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中等职业学校音乐人才培养体系的革新与重构

2020-09-10 07:22:44侯守智于新洁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13期
关键词:培养体系少数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

侯守智 于新洁

摘要: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是内蒙古地区民族音乐表演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为以乌兰牧骑为代表的各级各类文艺表演团体培养合格人才的光荣使命。革新与重构音乐人才的培养体系,是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当下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内蒙古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具影响力的中等艺术学校,其发展历程和办学成就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艺术教育领域具有典型意义。近年来,学校经过革新与重构形成的“以蒙古族音乐为依托、以实践教学为特色的中职音乐人才培养体系”,符合中等艺术职业教育教学的规律,符合时代的要求和学校发展建设的实际,对于内蒙古地区乃至全国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中等职业学校音乐学科的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都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中等职业教育 音乐人才 培养体系 革新与重构

内蒙古地区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地区。蒙古族的音乐艺术特色鲜明,影响广泛。新中国成立之后,西洋音乐、汉族传统音乐也开始在内蒙古地区广泛传播,影响日渐深远。三种不同形态、不同风格的音乐在内蒙古地区的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领域交融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内蒙古地区的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是民族音乐表演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为以乌兰牧骑为代表的各级各类文艺表演团体培养合格人才的光荣使命。革新与重构科学合理的音乐人才培养体系,是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当下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文章拟以内蒙古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原内蒙古艺术学校)为例,分析和总结内蒙古地区中等职业学校音乐人才培养体系革新与重构的一系列问题,以期为音乐类中等职业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问题的提出

内蒙古自治区音乐表演人才的正规化培养以1957年内蒙古艺术学校的成立为起点和标志,迄今已有62年的发展历史。六十多年来,内蒙古的艺术教育格局几经调整,内蒙古艺术学校的校名也几经变化,但是,学校始终坚守着民族艺术基础性专业人才培养的阵地,传承着“内蒙古艺术学校”的薪火。音乐学科是学校的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1957年建校之初,艺校音乐学科的教师即由两部分力量构成,一部分是在当地享有盛誉的民族、民间艺术人才,另一部分是在京沪等地高等艺术学府接受过严格正规训练的“学院派”人才。因此,学校的音乐学科起步时就特色鲜明,且严谨规范。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艺校音乐学科的各个专业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为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优质教育资源多元化态势的不断推进,中等职业教育面临优质生源匮乏、办学定位不准等一系列问题,逐步陷入发展困境。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艺校音乐学科的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也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特色鲜明的蒙古族音乐一直在传承与创新、坚持与变异的纠结中寻求突破。一方面,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水平的学科建设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民族特色、民族传统的继承也面临人才断层、风格变异的影响和冲击。海外舶来的西洋音乐长期在民族化、本土化的道路上摸索,每前进一步,也同样需要面对来自不同角度的质疑,始终未能摆脱“曲‘异’和寡”的尴尬局面。底蕴深厚的汉族传统音乐则在上述两种风格音乐的夹缝中求生存,缺乏明晰的发展思路。因此,必须从理论上对音乐学科的发展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科学的阐释和革新,从体系上做出合理的布局和重构,内蒙古地区的音乐人才培养才能夠取得应有的突破和成就。

二、革新与重构的前提和基础

2014年以来,为适应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对艺术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和家长对中等艺术职业教育的期待,内蒙古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原内蒙古艺术学校,以下简称艺校)更新办学理念,调整办学思路,全面推行改革。在整体办学思路方面,学校主张强化优势、补齐短板、突出特色、提升质量;在专业教学方面,学校主张强化基础、注重实践、优生优培、打造名师。学校的整体改革为音乐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契机,也为思考和构建适应当地、学校特点的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基础。

