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谦
摘要:习作评价是一个指向习作教学,直接调控习作教学发展趋势与进程。但是,多数教师对于习作评价认识不足,仅把习作评价简单地理解为习作评改,习作学习过程模糊,效率不高。文章總结了“学习、评价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习作学习,高效地提升了学生习作能力,为习作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习作教学 习作评价 习作学习 习作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因此,在习作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促进学习的评价成为主流。在习作教学中,习作评价是实施评价者对涉及学生习作的各种因素和现象做出的价值判断,是一个指向学生习作能力提高,直接调控作文教学发展趋势与进程的过程。笔者基于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实施学习与评价同构的教学实践,意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吸引学生主动融入习作学习中,转变以往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解为主的习作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积极参与思考、创造,促进习作水平的提升。
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认为:“学习的评价要被当作镶嵌于教学过程之中的一个成分,与教学、学习一起构成三位一体的整体。教师应关注内部评价,尤其是课堂层面的评价,注重学生参与评价,规范评价结果的适当运用。”习作评价应该像学生与习作的“黏合剂”,而在传统的习作教学中却忽视了习作评价的运用。教师对于习作评价认识不足,仅把习作评价简单地理解为习作评改,重视写作方法的指导,对学生参与学习的评价、关注和指导不够。从教的角度看:教师对于习作评价的实践运用缺失,致使习作学习与习作评价分开,习作评价滞后。从学的角度分析:学生在习作学习过程中基本没有进行“参与式”的自我评价。习作分析、运用、反思不足,从而造成了习作学习的高耗低效。
相较于以往习作教材的“星飞云散”,如今统编语文教材中习作教学和阅读教学地位相同,习作教学序列化。虽然每次习作有了习作要素的指引,但对于学情各异的学生来说,要素依然是概括的、抽象的。能不能找到一种学习与评价融合的习作教学新模式,高效地将习作要素落实到学生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明白、学会,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呢?这是教师要下功夫研究的地方。
一、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学教同步
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阶段性的合理评估,从而有助于修正与提高。然而,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习作教学的评价标准比较模糊。无论是总目标、学段目标,还是评价建议,都只是寥寥数语,未做详细展开。因此,在各学段的习作评价,师生都很迷茫。习作课上经常会有,教师习作指导完毕,还有不少学生一脸茫然。他们不知从哪里下笔,怎样选材,怎么表达主题。教师虽然讲了,但学生做起来还是有难度。
《这儿真美》是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习作。这一单元围绕“祖国河山”的人文主题和“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的语文要素展开。从学习者的角度,该如何指导呢?来看一则《这儿真美》的习作指导课例。
师:本次习作的目标要求是“围绕一个意思把景色写清楚,写优美”。根据要求的重点,我们的习作要做到哪些呢?
生1:能围绕一个意思描写景色。
师:你抓住了重点,说出了本次习作的评价标准。默读例文再想一想,如果只做到一条标准行不行?小组讨论一下。
生2:还要抓住事物的特点。
生3:描写要有条理。
生4:看到景物要进行合理的想象。
最终,《这儿真美》的习作评价标准由一条变为四条:能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一段话;能抓住事物的特点;描写要条理清晰;描写有合理的想象。习作评价标准变得更加具体、清晰、完善。
习作是学生个体语言运用的过程,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发现、理解,才能将语言真正运用好。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参与习作评价标准的制定、“提炼”习作方法的过程。师生在讨论中共同提炼的习作评价标准,是站在学的立场,提供学的样本、学的标准、学的支持。
二、优化评价标准,学、评同构
习作中,有了明确的评价标准,对于学生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如果仅将评价标准用于习作评语,那就忽视了学习与评价的统一性和整合性。习作评价运用不当,就会导致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缺失,其难点问题依旧没有解决。因此,在习作指导教学中,如何让习作评价成为学习驱动,引导学生在学习与评价中,形成更加有效的学习力呢?值得教师好好思考。
《多彩的活动》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习作。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中。语文要素指向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以及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以下是“如何让场面描写更精彩”的习作指导课的课例。
师:我们的习作评价标准是“场面描写要合理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怎样做到“合理”运用呢?各小组结合具体的场景举例说说。
生1:在运动会的描写中,对于观众的描写可以“一面多点”。“一面”写所有观众的表现;“多点”写一两个有特点的观众表现。
师:构思巧妙,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2:在运动会的长跑比赛中可以运用“多面一点”。跑在前面的运动员一类,跑在后面的运动员一类,加油的同学一类。选一个最坚强的运动员做点,整个描写就会使人身临其境。
师:同学们不仅善于观察发现,也很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对比一下刚才大家举的例子,“一面多点”写观众,“多面一点”写运动员。我们把观众和运动员换过来行不行?注意要说清楚理由。
生3:我认为不可以换。因为观众人多,可以“一面多点”,运动员人少,就得“多面一点”。如果换了,不符合运动会现场的情况。
生4:我认为可以换。因为有些运动项目需要的运动员很多,比如拔河、足球,就可以“一面多点”。如果观众很激动,描写观众也可以“多面一点”……
师:同学们的辩论很精彩,每个人说得都有道理。写作手法的运用没有绝对,该如何安排“点”和“面”,要根据具体的情景和需要来决定。着重思考:要突出场面的什么特点?这就需要大家在构思时动脑筋,才能把“点面结合”的方法用得合理。所以,之前大家预设的习作标准还要改得再具体些,怎么改呢?
