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输出

2020-09-10 07:22黄春燕
今古文创 2020年48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古诗词

【摘要】今时今日的中国,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均已站在世界的前沿。在国家形象方面,中国已然在世界人民心中树立起了崇尚和平友好的大国形象,而大国形象的树立有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因此文化软实力保持长盛不衰,对每个国家都至关重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世界民族文化长河里波澜壮阔地流淌了五千年,具有辉煌的历史,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来源,所以应当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本文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化对外输出的案例和影响,以及当今中国在文化对外输出方面制定的策略;提出作为对外汉语工作者该如何明确工作内容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并采用诵读吟唱古诗词的实践活动,吸引来华留学生参与,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输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古诗词;中国传统文化;对外输出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8-0085-03

在中国历史上,有几次文化对外输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第一次是汉武帝初年,匈奴战败后有人投降汉朝,并告诉汉武帝关于月氏国在西域的消息,汉武帝欲联合大月氏一起夹击匈奴,遂派张骞出使西域,然而这个任务并没有完成,但是因为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国到地中海的陆上贸易通道,西经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到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开启了我们熟知的丝绸之路,这结束了中国从先秦以来,中国一直闭塞在中原的现状,使汉夷之间的文化得以交融互鉴。丝绸之路的开启,汉朝的丝绸、漆器、玉器、铜器,特别是丝帛锦绣手工艺品与中国的先进文化,沿着丝绸之路不断西行,使西域人民不再受野蛮匈奴部落的压迫,转而接受先进的中原文化。从长远来看,这为后期西域归属中国奠定了文化基础。唐朝时,文化输出达到巅峰,那时四方臣服,唐太宗李世民亦被尊为“天可汗”,在唐朝主要受到影响的是亚洲的周边海域,日本受到的影响最大,当时日本不仅派遣唐使来学习唐朝的文化知识,还有鉴真六次东渡日本成功后,将中国的佛法传到了日本,并且把医疗、农业、建筑等文化都传播到了日本,对日本的佛学,医学,建筑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至于现在无论是日本的文字,还是医学、瓷器、雕塑方面,都有中国文化的痕迹。第三次是明朝的郑和七次下西洋,郑和下西洋规模非常庞大,人数最多的时候达2万多名,二百四十多条船只,沿途访问了太平洋、印度洋沿岸的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与非洲东海岸,向海外诸国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加强了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至清朝末年,由于一百多年的闭关锁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山河破碎,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外国文化的强势入侵,接下来的百年战乱让中国的文化对外传播之路停滞,使得中华文明一度黯然,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进入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低谷期,这种文化输出和输入的不对等,导致青年一代似乎忘记了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更加愿意了解别国的文化,整个国家的国家形象也一度模糊。

一、为什么要弘扬并对外输出中国传统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至今,我国的科技、军事,经济实力均已达到世界领先地位,综合国力名列世界前茅,然而在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的大环境下,一个国家要想综合国力强大,得到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认可,不仅要发展经济、军事、科技硬实力,更应该壮大自己的文化软实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从这里可以看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于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以及提升国家的国际影响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该如何增加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呢?首先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的一种充分肯定,一个民族的复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习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一个民族文化繁荣兴盛的基础”。

要树立文化自信,就要先树立文化自知与自觉,文化自知在于充分了解自身文化,中国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孕育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延续最长的古老文化,体现了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直至今日,依然焕發着活力,影响着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体现了我们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孔子在很早之前就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更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力,中国的传统文化始终热爱和平,崇尚仁爱,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存续的辉煌历史是文化自信的坚定依据,中国传统文化发掘出来的优秀内涵,是文化自信的牢固根基。要实现真正的文化自信,还要有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精神,在与其他国家文化交流互鉴中汲取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的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紧密相连,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也与文化自信的树立相辅相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输出也就是软实力的对外展现,是中国传统文化凝聚力、号召力的一种体现。因此,在世界文化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对于处于和平发展中的中国而言,更应该把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出去,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

二、对外汉语工作者如何利用古诗词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为了更好地对外输出中国传统文化,2004年11月21日,中国在韩国首尔建立了第一所孔子学院,孔子学院致力于搭建文化交流的平台,为全世界各国人民提供深度体验中国文化的机会,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又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建立“拥有共同命运归属感与文化共性的朋友”关系,为孔子学院创造出了适合的发展空间和成长环境,孔子学院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促使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其他国家文化之间的碰撞融合,成为各国学习汉语言文化、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场所,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截至2018年12月,中国已在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 ,现有注册学员210万人,其中,“一带一路”沿线有53国设立140所孔院和136个课堂,全面覆盖欧盟、中东欧地区,为传统文化的对外输出提供有力保障。

(一)明确汉语工作者的工作内容

作为对外汉语工作者,多数从业者会陷入这样一个误区——认为他们的工作就是简单的“教外国人说中国话”而已,忽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这个误区要打破,首先要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觉悟,明确工作内容,那就是借助汉语工作者身份,教授汉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若要以教授汉语为桥梁达到宣传传统文化的目的,对比古代文化对外输出的启示,不能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生搬硬推,把传统文化对外输出方式停留在表面功夫上,应当在坚持自己的文化特色的同时,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深度发掘、创新,让语言基础不好的国外留学生通过特定的媒介来建立与传统文化沟通的桥梁。

