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军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獻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0)04-057-02
摘 要 初中阶段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一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后续学习活动的开展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在初中时期,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都会发生较大程度的变化,很多学生也会面临来自于青春期的烦恼。所以,在这一阶段,体育活动就显得十分重要。在体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有效加强个人的身体素质,也能够科学的释放自己的学习压力。基于此,本文将对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有效导入兴趣教学法展开分析。
关键词 初中体育教学 兴趣教学法 教学融入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对较为落后。在当前的初中体育课堂中,仍然有一部分教师会采取单方面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在篮球教学时,教师会先为学生展示篮球的相关技巧,然后要求学生进行模仿。在这一情况下,整体的教学氛围过于压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无法得到加强;第二,初中对于体育教学存在较强的不重视情况。初中阶段,学生需要为中考做准备,所以很多学生以及教师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科学习上,针对于体育活动很少开展,从而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整体效益。
二、兴趣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
体育课是学生锻炼身体素质,释放身心压力的良好途径。但是在传统教学观念的禁锢下,很多教师却会错误地将体育教学看作是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的一门学科,甚至部分教师会故意阻止学生开展体育学习活动。针对于这一问题,初中院校方面需要系统化地组织教师进行培训,使之能够正确地看待体育教学,正确地对待体育教学。
首先,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中,虽然大部分初中院校的体育教师都能够组织学生开展体育训练,但是所应用的教学方式以及所传授的教学内容都存在一定的单一性以及片面性。比如,大部分教师都只是会在体育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基础运动。例如跳远、跑步,以及基础的球类运动。对于从小学阶段就开始接触这些体育项目的学生来说,自然无法形成较强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需要对此进行适当的调整。比如,在正式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可以设计一份教学问卷,了解学生所喜欢的体育项目。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和同兴趣的其他同学组成小组,收集与这项活动相关的信息。比如活动的发展历史、活动的规则以及活动的意义。在正式教学期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相互分享,相互交流,以此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教师需要贯彻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体育教学中,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身心状态,自身的身体素质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教师应用相同的标准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活动,那么对于一部分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来说,无疑会形成较高的学习压力,甚至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在这一前提下,教师就需要实施差异教学,为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以及学习计划,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内接受体育教育,进而强化自身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开展体育游戏活动
整体来说,虽然初中阶段的学生已逐步进入到青春期,自身的认知思维以及思想都逐渐趋于成熟性发展,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游戏仍旧会是他们比较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引入一些游戏环节,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缓解学生的学习难度。
例如,当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足球训练活动时,就可以在教学期间,引入“小球回家”的小游戏。在游戏中,教师可以将学生按照一定的数量进行平均分组,然后给予每一个小组一个足球。之后,教师可以对球门的长度进行测量,然后平均将其划分成3-4个不同的小区域。当准备工作结束,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游戏的规则:在已经划分好的球门区域处,每一个区域都会有一个不同的名称。比如小兔子家、小乌龟家、小猴子家以及大象家等等。每一组学生需要通过踢球传球的方式,将足球传到教师所规定的区域,以此视为获胜。如果没有达到这一标准或者错误的把足球运到了其他地方,则视为失败。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为获胜的小组颁发一些小奖励,借此有效增强学生的活动热情,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足球水平[1]。
再比如,当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长跑训练时,也可以在训练中穿插一些游戏的环节。比如当学生已经能够适应长跑之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接力跑步。并且,在接力的过程中,交换接力棒的学生也需要做一些任务。例如,与接力的同学共同跳绳、或者进行你比划我猜、计算数字等游戏,以此锻炼学生的默契,也能够强化学生的反应能力,有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同时,在体育游戏中,教师也可以适当地引入竞争机制,以此调动学生的活动热情,激发学生的胜负欲。但是在此期间教师也要注意,一定要灌输给学生“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概念,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感受到体育文化的价值,形成体育精神。
除此之外,在课堂中,教师也可以开展一些与教学内容不相关的游戏。比如贴人游戏、扔沙包以及两人三足等等。这些游戏活动的开展,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团队意识,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形成。
(三)创建体育教学情境
在以往的教学观念中,很多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活动时,都只是简单的组织学生对该项活动的活动形式以及活动细节进行了解。针对于活动的发展历程,或者是其他拓展性的知识,教师们却鲜少提及。这样一来,学生只能够了解到活动的表面,从而无法产生活动兴趣。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的进行教学拓展,以此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活动信息,在调动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强化学生的体育精神。
例如,当教师在讲解与篮球相关的活动内容时,就可以先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篮球的发展历程以及活动中的相关规定,然后鼓励学生讲一讲自己所喜欢的篮球明星以及喜欢他的原因。例如,有的学生喜欢姚明、易建联,有的学生喜欢科比、库里等等。在彼此交流、彼此分享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得到有效的加强。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篮球竞赛活动,借此给予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意识。
(四)组建不同项目小组
总体来说,在初中阶段,學生的个性以及自我意识会得到有效的激发,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爱好,也会有不同的习惯[2]。在一个班级中,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对体育形成喜爱之情。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对以往的统一性教学手段进行适当的调整,予以学生尊重,贯彻因材施教的理念。比如,在每一学期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都可以分发给学生一些兴趣选择表。在选择表中,学生可以填写自己比较喜欢的体育活动形式,比如足球、篮球、田径以及健美操等等。之后,教师可以将兴趣相同的学生分成一个小组,在完成教学计划中的活动之后,学生就可以和自己同小组的其他同学开展自己所喜欢的体育项目,借此有效强化自身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育优势。
除此之外,教师也应该对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行高度关注,适当的为学生提供教学指导。例如,针对于一些对体育存在较高热情的学生,教师可以多多的鼓励他们开展一些自主性的体育活动;而针对于一些不喜欢体育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引导其了解一些趣味性较强的体育知识。
(五)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在初中阶段,体育教学的价值并不单单在于要组织学生掌握多种不同的活动方式以及体育项目,而在于发展学生的身心素养,让学生能够真正了解体育精神。所以,在教学期间,教师可以适当地拓展教学空间以及教学时间,不仅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活动,在教学之余,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体育活动。比如,体育教师可以组织几个不同班级学生开展“友谊杯”足球、篮球比赛,让学生能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形成集体荣誉;或者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对体育运动具有较高了解欲望以及兴趣的学生,组建成兴趣小组或者社团。在校园文化节期间,社团学生可以自发地向其他同学介绍体育运动的好处以及有点,拓展体育教育的范围,营造良好的氛围。同时,学校方面也可以予以学生以及教师一些支持以及帮助。比如在每年的春秋季节,组织学生开展运动会,或者与其他学校形成合作关系,开展联谊活动,在强化学生体育运动水平的基础上,也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学生的所见所闻,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应用兴趣教学法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活动时,教师应该注意,一定要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学生的个性、爱好以及习惯形成全面的了解,合理的设计教学情景以及教学内容。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适当的引入一些游戏性的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内的项目,借此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推动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唐宝林.兴趣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50):211-212.
[2]聂正.初中体育教学中兴趣教学法的探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1):192.
作者单位:扬州市江都区丁伙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