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思维导图,促进课堂生成

2020-09-10 07:22岳静娴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课堂生成思维导图阅读教学

岳静娴

摘要:文章以统编教材二(上)语文课例《玲玲的画》第二课时为例,探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凭借思维导图理清故事脉络,借助思维导图主动思考学习,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课堂生成。

关键词:思维导图 阅读教学 课堂生成

一、概念

生成性课堂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以及生生互动产生和形成的能够体现师生鲜明个性特征的经验、感受、创意、问题、困惑、错误、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

二、教材分析

《玲玲的画》是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精读课文。本单元以“儿童生活”为主题,编排了《曹冲称象》《玲玲的画》《一封信》《妈妈睡了》四篇课文。这些课文以儿童的视角,表现儿童的生活。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借助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学完第一单元课文《小蝌蚪找妈妈》后,学生已经能够根据图片,讲出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曹冲称象》中,学生可以通过给关键词句排序,说出曹冲称象的过程;《一封信》则要求学生将露西写给爸爸的第二封信内容在课文中圈画出来,再整理成完整的一封信读出来;《妈妈睡了》是让学生能利用课文信息,说说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的。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情节简单,主题明确,围绕单元目标,着重训练学生通过提取相关信息、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体现教材以复述能力编排语文要素的长线发展。本课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理清课文顺序,试着用上“得意、伤心、满意”这三个词语,讲讲这个故事,旨在引导学生建构自身意义,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学难点是理解爸爸说的富含哲理的话,能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的体会。

三、教学过程分析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要承认儿童是活的,要按照儿童的心理进行” 。《玲玲的画》教学以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点,借助思维导图,重视学生参与,关注课堂生成,促进阅读发现。具体的教学过程可分为四个步骤:创设情境,激趣生成;自主探究,捕捉生成;合作探究,引领生成;拓展延伸,见解生成。

1.创设情境,激趣生成

兴趣是引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内在动力。这课中很多生字偏旁和字义有关,如“玲、详、幅、评、叭、脏”,可以引导学生用形声字构字特点识记生字;也可在识字中渗透一些汉字文化。

教学中,教师首先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接着围绕“你们想把玲玲画成什么样呢?”这一话题,找到一个切入点,即“玲”字是形声字,右边的“令”表示读音,左边的王字旁用来表示珍贵、美好的东西,“玲玲”用来形容玉器碰击时发出的清脆声音。最后让学生画出自己心目中玲玲的模样,让绘画活动和识字教学紧密结合,帮助学生生成对汉字偏旁、字形和词语的理解。

2.自主探究,捕捉生成

自主探究时,学生独立研读课文,借助导图思考,直接与文本对话,积极将学习内容和生活实际相聯系,并连锁生发更多问题。

环节开始,教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可是,学生的发言“我画的玲玲不好看”打破了预设的问题——“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教师紧紧抓住这一信息,引导学生思考:“主人公玲玲看着自己的作品,和你有着同样的感受呢!你们能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玲玲心情的词语吗?玲玲的情绪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积极朗读、探究,通过找句子—想原因—画导图,归纳出文中玲玲“得意—伤心—满意”的心情变化主线索,能够尝试用上“得意、伤心、满意”等关键词讲述故事。

借助导图,学生不断提出新问题,或发现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的认知冲突,在生成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进程中完成自我思维的激活,通过“同化”或“顺应”,构建起新的认知结构。虽然教师的教案搁浅了,但学生已经能直面文本,通过教师示范性思维导图,亲身经历知识建构的全过程。

3.合作探究,引领生成

课堂生成追求的是教学的真实自然。学生在面对思维导图时,总会不断发现新内容,产生新联系。这需要教师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引领。

接下来,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你觉得玲玲修改后的画怎么样?请四人小组合作讨论。根据学生的回答,写下关键词“更好”,配上大拇指图标。然后,教师故作疑惑地问:“我怎么没发现,‘好’在哪儿呢?”学生探究的欲望被调动,通过深入学习获得了独特体验。在导图汇报、交流中,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

生1:因为楼梯是不会动的,小花狗是会动的。

生2:玲玲之前的图画中只有楼梯,看起来比较单调。

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继续细品精读,仔细地圈画、批注,认真地思考、感悟。在修改和补充思维导图的过程中,美化细节,添加色彩,精读课焕发语文学习活力。

4.拓展延伸,见解生成

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体验,促使知识由外向内迁移、传递。教学的最后环节中,通过教师提问“学完课文,你想对爸爸和玲玲说些什么”,学生找到关键句——“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紧接着,学生联系生活,说出自己的体会。2011年版语文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画思维导图学习,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生只有能够学以致用,实现知识迁移,才算是真正学会。

四、课例反思

1.紧扣教学目标,有效利用生成资源

真正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预设与生成碰撞的过程。但如何避免课堂因为生成而被学生带着无序前行,是教师在课堂生成处理中要面对的问题。教师只有紧扣课程目标,围绕课程目标对生成加以利用,才能体现它的意义和价值。比如,课堂上,如果教师一味放任学生讨论自己创作的思维导图是否美观,结果就只能是“被学生牵着鼻子走”,“牺牲”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2.提高教学智慧,及时挖掘生成资源

课堂教学中,因势利导最能体现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智慧。合作探究环节中,教师“揣着明白装糊涂”,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聚焦到第八自然段中写到的“整张画看上去更好了”一句,让学生亲自动手在原先的图画“楼梯”上添上“眯着眼睛的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充分讨论和交流修改后的画到底“更好”在哪里,从而理解“肯动脑筋”的好处。

3.关注教学对象,准确把握生成资源

教学的最后环节,为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拓展延伸处理,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践,在读、画、练、说中有收获、有发展。课堂上,教师只有更多地关注学生,准确把握每一个精彩生成,课堂才会有生命的活力。

五、结语

纵观本节课,思维导图和阅读教学的结合不仅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了课堂模式,提升了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效率,还延伸了课堂边际,构建了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由此可见,这种基于思维导图的有效阅读教学模式值得我们不断深入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孙素英.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江伟英.语文思维课堂的生成路径与基本步骤初探[ J ].广东教育,2019(6).

[3]李建义.解读文本关键要找好切入点[ 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8).

[4]沈冬宇. 小学语文体验教学课堂范式构建探析[ J].教学案例,2019(25).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邱丽春. 调整预设促进生成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J].名师在线,2019(19).

猜你喜欢
课堂生成思维导图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捕捉课堂生成,引导深度探究
赏识,让课堂生成更精彩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着眼课堂生成,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性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