艺校的音乐学科专业设置齐全,声乐表演方面有美声、民声、长调等专业,器乐表演方面有民乐(含马头琴、古筝、扬琴、二胡、琵琶、中阮、竹笛、笙、三弦、四胡等)、西洋管弦乐(含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大管、小号、圆号、长号、大号、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马林巴等)、键盘乐(含钢琴、手风琴等)。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特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有不同的优势。内蒙古自治区是少数民族地区,传承和发展以蒙古族音乐为代表的少数民族音乐,培养大批能力出众、风格独特的蒙古族及其他少数民族音乐人才,是艺校音乐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根本目的;艺校的音乐学科具有专业齐全、多元发展的优势和基础,充分发挥民族音乐和西洋音乐各自在风格韵味和理念方法方面的优势,促进两种不同形态、不同特色的音乐的融合互补,是艺校音乐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必由之路;艺校是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承担着培养职业演员或后备职业演员的任务,缩短学生与舞台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艺校音乐学科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在理清思路的前提下,从2014年3月开始,学校按照“强化优势、补齐短板、夯实基础、注重实践、突出特色、提升质量”的理念,在教学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对音乐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革新与重构。

三、革新与重构的内容和方法

1.发挥以蒙古族音乐为代表的民族音乐专业的人才培养优势,突出人才培养的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

(1)提升民族音乐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规范性、系统性、理论性、科学性和时代性。对蒙古族传统音乐资源进行有机梳理与整合,构建清晰的树状化的架构与体系,明确知识的理论脉络,在教学中进行合理延展与发散,有效解决了传统蒙古族音乐教学系统性、理论性相对欠缺的问题;组织教师编写长调、马头琴教材,整理蒙古族传统音乐曲目,使民族音乐教学更加规范化、系统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高师资队伍的意识和能力,把西洋音乐、现代音乐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引进民族音乐教学过程中,使民族音乐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民族音乐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更具有科学性和现代性。

(2)艺校在蒙古族音乐专业领域内设置了不同类别的专项培养计划,优生优培,重点打造蒙古族艺术人才,为蒙古族音乐的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近年来,艺校先后招收和培养马头琴基地班2届、蒙古族少年合唱基地班4届、三少民族音乐传承班1届、阿拉善民族艺术传承班1届、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乌兰牧骑委培班1 届。这些专项培养计划培养目标明确、专业针对性强、就业指向清晰,是民族音乐人才培养的成功范例。

(3)在专业教学和艺术实践过程中,有意识地促进蒙古族声乐、器乐的各个专业门类如长调、呼麦、马头琴、四胡的融合发展,在师生中培养和打造了“索音博”民乐团、马头琴乐团、江格尔乐队等众多有影响力的表演团队和组合,使传统民族音乐在交流中融合、在融合中创新、在创新中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2.改革西洋音乐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使西洋音乐人才的培养逐步民族化、本土化

(1)在保持西洋音乐本身的特点和风格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在美声、键盘乐、管弦乐等西洋音乐各专业的教学体系中渗透和增加蒙古族音乐的内容和元素。艺校的西洋音乐专业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发展基础。许多国内知名的音乐家和学者如辛沪光、莫嘉瑯、莫尔吉呼、吕宏久等曾在该校任教,培养出了德德玛、阿拉腾敖勒、三宝等优秀的音乐人才。但是,西洋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中“曲‘异’和寡”、与当地群众欣赏习惯脱节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近年来,艺校通过在西洋音乐学科的专业教学中渗透和增加蒙古族风格的曲目、民族声乐器乐与西洋声乐器乐在教学中配合、在实践中合作等方式,使学校培养的西洋音乐人才更具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更“接地气”,更容易被观众所接受。“洋为中用”、中西合璧等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法在教学过程中的落实和运用,使西洋音乐与民族音乐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基础上融合发展,从而将学生培养成为素质全面的复合型人才。

(2)艺校在教学和表演中尝试西洋音乐和民族音乐的融合互补,推出钢琴、小提琴、马头琴共同参与的室内乐组合、马头琴与交响乐团协奏、交响乐团与马头琴乐团合作、管弦乐队演奏蒙古族音乐、美声唱法演唱蒙古族歌曲等诸多形式,使西洋音乐的人才培养逐步民族化、本土化。

