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视域下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及对策研究

2020-09-10 07:22董莲莲
今古文创 2020年48期
关键词:生态平衡文化生态

【摘要】本文主要从近年来兴起的文化生态学理论入手,运用文化多样性、动态平衡等观点来系统分析高校日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产生的原因,并从教学环境的生态改善、教师生态教学观的建立、学生生态学习观的贯彻三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文化生态;中国文化失语;生态平衡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8-0030-02

基金项目:2020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文化生态视域下‘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ZD202008486。

“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于2000年提出来的。国内外语界学者的调查和研究证明了 “中国文化失语症”在我国外语学习者中的确普遍存在。日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缺失情况也同样令人担忧。综合前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先行研究,主要是针对大学英语教学的问题,对日语教学中的文化的导入研究主要集中在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即便是有部分学者对日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进行了研究,但是主要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该现象或运用实证调查该现象的现状等,罕见有宏观的理论支撑。本文主要从近年来兴起的文化生态学理论入手,运用文化多样性、动态平衡等观点来系统分析“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对策。

一、高校日语专业文化教学的生态失衡

随着中日两国跨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文化导入成为日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向学生傳授日语语言知识,同时还教授学生日本文化内涵。但是,中国文化的导入微乎其微,长此以往,导致了“本土文化传承”和“日本文化学习”的生态失衡,无法做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输出,患上了“中国文化失语证”。

二、文化生态学应用于“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研究

1869年,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首次提出了“生态学”这一术语,并将生态学定义为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20世纪中期,人类社会开始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人类的“生态意识”被大大激发,生态学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产生了众多交叉学科。其中“文化生态学”是将“生态学”理论引入到“文化”研究领域中形成的新兴学科之一。此概念是由美国文化学家J.H.斯图尔德于1955年首次提出的,此后,学者们纷纷将生态学理论运用于文化研究,文化生态学逐渐走向成熟。

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和概念主要是用来解释文化适应环境的过程。研究人、环境、文化三者的相互影响、共生共荣的关系,这种共生关系不仅影响人类一般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也影响文化的产生和形成,并发展为不同的文化类型和文化模式。多样性和动态生态平衡是文化生态学的两个主要观点。生态学认为生物的多样性是万物生存之本,文化多元化是文化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基础。因此,文化生态学主张多元文化既要保持其各自的特色,又要兼容并蓄、和谐共存。

三、关于高校日语专业“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产生原因的生态分析

吴筱明(2016)指出: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的根本原因是文化教学生态环境的不平衡。文化教学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教师和学生)与非生物环境(教学环境)构成,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三者应共生互补,才能保持互动发展的生态平衡。但是在高校日语教学实践中,三者的关系出现了问题,导致教学中生态系统出现失衡。

(一)日语专业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材、课程评价体系等教学环境的不完善既影响了教师对中国文化的教授,也影响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习得,从而引发了文化学习的生态失衡。

(二)教师教学理念的偏离、中国文化素养不足、教学方法的失当等,影响了对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教授,造成了中日文化输入的不平衡,破坏了文化生态系统。

(三)学生自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动性的缺乏、文化自信的缺乏、学生的就业实用主义、学习基础等都直接影响了中国文化的输出效果,造成了文化链的断裂,割裂了“传承”与“学习”的关系,造成了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中日文化输出的不平衡,无法真正做到传播中国优秀文化。

四、关于高校日语专业“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解决对策的生态分析

(一)教学环境的生态改善

目前高校日语专业教学大纲对中国文化的教学目标的要求不够明确,导致课程体系的设置重日本文化轻中国文化,使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三者发展失衡。因此教育部门在宏观上确立合理的教学大纲,坚持中日文化并重的教学理念是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的根本之策。另外高校课程体系设置上应提高人文课程的比例,比如开设大学语文、中华典籍、中日对比等课程。同时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既让学生学习到日本文化,也能弘扬中国文化,使中日文化和谐共生,此涨彼进。

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资料来源,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任萍对8所高校日语专业中使用的教材中有关中国文化内容的章节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日语专业大部分课程所用的教材中,中日文化比例失衡,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容所占比例很少。绝大部分内容都是介绍日本风俗习惯、社会生活、饮食文化等。这就使学生失去了传承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来源,使中国文化失去了走向世界的机会。

改变高校日语专业主要教材中日文化比例生态失衡,编写一套科学合理的、用日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教材是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的主要措施之一。但是重塑教材不仅仅是简单地增加中国文化的日语词汇,更重要的是要注重中国文化精髓的渗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本土文化的特质。例如谈到中国的四大发明时,除了知道日语表达方式外,还要了解四大发明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如四大发明对世界的贡献等。然而关于这方面的日语读物少之又少,收录在教材的内容更是微乎其微。因此,在编写教材时要导入优秀的本土文化,增强日语教学的民族性。

(二)教师生态教学观的建立

教师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体,不仅仅要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知识进行处理和转换。教师理念的转变,生态教学观的建立是是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的重要一环。

首先,教师要树立多元文化教学观,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认识到中日文化都是日语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导入中国文化,利用“课前、课中、课后”的碎片化时间,采用“润物细无声、侧面渗透”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实现双文化平衡教学。

其次,教师提高中国文化素养水平不高,急需提高。目前日语专业的教师大多成长于应试教育阶段,自身母语文化素养不高,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得心应手地穿插或教授中国文化。因此,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参加学习和培训,积极扩充自身的语言文化资源储备,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地教授中国文化,使自己成为教学生态环境的“优化因子”。

另外,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策略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目前的文化失衡现象。例如:《标准日本语》第31课的主题是“日本的新年”。教师可以借此进行文化导入:首先可以谈谈日本的新年有哪些习俗,然后引导学生对比中国的春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网上教学平台进行讨论,也可以发布相关的视频、文字资料让学生参考。上课时可以让学生分组用日语进行会话练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日语语言、日本文化,并且学会了用日语表达中国文化,加深了对中国文化内涵的理解。同时从另一个侧面让学生了解到了中国对日本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使学生明白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文化自信与国家自豪感。

(三)学生生态学习观的贯彻

首先,学生的学习不能太功利性,应时刻牢记自己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文化修为的提高能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学习和了解课程中涉及到的我国古代高度文明的灿烂历史,保持中日文化的平衡,不要崇洋媚日,增加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在文化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高校日语教学通过教学环境的生态改善、教师生态教学观的建立、学生生态学习观的贯彻一定可以改变“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使日语学习者做到对中国文化实现有效输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周晓冰.日语教学中“本土文化失语”现象及其对策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2]杨玉.文化生态学视角下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

[3]石志华.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之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

[4]吴筱明.文化生态视阈下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调查研究——以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英语专业为例[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6.

[5]朱敏,解华,高晓茜.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成因研究[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

[6]田沙.跨文化交际背景下高校日语教学的文化導入策略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

作者简介:

董莲莲,女,汉族,山东烟台人,硕士,山东科技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

猜你喜欢
生态平衡文化生态
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途径
当代美国科幻电影的文化生态解读
新时期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
科技风险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浅谈黄梅戏的生成繁衍与文化生态
京津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问题与对策
从玉米到蔬菜:一个山镇生计变迁的文化生态解读
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促进新安江水环境生态平衡
浅析我国供电企业服务营销对策
高职信息化教学资源系统的生态平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