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初中古诗文教学的有效融合

2020-09-10 07:22张晓红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教学实践传统文化

张晓红

摘要:国家富强不仅需要强大的硬实力做基础,更需要繁荣的文化软实力的有效辅助,“文化强国”这一目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提出的。我国五千年沉淀下来的优秀民族文化逐渐被现代教育所重视,通过不断加强当代青年对语文古诗文的理解,以教育传承的形式发扬我国传统文化。文章将阐述古詩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重要意义,介绍如何在教学中达到传统文化与古诗文教学的有效融合。

关键词:初中古诗文 传统文化 课堂融合 教学实践

中华文化向来“文以载道”,古诗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包含了独特的传统民族文化特征,尤其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民族文化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对古诗文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更深层次的学习和理解,不仅影响着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也影响着他们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确立。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利用传统文化与古诗文有效融合的方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挖掘写作素材,为课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传统文化与古诗文教学融合的意义

1.古诗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古代积淀的如此多的古诗词不仅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留下的瑰宝,蕴含着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文化观念下的哲理及情感。人们在阅读学习时可以有效唤醒内心深处的小美好。而且,初中语文课本对于古诗文的选择是多种多样的,内容多姿多彩。在学习时,我们可以不时地领略各个时代人们的丰富情感、生活场景。在古代,人们很注重学习诗词格律,他们不仅要学习音韵对仗、诗情、章法,了解诗词的创作基础,更要利用多种方式学习前人留下的古诗词,以便于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例如,文天祥在《除夜》中写道:“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文天祥在风雨飘摇中对宋朝没落的伤感以及对复国无望的无奈。比如,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道:“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通过对明月的描写诉出作者在中秋这天赏月、饮酒、思念亲人的同时,对人生和生活的感悟。由此可见,古诗词可以很好地传达古人的思想。

2.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我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唐诗宋词在这幅璀璨的画卷上描绘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诗歌蕴含丰富的情感,诗人仅用寥寥数语即可营造一幅美景,传达心中所想,每一首古诗都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古诗文为审美教育的载体。通过古诗文的学习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其在美的世界中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在领悟美的过程中得到文学修养的提升,并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借助古诗文的学习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向学生传递一种正能量。在面临困境时,可以使学生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获得明辨是非、正视挫折、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的生存观念,最终培养学生学会享受生活的态度,促进其正确审美观念的形成。

3.升学的需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课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在升学考试中,古诗文的应用理解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分值,使得这一部分的学习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不论是对古诗文的背诵能力,或者是古诗文的鉴赏能力,升学考试都有一定的要求。不难发现,现代的白话文学习与古诗文有一定的时空差距,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很难拥有准确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将其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可以促进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和吸收。传统文化贴近生活也能很好地吸引学生去理解、去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二、传统文化与古诗文教学有效融合的措施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好的教师不只是教书、教导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教师应尽心尽力地培养学生,承担起人民教师“育人”的伟大责任。但目前,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根本没有突出“教学生学”这一点,课堂上只注重将自己提前准备好的课件对学生进行讲授,至于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参与度、求知欲的高低等根本不会受到关注,这导致大量的学生不爱学习,课堂思想抛锚等现象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独乐乐”式教学观念,尽可能地突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具体运用。而传统文化与古诗文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升传统文化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更能够改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1.注重古诗词的积累

经过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早已融入古人的作品中。教师借助古诗文教学,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学生认真讲解,让学生细细体会古人的智慧,感受古人为我们描绘的历史画卷,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能使学生很好地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学习李白的《月下独酌》时,通过“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孤寂、无人理会的冷落情景。通过“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感受作者的自得其乐的状态,也能感受作者的放浪形骸、狂放不羁的豪迈性格。在学习杜甫的《春望》时,通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了解当时的盛世长安早已烟消云散,眼前只有凄惨破败的景象,借助作者的言语感受家国兴衰的凄苦。学生能够清晰地感受当时战乱带给人们的创伤。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文时,通过详细介绍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生存环境来使学生深入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丰富情感,正是因为站在作者的角度,学生欣赏文章时,就能够充分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这样既能使学生高效理解文章内涵,也能快速将优秀古诗文积累于脑海中。学生积累的知识越来越多,在未来的学习中可以很快地对相应作者的创作进行分析理解。

2.让课堂重现经典文化

人教版语文教材内容十分丰富,包含有文言文、古诗词、寓言故事等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内容,在讲解文言文等的基础上,让学生用白话文翻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表演。

例如,在学习《智取生辰纲》一文时,教师采取重现经典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以现场演绎的形式将课本中的内容进行重现。利用学生自荐和教师指派的形式在班内选出若干名学生分别扮演文章中的杨志、吴用、晁盖等人。在扮演人物之前,教师引导学生对书中人物的性格、社会背景以及故事情境进行简要说明,便于学生演绎时尽可能地将人物形象塑造得丰满有趣。其他的学生是群众演员,再让一名背诵完整篇文章的学生做旁白,让班内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文章内容大致就是押运生辰纲途以黄泥冈时,生辰冈被吴用、晁盖等人用计劫走。杨志因为无法交差,被迫流落江湖,后来在二龙山落草。吴用等人也因为官府追查,去梁山落草。学生在表演时既要展示吴用的聪明睿智、晁盖的勇敢坚毅,也要突出杨志的勇敢无畏。尽可能地还原当时的社会背景,突出朝中奸臣当道,影响社会稳定,造成大量无辜百姓被逼上梁山。让大家可以清楚地了解当时的梁山好汉的人物性格特点。借助学生精心的表演,让学生感受古人的道德文化、伦理观念以及古人对于“义”的理解等。学生经过尽心的表演,给大家展示梁山好汉的勇猛无畏,以及在智取生辰纲时的配合,展现一个重情重义的农民军团体。演绎完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大家是如何看待古人这样的做法的?又是如何理解古人高尚的道德情感的?”利用学生的参与热情将课堂氛围烘托起来,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高涨,不仅对传统文化充满了兴趣,也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再现经典场景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加深学生的记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用另一种方式感受中华传统文化。教师在运用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不能完全按照课本的内容去演绎,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利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是通过动画、视频等方式将文字信息转化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内容展示出来。教师通过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将传统民族文化与古诗文相互融合,以动态方式为学生展示,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多样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探究古人的世界。借助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变抽象为具体,语言与文字结合,立体演绎,为语文课堂架起一座直达高处的桥梁。

例如,在学习《愚公移山》时,书中写:“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对文言文的表达形式,学生很难理解,教师也很难通过言语形象地表达山之高。利用多媒体动态地将山的高大巍峨展示出来,接着以故事的形式将愚公如何开始挖山、又是如何看待周围人的嘲笑以及如何感动天地的经过演绎出来。其中增加声音、背景、人物等,让学生深入了解愚公移山时的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学生看到丰富的故事情节、精彩的人物塑造,将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去。整个课堂活跃起来,打破传统教学的僵局。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形象的创作意境,充分展示民族文化的精神魅力。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深切感悟古诗文中的丰富情感。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古诗文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非常符合现代的教学要求,对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将传统文化与古诗文教学相融合,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重视通过古诗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方式推动学生文化修养、审美观念的提升,引导学生传承文化精髓,发挥文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永紅.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探析[ J].语文学刊,2012(16):175-176.

[2]范锋剑.初中文言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传承之策略[D].贵州师范大学,2015.

[3]李小娟.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4.

[4]谢思杭.探索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的融合之道[ 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2):70-71.

猜你喜欢
教学实践传统文化
基于三维软件和云班课APP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