3.强化艺术实践,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音乐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应用型人才。因此,以舞台实践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教学是音乐人才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艺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色。艺校将实践教学列入常规教学的范畴,强调实践教学的普遍性和持久性,组织和举办了教师音乐会、师生音乐会、学生独唱独奏音乐会、优秀学生音乐会、琴房音乐会、毕业生展演等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音乐会,保证了每一位学生每年都能够参加一定数量的艺术实践;在音乐学科各专业增设了合唱、合奏、重奏等实践性课程,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演唱演奏能力;组建了“丁香树”学生合唱团、内蒙古少年交响乐团、“索音博”民乐团、马头琴乐团、江格尔乐队、呼麦与乐队组合等实践演出团队和组合,使课堂教学和舞台实践有机融合;组织师生参加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演出和比赛,增加音乐专业学生参与舞台实践的机会,提升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增强了人才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实践证明,演出前的大量排练活动成为了学生提升表演能力的重要平台;而舞台上的展示,则为他们积累了丰富的演出实践经验。

四、革新与重构的成效和启示

音乐人才培养体系的革新与重构,为内蒙古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音乐学科的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带来了明显的成效。

经过五年多的研究和实践,艺校建立了适应少数民族地区人才需求、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符合艺术人才成长规律的中职音乐人才培养体系。这一体系所包含的理念和做法已经对艺校的蒙古族音乐人才培养发挥了引领作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也将会对其他少数民族地區音乐人才的培养产生积极影响。

在五年多的实践中,艺校音乐教师不仅能够在教学中自觉推进民族音乐和西洋音乐的融合发展,而且自身的理念、素质、水平和能力有了整体性提高,共承担并完成自治区级科研项目6项、院级科研项目3项;在《广西民族研究》《黑龙江民族从刊》《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等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篇,在《音乐创作》等北大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6篇;2018年12月,1名教师获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2018年度论文评比一等奖;2018年8月,在第六届孔雀奖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声乐展演中,1 名教师获得中职中专学校教师民族组一等奖,2名教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1名教师获得优秀钢琴伴奏奖;2017年11月,2名教师获得全区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高校艺术教育科研论文三等奖;2017年9月,2名教师分别获内蒙古电视台主办的第五届“草原星”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民族组金奖和美声组银奖;2016年7月,1名教师在第五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中国声乐展演沈阳选区中获指导教师奖;2015年10月,在内蒙古自治区第五届室内乐比赛中,2名教师分获钢琴独奏一等奖、三等奖,由民乐教研室教师组成的“索音博”组合获民乐重奏二等奖,2名教师获民声独唱二等奖,1名教师获美声独唱三等奖;2014年7月,2名教师获第四届“孔雀杯”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声乐大赛三等奖。

五年多来,艺校的音乐人才培养质量有了大幅度提升,毕业生的专业素质、表演能力、文化水平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就业、升学率达到百分之百。音乐专业的学生参加了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系列演出,与内蒙古交响乐团、内蒙古民族乐团合作的大型演出,内蒙古艺术学院的多场重要演出,学校组织的“涅槃”“新桐初引”系列等大型演出,专业水平和演出能力受到专家及同行的高度肯定和赞扬。学生参加国内和区内的专业比赛也取得了优异成绩,2018年,在自治区第六届室内乐大赛中,1名学生获吹打乐器组一等奖,1名学生获钢琴组二等奖,3名学生分获西洋管乐、弦乐、打击乐独奏组三等奖;2018年,2名学生分别获内蒙古自治区中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古筝演奏、马头琴演奏一等奖,2名学生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参加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艺术专业技能(弹拨乐器演奏)比赛,均荣获三等奖;2名学生参加2018首届阜新(海州)国际管乐艺术展演暨小号艺术周分别荣获初中组银奖、高中组铜奖;2 名学生参加2018第三届“辽源杯”琵琶艺术展演活动均荣获职业少年组(B组)优秀演奏奖;在第六届孔雀奖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声乐展演中,1 名学生获得中职中专学生民族组一等奖,1名学生获得中职中专学生美声组三等奖,2名学生获得中职中专学生民族组优秀奖;2017年12月,1名学生获第八届香港国际钢琴邀请赛内蒙古赛区专业少年组一等奖;2017年6月,1名学生获第七届亚洲国际艺术大赛内蒙古赛区钢琴独奏少年组二等奖;2015年10月,3名学生分别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五届室内乐比赛西洋弦乐独奏、蒙古四胡独奏、民乐吹打独奏三等奖;2014年9月,1名学生获中国校园好歌曲大赛一等奖;2014年7月,1名学生获第四届“孔雀杯”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声乐大赛优秀奖等。

