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桶》的结构主义解读

2020-09-10 07:22张金梅周丹
今古文创 2020年48期
关键词:二元对立人物主题

张金梅 周丹

【摘要】《魔桶》是美国20世纪著名犹太裔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最杰出的短篇小说。本文将运用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理论来解读《魔桶》,分别从主题、人物、背景以及色彩象征四个角度逐一分析,从而揭示其深层结构下的故事主题、人物关系以及矛盾冲突。

【关键词】“二元对立”;主题;人物;背景;色彩象征

【中图分类号】I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8-0006-02

伯纳德·马拉默德(1914—1986)被誉为美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犹太裔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有长篇也有短篇,大部分都用怜悯而扭曲的幽默来描绘美国犹太人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其中长篇小说《装配工》(1967)为他赢得了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而在此之前短篇小说集《魔桶》(1959)也曾获得国家图书奖。同名短篇小说《魔桶》不仅仅是马拉默德的代表作品,更是被誉为美国战后短篇小说之最。

以往学者们对《魔桶》的解读主要从象征主義、存在主义、心理分析、叙事学以及犹太性等各个角度出发分析该小说。本论文将运用结构主义中“二元对立”理论来解读《魔桶》,分别从主题、人物、背景以及色彩象征的角度出发逐一分析,进一步探析小说的深层意义。

一、“二元对立”理论

结构主义是建立在索绪尔语言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并于19世纪60年代发展到高潮。结构主义认为在事物的众多表象背后隐藏着深层结构,即事物的内在联系,并且只能通过抽象的逻辑思维模式才能够将其找出。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家们将文学视为与语言一样的符号系统,并且相信从文学作品中可以抽出支配具体作品的类似规则系,构成任何文化现象的要素也是有“关系的”。换言之,是该系统要素之间的差异,尤其是二元对立,使他们具有意义。罗兰·巴尔特在索绪尔语言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文学批评中的“二元对立”,他认为“通过找出文本中其他的对立双方以及分析这些对立双方是怎么样相关的,结构主义就能解构文本并解释其意义”。细读《魔桶》不难发现文本各要素间存在着许多的对立成分和结构,而分析这些二元对立关系将有助于揭开文本深层意义的面纱。

二、“二元对立”在《魔桶》中的运用

(一)“二元对立”在主题上的运用。首先,二元对立对于小说犹太性主题的建构至关重要。作为一个犹太裔的美国作家,马拉默德作品中的大多数人物都是犹太人,并一直致力于描写犹太民族的苦难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众所周知,犹太民族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几千年来数次遭到迫害和驱逐,尤其是在20世纪遭到纳粹德国的灭绝性屠杀。但是犹太人认为自己是上帝的选民,而受难则是人生必有的经历,是上帝对他们的特意安排,并且他们相信最终会获得上帝就的救赎。

在《魔桶》中,马拉默德旨在表现这一犹太性主题——“受难与救赎”,这也恰好构成了二元对立。马拉默德为我们揭示的是尽管犹太人拥有不同的家庭、教育以及职业背景,但是他们却处在相同的生存困境中。故事围绕着主人翁利奥·芬克尔寻妻一事展开,小说开篇便为我们展示了犹太民族的生存困境:就主人公芬克尔而言,由于他犹太人的特殊身份和社会地位,只能屈居在一个简陋的小房间李,家庭温暖严重缺失,生活和婚姻也未曾得到父母的引导,他在未来面前莽撞前行,茫然失措。他寒窗苦读六年,攻读犹太教法律,在即将出任“拉比”(犹太教士)之际,为了赢得更多的信徒而选择结婚,他并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婚姻,更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妻子。他一直潜心于学习,几乎没有与外界,尤其是女性有过什么交际,他发现自己连个心仪的对象都没有,27年的感情生活一片空白。于是他只能求助于经验丰富的媒人平尼·萨尔兹曼,请他帮忙介绍。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芬克尔重新认识了自己与上帝的关系,他突然意识到“我皈依上帝,并不是因为我爱他,而是因为我并不爱他”,世上除了父母以外,他不曾爱过任何人,也不被任何人爱着。他感到空虚,感到求教无门,在一篇孤寂之中心无所依。他开始慢慢重新认识自我,最终完成了自我救赎。马拉默德形象生动地描写了芬克尔在寻觅妻子过程中所承受的情感与心理上的挣扎与改变。寻找伴侣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是确实完成从苦难到救赎最重要的一步,在此过程中,他重新认识了自己,清楚自己想要怎样的妻子,并选择和堕落的她一同成长,在救赎堕落少女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救赎。

原本担任芬克尔的救世主的媒人赛尔兹曼也同样过着艰难的生活:妻子患有哮喘病,女儿堕落风尘,他虽然整日奔波在外为人说媒,但还是无法改变贫困的生活处境,一家人只能挤在一间连门牌号都没有的破烂的公寓里。而他推销的女性也都过着悲苦尴尬的生活,“一个个都是孤独的灵魂:年轻丧夫的寡妇、青春年少的瘸姑娘、韶华已逝的老处女和因贫穷沦落风尘的妓女”。他为了让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他认为相对体面的丈夫,步步为营,用尽心思引导芬克尔爱上了一个包装好的女儿。

由此可见故事里的每一个角色都处于不同程度的受难状态,都是孤独的灵魂,期待着被救赎。对于主人公芬克尔而言,寻找妻子的过程就是他实现自我救赎的过程。故事最开始,他没有能力为自己找一个妻子,而且他也不爱自己所选择的上帝。但是到最后,他认识到如何去爱上帝并得到上帝的爱,学会抛弃世俗的观念选择堕落风尘的女子为妻,去拯救她的灵魂。最终,他通过自我拯救完成受难与救赎的过渡,这里的“受难”和“救赎”恰好构成了二元对立。

