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研事业单位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中坚力量,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科研资金投入,随之而来的是对科研经费规范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本文阐述了加强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现实意义,分析了目前实践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据此提出改进和提高科研事业单位项目经费管理水平的具体建议,包括加强预算管理意识、规范预算编制、严格预算执行、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以及建立经费管理的监督机制等,以期实现项目经费效益最大化,更好地适应科技创新的新形势新要求。
关键词:预算管理;科研事业单位;项目经费管理
一、加强科研事业单位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现实意义
科研事业单位项目经费是指国家财政拨款,或者合作单位提供,用于开展科学研究的专项资金。科研经费是科研事业单位开展科研活动的根本保障。预算管理是科研经费管理的重点。加强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有助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科研单位的研究能力和加强科研单位的管理水平。
(一)有助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长期以来,科研事业单位存在重立项轻管理的现象,其中预算管理薄弱是科研事业单位经费管理的主要问题之一。课题组为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可能出现重复立项、多头立项,或者在预算时虚高申报,预算和实际需求不符,导致科研经费浪费、多余资金被挪作其他用途等违规行为的发生,对科研事业单位的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加强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有助于提高科研绩效水平
评价一个科研单位最重要的指标是科研综合实力,以量化的方式考核科研绩效将成为重要手段,而科研经费投入和科研成果产出的效能是衡量科研绩效水平和科研能力的直接体现。今后也将是申报新项目和经费的重要参考依据。加强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在项目经费管理中做到合理安排科研经费使用,合理控制经费支出,把每一笔项目经费都用在科学研究和直接相关的工作上,才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更高效、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三)有助于加强现代科研院所管理
现代科研院所是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和必然要求,科学管理就是要全面提高运行管理现代化水平。科研事业单位围绕科学研究这一中心开展工作,运行管理包括人、财、物、事各个方面,预算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科研创新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为现代科研院所建设和科学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科研事业单位项目经费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预算管理意识不强
科研事业单位的一切工作均服务于科学研究,以探索创新试验研究活动为主。由于科研创新活动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因素,长期以来,在制定科研项目任务经费预算方面显得比较粗放。这种多年以来所形成的适当留有上浮空间的习惯做法,导致预算管理的意识不够强,普遍存在形式化、表面化的情况。
(二)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
目前科研事业单位里,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一般由财务部门牵头,具体由项目负责人进行编制。负责立项申报的科研人员不懂财务,不太了解预算编制的相关要求和经费管理规定,对可能的经费需求考虑不周全,预算结构各个版块不合理,像试验费偏多、会议费差旅费偏少诸如此类的情况非常常见,加上长期以来形成的相对粗放的经费使用,以及根据个人的经验和主观判断,也使科研人员普遍缺乏精准预算意识。此外,立项申报时还有可能有意虚高预算,从而导致预算编制和实际支出严重不符,给规范管理和精准执行造成困难。
而负责经费的财务人员多数是财会专业出身,大多数项目预算只是对上一年度的预算内容做简单调整,多是按时序按比例要求推进预算执行进度,而不是十分了解科研过程和专业工作中经费使用的情况,例如像生物类和农林类自然科学研究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季节性等。因此,科研项目预算编制中二者的脱节,容易造成实际资金使用中出现较大的偏差,为严格预算执行埋下隐患。
(三)预算执行不到位
虽然有了审核通过的项目预算,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不少科研人员更多关注的是项目是否能够如期完成,各项指标是否可以实现,执行预算不够严格到位。一是调整预算比较随意,经费使用中不是根据预算“指哪打哪”,而是根据需要“打哪指哪”。二是跨項目报销非常常见,某个开支都堆在一个项目里,造成经费列支和预算结构不匹配。由于现在科研人员可能一人同时承担多个科研项目,为了提高项目经费执行率,会出现跨项目报销、改变经费支出方向、扩大支出范围等不符合报销规定的费用在项目经费中列支,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脱节等情况。三是财务人员很难审核其支出的真实性、合理性和完整性,只能从审批手续是否齐全,原始单据是否符合要求的角度进行审核,而没法做到对科研项目经费严格把关和管控。四是由于预算执行存在时间节点,往往在每个季度末或年终赶进度而突击花钱,对于执行不力也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大了超预算支出等违规使用资金的风险,可能出现经费支出不合理、经费管理混乱、违规套取科研经费、超预算等现象。
