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对立视角下的《哈姆雷特》

2016-06-08 08:04魏路曼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4期

魏路曼

摘 要: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在18世纪60年代很受欢迎,其中二元对立是结构主义的一个基本理论。本文试图运用二元对立理论来分析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包括三个方面:梦想与现实,犹豫与果断,对女性的爱与恨,这三个方面的对立显示出该文本的巨大张力。

关键词:哈姆雷特;结构主义;二元对立;张力

《哈姆雷特》是剧作家莎士比亚悲剧的巅峰之作,主要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报仇的心路历程。莎士比亚以人文主义的角度来处理这个故事,以为父报仇这样一个社会悲剧的形式,使得这部戏剧充满强烈的时代氛围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结构主义”是20世纪影响重大的人文变革思潮之一,其原创思想来自于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3]248其中的一个概念二项对立“指的是任一系统中一对差异的确定,以及在此确定之中对某种价值的分析”[4]78二元对立论是解释人类基层思想,文化与语言的一种相当有力的工具。本篇文章将以这个视角视角,从三个方面来解读《哈姆雷特》这部戏剧中哈姆雷特的心路历程:梦想与现实,果断与犹豫,对女性的爱与恨,从而在更深层次上挖掘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对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梦想与现实

哈姆雷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在威登堡大学求学,向往着一个美好的生活。他有令人羡慕的父母,亲密的爱人,因此他对人类发出了高度的赞扬: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然而,真正的社会现实破坏了他的梦想,扰乱了他平静的生活。父亲去世,叔父登基,母亲改嫁。所有这一切使得哈姆雷特的生活不再平静,他对人类和人类生活的这个社会失去了兴趣。他开始讨厌、憎恨人类、社会,还放弃了自己的爱人,甚至丢掉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从这之后,哈姆雷特--那个曾经快乐的王子,为了为父报仇,拯救母亲,夺回本来属于自己的王位,开始以装疯卖傻来掩饰自己、找出真相。他对着自己挚爱的母亲还有情人说出一些非常伤人的话语。他完全变了一个人,他不在是情人奥菲莉亚以前描述的那样崇高伟大。哈姆雷特因此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情人死了,母亲死了,最后连他自己也在搏斗中死去。

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反差让读者感受到哈姆雷特自身的巨大变化,意外发生的事故可以使一个人从一个乐观主义者迅速变成一个悲观主义者。面对现实世界,他必须牺牲自己的梦想,放弃宝贵的东西甚至自己的生命。这种反差也深刻显示了这部戏剧的主题--悲剧性。

三、犹豫与果断

体现在这部戏剧中的第二对二元对立也是关于哈姆雷特--犹豫与果断。大多数人会认为哈姆雷特是一个犹豫不决的人。老国王的鬼魂告诉他事情的真相,他对此有所怀疑,通过演戏验证了鬼魂的话之后,报仇的机会来了,可他再一次犹豫了,他担心在叔父祈祷的时候杀掉他,叔父就会进入天堂而不是地狱。他知道自己的复仇对象不是一般 人,而是当今国王。所以哈姆雷特的复仇不是个人行为, 而是一种对社会将造成重大影响的行为。[1]113考虑到这些,他放弃了为父报仇的一次好时机。

然而在某种程度上,哈姆雷特也是一个果断的人。比如,当他的朋友告诉他关于他父王的鬼魂的时候,他立即决定亲自去弄个清楚。在城堡前的露台上,他见到了父亲的鬼魂,不顾朋友的担心和劝说毅然决然地勇敢地跟着鬼魂去一个偏僻地方。从这里可以看出哈姆雷特为父报仇的决心的坚定。还有当他和母亲谈话听到窗帘背后的动静时,他毫不犹豫地杀死了窗帘后面的人,他错把大臣当成了偷听和母亲谈话来窃取秘密的叔父。还有,当他知道他的叔父把他送到英国的真实意图后,他伪造文书,将他的两个老朋友送上一条不归路。所有这些都体现出了哈姆雷特报仇的果断决心。

四、对女人的爱与恨

在作品中有两位对哈姆雷特非常重要的女人,他对他们的感情从爱变为恨。哈姆雷特一开始是爱母亲的,甚至舍不得风吹到她的皮肤上。可是面对母亲和叔父的婚姻,他又悲伤和愤怒,开始对母亲恶语相加,以此表达自己的无助。他越是怀疑,陷入的困境就越深,这困境越深,他越是以这种尖锐的方式再次得到母亲的爱和关注。母亲的不守妇道使得他困惑和悲伤,大声疾呼:“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

另一方面,哈姆雷特对奥菲利娅的关注也经历了一个变化。在一开始,奥菲莉亚对他来说是一个完美的人。她就像一个镜子,她的善良和纯洁强烈吸引着他的注意力。但是,随着争夺王位事态的发展,奥菲莉娅不知不觉之间深陷宫廷斗争的漩涡,她不能断然 采取行动捍卫自己的权利。[2]229她的父亲和国王利用她探听哈姆雷特的秘密,这使得哈姆雷特对自己的爱人特别失望,尤其是当奥菲莉亚把他曾经给她的礼物还给他时,他更是伤心和愤怒,于是对爱人恶语相加。他恨她的胆小,她的懦弱和冷漠。不幸的是,他的疯狂言语和异常行为间接导致了爱人的疯癫和死亡。

五、结语

本文分析了《哈姆雷特》这部戏剧中的三对二元对立:梦想与现实,犹豫与果断,对女人的爱与恨。它们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产生巨大的意义和美学价值,意在为读者理解该作品多提供一个视角。

参考文献:

[1]陈伟彬.哈姆雷特的理性与复仇[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3.

[2]欧阳文明.《哈姆雷特》中奥菲莉娅的悲剧分析[J].论坛集萃,2011(7):229.

[3]赵一凡.《西方文论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248.

[4]左金梅.哈姆雷特身份的二项对立[J].青岛海洋大学学,1999(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