(二)“二元对立”在人物刻画中的运用。故事中的两个主要人物芬克尔和赛尔兹曼自始至终都处于对立的位置,前者是“婚姻求购者”,后者则是“婚姻出售商”,而婚姻不过是一场买卖而已。他们之间的对立关系推进故事的发展,同时也一步步地使芬克尔陷入了失望与痛苦的泥潭里。并且我们不难发现赛尔兹曼(Salzman)和英文单词推销员(salesman)同音似形,这恰恰就是作者巧妙的安排,以表明两人在这场婚姻的买卖里面所担任的二元对立的角色。

更重要的是,在故事最后,芬克尔有些怀疑整个寻妻的过程都是赛尔兹曼刻意安排的陷阱,目的就是为了给自己因贫困而堕落的女儿找到一个称心的丈夫。那么从这一个角度上说,婚姻又是一场捕猎行动,赛尔兹曼是“猎人”而芬克尔是“猎物”。 赛尔兹曼将即将成为拉比的芬克尔作为了涉猎对象,他欲擒故纵,玩着猫捉老鼠的游戏,将后者一步步地引进自己早已设计好的陷阱里。由此可见,马拉默德的短篇小说所刻画的人物关系不仅仅只是浅层的困境,还揭示了更多深层次的矛盾冲突。

如果从人物性格特点的角度分析,那么芬克尔的不谙世事与赛尔兹曼的世故圆滑也形成了明显的二元对立关系。在文本中,三次出现了“鱼”这个意向,皆是用以描绘赛尔兹曼对鱼的喜爱以及随时身上所散发出来的一股鱼腥味,这就从侧面烘托出媒人的世故,甚至是老奸巨猾。浅层上讲,他为了做成一笔说媒的买卖,说尽各种好话让芬克尔接受他所推销的女性,甚至不惜隐瞒对方的真实年龄。从更深层次上讲,他为了给自己堕落的女儿找个更好的归宿,步步为营。而芬克尔在他面前就显得太稚嫩了,没有社会经验的他只能被赛尔兹曼牵着鼻子走。这里的“猎人”和“猎物”恰好构成了二元对立。

(三)“二元对立”在背景上的运用。细读文本,不难发现随着故事的慢慢推进,季节也随即有所转换,即从毫无生气的冬天过渡到了生机勃勃的春天,这象征着芬克尔从受难中获得救赎的转变,也象征着小说里其他人物从苦难中得到了救赎。最初芬克尔与媒人相见时还是冬天,那时候他无论对于妻子还是自己所选择的职业都没有一个成熟的想法,不过是遵照家庭传统,随波逐流。见到第一个约会对象莉莉之后,在寻妻一事上感到失望和被欺骗,此时芬克尔的心境如同这冬天一般令人感到悲凉。小说前半部分所呈现出来的人物处境、生存状态如冬天一般孤独凄凉。

芬克尔与第一位相亲对象莉莉的交谈让他重新审视自己与上帝的关系。这个时候莉莉身上穿的具有春天气息的衣服已经表明芬克尔的内心世界已经开始萌芽了自己的、新的思考。这个时候出现的春天气息,是主人翁开始觉醒,开始走上自我救赎之路的象征。之后他阴差阳错地爱上了媒人的女儿,尽管明知她堕落风尘,但经过深刻地内省之后,他决定去救赎这个迷失的灵魂,这样的他不仅救赎了堕落的她,也同样找到了信仰上帝的真正方式,最终完成了自我救赎。这里的“冬天”和“春天”恰好构成了二元对立。

(四)“二元对立”在色彩象征上的运用。故事最后的一幕充满了象征意味,特别是媒人女儿的穿着。她等在街灯下,俨然一副街头女孩的样子,芬克尔想象中一个堕落风尘的女子该是穿着红色的裙子,只有鞋是白色的。红色在西方文化中往往侧重于暴力血腥、淫秽放荡等负面意义,比如“red light district”就专指风月场所,而白色在西方文化李更侧重于纯真美好的正面意义。但当芬克尔见到她时,事实却恰恰相反,她穿的是白色的裙子,仅仅只有鞋子是红色的。红色的鞋子象征着她以往堕落的肉体,而白色的裙子则象征着她纯洁的灵魂。这里“白色”和“红色”恰好构成了色彩上的二元对立。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二元对立”关系是小说文本构建的基石,有助于突出主题,造成人物之间一系列的矛盾冲突。本论文通过对“二元对立”在故事主题、人物、背景、色彩象征上的运用进行分析,进一步揭示了故事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他们之间的深层关系和矛盾冲突。同时也更加清楚故事中人物的孤独、压抑与失落,这不仅仅是犹太人的生存困境,同样也是整个人类的生存困境。而犹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只能通过自我拯救来完成受难与救赎之间的真正转变。

参考文献:

[1]陈红.《魔桶》对犹太性主题的表现与超越[J].湖南医科大学學报(社会科学版),2010.

[2]李广仓.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3]李游海.《魔桶》中的象征意义[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6.

[4]赵宏宇,胡全生.索绪尔语言学对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影响原因探微[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6).

作者简介:

张金梅,女,硕士研究生,讲师,重庆工程学院,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美文学。

周丹,女,硕士研究生,讲师,重庆工程学院,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二元对立人物主题
《小城畸人》中二元对立的消解
《美丽人生》中的二元对立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荒诞与现实——《纽约提喻法》结构主义分析
《长腿叔叔》中女性主义代表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
近十年武侠电影主题的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