(二)以诵读吟唱古诗词作为桥梁对外输出中国传统文化

作为汉语国际教育工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对外输出中国传统文化呢?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古诗词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二是古诗词本身押韵优美的特点;三是其更能体现我们的民族特色。

1.古诗词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中国最早的诗歌是先民在劳动的过程中,为了增加劳动的乐趣,降低疲劳,在集体劳动的过程中,用歌唱的形式直接孕育了最原始的诗歌。在先秦时,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经过不断地发展,在隋唐时期出现了词,之后在唐朝,诗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到了宋朝,词又逐渐流行起来。中国的古诗词在发展的过程中,内容越来越丰富,有的表达节日庆祝;有的表达怀才不遇;还有的表达风土人情、田园风光、家国情怀,以及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悟等等,成为高度凝练和集中反映古代人民的日常生活情景以及抒发强烈感情的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凝结体,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完全可以用古诗词作为桥梁来弘扬我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2.古诗词本身的特点

古诗词作为最古老的语言艺术,它的辞藻华丽、语言凝练、语句传神,能够使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每每诵读,都能使读者深切感受到作者最真挚的情感。古诗词更是一种音韵文学,它讲究押韵,强调韵律,早在春秋时代,因祭祀、喜庆需要,古人将古诗词进行艺术再创作,把古诗词作品配以音乐,与中国传统古典乐器配合,将诗和乐结合成真正的诗歌,并利用吟唱这种藝术形式,使人感受到古诗词的声情美、音韵美、语言美、情感美、哲理美和意境美等,以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后来古人不但为诗词配上音乐,还编有舞蹈,因为古诗词本就来源于生活,凝练了传统文化的精粹,人们表演起来兼有故事性、娱乐性,画面感,所以说古诗词从古至今一直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美的追逐,也经受住了几千年的考验,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明珠。

到了现代,根据古诗词的这些特点,人们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的支持,对古诗词赏析又进行了创新。在汲取其他国家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对外输出的经验,不仅为古诗词配上音乐,还配上了MV,这使得留学生对古诗词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对于外国留学生而言,古诗词并不容易背诵,更难的是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意境与感情,在古诗词被编成歌曲后,这些难题变得不再困难,很多留学生反应,古诗词轻松地钻进耳朵里,用唱歌的方式让人容易接受,让人想听,想一直欣赏,同时,诗里面所包含的情感,也能更加深刻的体现出来,让聆听者萌生想要进一步了解歌曲里面所蕴含的深刻内涵的念头。

3.古诗词能体现我们的民族特色

古诗词的语言高度凝练的特点,这使得古诗词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丢掉其本身所蕴含的特色和韵味,所以应该要坚持住自己的阵地,明确自己的特色,该用本国语言就用本国语言,不要费尽心思想怎么翻译成他国语言,只有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才符合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的含义。

三、诵读吟唱古诗词作为桥梁对外输出中国传统文化

根据古诗词的特点,笔者找了以下三首编成曲的古诗词,放给留学生听,这引起留学生极大的兴趣,然后再让留学生体验诵读吟唱古诗词,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对文化的输出。

第一首是《诗经·采薇》,这首反应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的诗配上了古典音乐,并且编排了优美的舞蹈,演员舞动若柳丝、随风摇曳,声音婉转、凄美,将本诗里的作者悲欣交集的情感完美地展现出来。

第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经过改编后的《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倘若相逢即别离,迢迢千里无期,此地何时再相遇,清风起,风将温酒拂去一腔暖意,知心人,酒过半巡称知己,诗中句,总是难叙当时语,他提笔借离别,嘁嘁”。这首诗词经过改编,配上音乐与中国传统国风动画,在优酷网上大受好评。很多外国人虽然感觉汉语很深奥,不容易理解,但依然阻止不了外国人被国风的优美旋律所吸引,进而导致外国人对中国古典音乐的和中国传统乐器的喜爱,同时也让他们对中国古代历史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三首是宋代诗人李清照的《如梦令》改编为《知否知否》电视剧的主题曲,“一朝花开,傍柳寻香误觅亭侯,纵饮朝霞半日晖风雨着不透;一任宫长骁瘦,台高冰泪难流,锦书送罢蓦回首,无余岁可偷;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由于诗词本就富有韵律,感情表达情真意切,经过中国传统乐器配乐,并运用流行手法编曲,这部电视剧在韩国、美国上映后,引得无数外国网友模仿吟唱,同样获得好评如潮。

四、结语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求学、旅游、交流文化,这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是机会也是挑战,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思想和智慧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是树立文化自信最重要的根基,是雕刻在每个中华儿女灵魂上的印记,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如何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重铸盛唐文化输出巅峰,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仅仅是汉语工作者的事,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对每个人来说都任重道远,每个人都有义务去探索更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利的输出方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杨天昊.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与未来[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5,(11):155.

[2]杨晓,方凯.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传统文化的译介与传播[J].海外英语(上),2019,(1):133-134.

[3]王运章.古诗词欣赏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26):43.

[4]郭桦楠.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内在关系[J].现代交际,2018,(10):208-209.

[5]师然.跨文化视角下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对策及路径探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25(1):116-120.

[6]卢一帆.杨花落尽子归啼[EB/OL].http://www.mnw.cn/news/ent/2177555.html,2019.

[7]张靖怡.知否知否[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知否知否/23217653?fr=aladdin,2018.

作者简介:

黄春燕,女,汉族,宁夏固原人,北方民族大学,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古诗词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猜诗词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学古诗词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