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基公
无论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要增强德育的实效,首先都要明确培养、考核、评价人的标准。那么,什么是第一标准呢?近日,笔者从一所幼儿园招聘教师的做法中,得到了有益的启示。
他们挑选新教师时,面试的第一关是考查“孝德”。他们设置了如下问题:
(1)你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吗?分别是什么日子?父母生日当天,你为父母做了什么?
(2)你周末或假期回家给父母做过饭吗?做过多少次?都做过哪些菜?
(3)你给父母洗过衣服吗?洗过多少次?
(4)你平时怎样问候父母?具体帮父母分担过什么忧愁?
(5)父母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最担忧的是什么?最快乐的是什么?
(6)父母最喜欢的一首歌是什么?父母最爱吃的一道菜是什么?
(7)你最让父母感动的一件事是什么?
(8)你平时为兄弟姐妹做了些什么?你对他們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是什么?
通过第一关“孝德”、第二关“业务”、第三关“才艺”的考核,他们从100名师范毕业生中,挑选出5名优秀者。他们的人才招聘体现了“孝德”为首,招到了德才、学识俱佳的人才。当然,仅仅在面试中靠回答问题,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出“孝德”的高低。考核方式还有待不断完善,但这种方式是一大进步。它明确宣告:“孝德”是评价人的第一标准。这一理念将对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谈到“孝德”,笔者不禁想到童年时代在北京四合院的生活。20世纪50年代,民风淳朴,四合院内,邻里和睦。最可贵的是,对人的评价以“孝德”为首,看人、看孩子首先看他孝顺不孝顺。孝顺的,大家敬重、亲近他;不孝的,大家鄙视、唾弃他。
“孝德”是人的孝心、孝行体现的品德,它是家庭伦理、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根基。“孝德”高尚,居家、谋职、进入社会,都遵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之心来待人处事,行尊老、敬长、睦族、报国之人生正道,必能促进事业有成。正如孔子所说:“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以“孝德”为培养、考核、评价人的第一标准,对教育后代、招聘人才、考核干部都有重要意义。对“孝德”高尚的,先用、重用,对“孝德”低劣的,评优、录用、提拔都可“一票否决”。
形成这样的社会风气和法规,对培养真正的人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