(四)预算监管不严
多数科研事业单位对项目经费存在监管不足。一些单位没有设置内审机构,没有内审机制,一些有内审机构的单位也是形式大于内容,内部审计形同虚设,其内审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同时,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情况不公开、不透明,外部监管不能发挥监督的作用。
(五)缺乏有效预算考核
科研绩效考核是从各个角度对科研工作业绩和效率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促使科研创新工作更加规范高效,其中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情况是科研绩效的重要体现。一些科研事业单位没有建立健全科研绩效考核机制,缺少完善的预算管理监督及考核制度,包括科研投入产出评价,成果业绩效益评价等等。科研工作学科众多、内容繁杂、工作性质内容多样,难以建立统一科学量化的考核指标体系,或者绩效考核标准不尽合理、考核内容不具体、考核职责不明确等问题,都影响了评价体系和绩效评价的科学性和公平性。比如一个单位内可能同时存在科研创新、成果转化、支撑服务和科研管理几类人员,工作性质、分工、岗位职责各不相同。即便是单纯的科研工作,同样的经费预算下,同样的指标,不同学科和团队完成的难易程度差别极大;而不同指标之间也缺乏公认的可比性;而科研人员确定年度任务计划目标时,同样的经费预算下,往往会把完成科研项目的绩效目标定的偏低,过于容易完成的指标,无法体现其科学性和客观性,失去了促使科研人员实现更高目标的鞭策作用,变相地影响了科研业绩的产出和科研绩效的提高。
三、科研事业单位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具体建议
(一)增强预算管理意识
首先,上下要形成重视预算管理的共识,营造全员自觉遵守预算管理规范的良好氛围。单位主要领导要重视,只有单位领导重视了科研人员才会重视。科研项目负责人要清楚预算管理在科研项目经费使用中的重要性,提高自己的预算意识。其次,定期开展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等相关培训,提升经费管理的能力。科研人员掌握基本的财务知识,有利于与财务人员沟通交流,共同推进项目经费管理;同时,财务人员了解基本的科研业务情况,把握项目实施中项目经费使用特点和关键节点,能更好地协助解决经费使用中的问题。
(二)提升预算编制水平
科学的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的前提。建立预算编制多部门协同机制,加强科研人员、财务部门、科研管理部门配合协作。各部门既要各司其职,做到守土有责,也要相互了解其他相关部门的工作要求和重点,使预算与实际相符,从而提高预算编制水平,确保预算编制质量。项目负责人首先要清楚预算编制的步骤,结合科研项目的要求,全面了解科研支出范围,并参考其他执行好的已结题科研项目的基础上编制预算计划。财务部门根据相关财务制度规定对其开支范围、科目合理性及数据准确性进行修正。科研管理部门根据科研项目管理规定对其合理性、可行性进行审核,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从源头上降低经费使用风险。同时预算编制吸纳监督审计部门的审计要求,加强源头监管和结果监管。
(三)严格规范预算执行
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按照项目经费管理制度支出。收到項目经费及时确认收入,根据不同的来源,按照项目核算,专款专用。建立预算调控联合审批机制,按照预算结构严格审核预算调整。不能随意超支和相互调剂,严格控制预算外开支、超范围开支和超预算支出,减少不必要的预算调整。建立内部预算执行进度预警和提醒机制,力争预算执行进度与预算编制一致。
(四)建立科研经费使用监督机制
加强审计对项目实施和预算执行的过程监管,在各个环节防止违规违纪情况的发生。以精细化管理为概念,提高经费使用支出的管理效果。完善常态化的风险防控预警机制,设立内审机构,建立单位内科研立项和项目经费使用信息公开公示机制,加强外部监督,避免出现重复立项、内容重叠和预算不合理等浪费资源问题。做好项目经费的内部审计监督工作,关口前移下沉,把隐患苗头提前消灭在萌芽阶段,及时纠正超预算、串项目等违规使用资金等问题,并对违规使用资金的相关项目负责人和科研人员进行教育批评。
(五)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
完善预算绩效评价制度和激励措施。首先,评价体系遵循经费投入与科研业绩产出、预算制定与规范执行、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相结合的原则,考核指标应尽可能结构完善、精准合理、科学量化。其次,考核结果与部门负责人年度考核和奖励挂钩,与下一年度部门和个人奖励绩效挂钩,可以操作的话,与下一年度经费预算的增减挂钩,充分发挥绩效评价调动科研人员对预算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科研事业单位是我国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科研项目经费是科研事业单位开展科研活动的重要保障。加强项目经费的预算管理,促进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培养更多高层次的科研人员,从而取得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倩.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看科研经费的监管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9(33):177-179.
[2]陈晓燕.科研事业单位项目财务管理现状及对策浅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9(21):71-72.
[3]和丹丹.科学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问题研究[J].财会学习,2019(18):12-14.
作者简介:
吴春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