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宏
摘要: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这是针对当前广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弱、行动技能差而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要鼓励儿童手脑并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劳动技能,使其养成劳动的习惯,形成劳动光荣的思想,从而最终成长为既有智力素养又有劳动能力的国家建设人才。
关键词:劳动教育 动手能力 手脑并用
一、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育,就是要把学生放在社会这一大熔炉中锤炼,在社会中学习、思考、实践、创造。现阶段,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知识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这也导致社会与学校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有所弱化。
1.开展现状
劳动教育的弱化在学校方面的表现包括:虽然课表上有劳动课,但是往往为其他学科所挤占,劳动教育流于形式;学习实习基地或是被承包,或是被砍掉,学生没有劳动实践基地。在家庭方面的表现包括,由于多是独生子女,孩子被过度关爱,缺乏劳动机会。即便是农村孩子,能够熟练帮助父母干农活的也越来越少了。期间虽有一些专家呼吁鼓励培养动手能力的政策出台,但是应试教育牢牢地占据着大家的目光,劳动教育始终处于边缘位置。这种情况十分类似于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状况:“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这也导致当前社会上,出现了很多不食人间烟火、不懂手工和稼穑的巨婴、公主、王子。
2.弱化劳动教育的影响
对此,中央也有深刻认识:“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这也导致人才培养出现了一些问题。很多的青年人硕士、博士毕业了,生活还是不能自理;许多大学生唯我独尊,不能和同宿舍的人和谐相处,甚至残杀同学。有些高分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承担不起工作与责任,最后被炒鱿鱼,或者自动离岗;许多年轻人虽然经历了多年教育,却学无所成,最终过上啃老族的生活……这些现象如不扭转,很难保证中国的发展能一直保持高速度、正态势。
3.国家关于劳动教育的主张
正是基于这一困局,造就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发布。文件明确提出,针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注意手脑并用、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相信这个文件的出台就是要彻底扭转教育唯智育独尊的偏颇现象,重视劳动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
二、加强中学生劳动教育的策略
鼓励学生手脑并用,大力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应该着眼于以下三个层面。
1.家庭要发挥劳动教育的基础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主战场。儿童劳动教育主要在家庭中进行,家长要抓住孩子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提供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地劳动。譬如,让孩子洗衣、做饭、叠被、打扫房间、侍弄花草,农村家庭要带领孩子到田地里参加生产劳动。
古语讲,心灵手巧。反过来讲,手巧才能心灵。所以家长要鼓励孩子积极动手,在不断动手中开发大脑,培养劳动技能。父母要做好孩子的表率,家庭要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家长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孩子养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
作为孩子的监护人,父母或其他长辈要有计划地引导孩子劳动,争取每年、每月、每天都能学会一两项生产生活技能。学生在小学毕业后就能够照顾自己的起居,中学毕业后就能照顾家人的生活,大学毕业后就能够独立承担家庭生活的重任。
但是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家庭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因此,要充分发挥学校家长委员会、社区、社团等机构的教育力量,开展家校活动和家庭教育辅导,让更多家庭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科学地培养孩子的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学校要把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情况按年度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以此来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社会要鼓励孩子利用节假日参加各种社会劳动,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积极为社会做贡献。
2.学校要发挥劳动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是学生劳动技能培养的主要阵地。学校在学生劳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要充分发挥在学生劳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首先,学校要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不能因为学习任务重、教师紧张、应试压力大就挤占学生们的劳动实践时间。要给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创造必要条件。比如,农村开设劳动基地,城市要联系好劳动实习基地,校园内部要有学生勞动或活动场所。
教务处要统筹安排课内外时间,可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好劳动日、劳动周活动。组织学生活动要以校园劳动为主,还要适当走向户外、走向田间、走进社会,参与集中劳动,开展校外劳动锻炼。要积极把特长培养和劳动教育结合起来,把体育训练和劳动锻炼结合起来。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时,要提出明确的要求,着重引导学生形成社会主义劳动观,系统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教师要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
3.社会要发挥劳动教育的支持作用
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光靠学校、家庭是不够的,还需要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和行动支持。
首先是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协调和引导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组织,让它们充分承担社会责任,为学生开放劳动实践场所。政府部门应该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和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学习劳动技能,体会劳动快乐。政府部门应该鼓励高新企业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的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支持,让学生能够在走上社会前就接触到更多的高科技技术,提升学生学习高科技的决心和信心。
其他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各类公益基金会、社会福利机构都要组织动员相关力量、搭建活动平台,共同支持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热情和能力。如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管理、到医院做志愿者照顾病人、到福利院慰问老人等,目的就是让学生尽早地接触社会,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
总之,如果每个家庭、每个学校、整个社会都能积极行动起来,踏踏实实做好上述工作,让学生在接受智力教育的同时,接受大量的劳动教育,就会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可以承担祖国未来发展建设工作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S].2020.
[2]陶行知.领导者再教育[A].陶行知文集[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8:957-958.
[3]关鸿羽.养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J].中国教育学刊,1995(2):20-21.
[4]洪兰.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