[1] (英)丹尼斯.麦奎文.大众传播模式论[M].祝建华,译.2版.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7.
[2]马国俊.体育传媒对山东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影响研究[J].山东大学,2008:20.
[3]张启明.试论体育偶像崇拜[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1,2(51):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