最终,师生又对评价标准进行了补充完善。习作评价标准变成了:场面描写要合理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能够突出场面的特点。
习作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关注习作完成后的评价,而忽略学习过程中的评价。抓住习作过程的问题,准确掌握学生是否真的会写、善写。引导学生在评价中追问,潜移默化地提高习作思维力和审美能力。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与评价的思维是双向的,运用实践语言的同时也在将评价标准内化于语言。学生在写作中产生的疑惑降到了最低,精力自然聚焦于创造优秀的作文上,学习运用的“达成度”自然高。
三、运用习作评价标准,以评促思
教师在习作前帮助学生明确优秀习作的标准,习作中依据评价标准进行指导。在习作初稿形成之后,在评改课上需要巩固所学,激发写作兴趣,促进学生形成善写、乐写的积极心态。习作评改课上应该组织学生开展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帮助学生学会有效地评改。《“漫画”老师》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习作,单元语文要素是:结合具体的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因此,教学时突出人物特点是目的,结合具体事例是手段。题目是“漫画”二字,说明对于习作语言还有一定的要求,能把老师“画”得鲜活、有趣。据此,将本课的习作评价标准设定为:(1)能抓住教师的突出特点来写。(2)能够把人物的事例写具体。(3)文章写得有趣。当学生的习作初稿完成后,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對标评价”,发现初稿的优点及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评价修改。以下是《“漫画”老师》的习作评改课例。
师:同学们发现了初稿习作的主要问题——大部分同学对于人物的事例泛泛而写,感觉事例不够典型。具体该怎样修改,让事例更能够体现人物品质特点呢?大家再回忆一下在本单元例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讨论一下该怎样修改。
生1:事例突出一个就好,选择一件最有代表性的事例写具体,选择两个事例反而不好写,可能会顾此失彼,显得啰唆。
师:这对于不擅长处理事例详略的同学来说是一个好建议。
生2:有的同学写的内容有很多是多余的。有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没有体现人物的品质特点,所以感觉事例泛泛而谈。
师:你提出的问题非常关键,事件要突出人物特点,要写出能体现人物品质的细节。这确实是很多一稿习作中要进一步修改的问题。
生3:在写人物时,动作、表情的描写可以再多一些,描写就细致了。还可以把现实中的情况稍微夸张一下,事例就显得没有那么普通了。
师:你的这个方法很实用,如果同学们都来尝试改变一下,事例会更加具体,更好地突出人物特点。
通过对照评价标准,紧扣单元训练要点——具体事例突出人物的特点。学生对自己的习作短板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讨论,对于“如何把事例写具体”思考更加深入。习作修改的方向明确,评改后的二稿习作质量大幅度提高。
习作初稿形成后,评改阶段的评价要根据具体的评价标准,找准习作的优点和不足,修正习作,找到“如何修改得更好”的方法,也可以再次完善评价标准。评价的过程是学生对知识又一次自我构建的过程,此时,要侧重对“学生个体”积极的自我评价,这样才有利于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保持乐写的动力,促进习作能力的持续提升。
在习作评价驱动的习作教学中,习作评价潜移默化地推动学生主动参与了发现、分析、反馈、运用的学习过程,在习作学习的各个阶段,发挥了不同的促进作用。习作评价变成了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助推器。通过“学习、评价一体化”的习作教学,学生的习作能力将会得到真正的锻炼与提升。
参考文献
[1]卢臻.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与实践[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2]张晨瑛,李维勇,卓超波.新作文体系[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6.
[3]崔允漷.促进学习:学业评价的新范式[J].教育科学研究,201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淄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生习作评价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8ZJG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