内蒙古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音乐人才培养体系的革新和重构,不仅对学校的教学工作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同类型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不但对音乐学科的建设发展影响巨大,而且对其他艺术类学科的发展也具有指导作用。这一体系的创新意义和启示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教学理念的创新。在少数民族地区音乐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中,坚持并落实民族特色、地方特色与规范性、系统性、科学性、理论性、时代性有机统一的理念,可以有效地解决民族音乐传承中存在的继承与创新、坚守与变异之间的矛盾和西洋音乐教学中存在的“曲‘异’和寡”“水土不服”的问题。

第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民族音乐各专业教学中,在保持民族音乐的风格、韵味的前提下,融入西方音乐和现代音乐的训练内容和训练手段,能够使民族音乐专业更加系统和规范、更具时代特色。在西洋音乐各专业教学中,在保持其风格特点的基础上,渗透民族音乐的内容和表现手法,能够使美声、钢琴、管弦乐等“舶来品”呈现一定的民族色彩,与中国观众的思想感情更贴近,为中国观众喜闻乐见。

第三,人才培养全方位实践体系的创新。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和艺术教育的特点,着力培养“双师型”教师,为表演能力和教学能力俱佳的名师建立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可以实现优生优培;加强实践环节,创新实践形式,能够确保每一位师生都有实践锻炼的机会。

内蒙古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具影响力的中等艺术学校,其发展历程和办学成就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艺术教育领域具有典型意义。近年来,学校经过革新与重构形成的“以蒙古族音乐为依托、以实践教学为特色的中职音乐人才培养体系”,理念科学、设计合理、落实得力、成效明显,是一项符合中等艺术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符合时代要求和学校发展建设实际的优秀教学成果,对于内蒙古地区乃至全国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中等职业学校音乐学科的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都具有借鉴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中等职业教育、艺术教育都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不断创新,努力将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得更加科学合理、更加有利于培养创新型、实用型人才,从而使中等艺术职业教育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美]倫恩伯格,[美]奥恩斯坦.教育管理学:概念与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2][美]艾伦·维纳,[美]塔利亚·R·戈德斯坦,[法]斯蒂芬·文森特-兰克林. 回归艺术本身:艺术教育的影响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李世相.蒙古族传统音乐调查与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2.

[4]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绽放新时代[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7.

基金项目:1.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内蒙古地区高等学校附属中等艺术教育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NJSY9254);2.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立项课题《内蒙古地区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NZJGH2018260)。

猜你喜欢
培养体系少数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究
亚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08:01:14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数学范式教学探析
考试周刊(2016年91期)2016-12-08 21:22:52
浅析中职数学课与专业课的衔接
职业·下旬(2016年10期)2016-12-02 22:19:56
“新常态”下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三大转变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4:37:07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校生物教学的应用研究
东方教育(2016年16期)2016-11-25 02:03:30
论湘西地区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
商(2016年33期)2016-11-24 23:35:50
天柱县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考
将情感教育融入“老年护理学”教学中对中职卫校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科教导刊(2016年26期)2016-11-15 19:41:32
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消费结构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31:59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3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