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葆森:我是一个朴素的狭隘的“河南主义者”

2020-09-10 01:41
中国商人 2020年9期
关键词:菜根河南文化

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坚持下来的人不多

1979年,我走出校门即于改革开放元年投身于對外开放的前沿,作为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开始了自己的国际贸易生涯,顺天时而为,步入商海。

1982年,我被派往香港工作。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我造访了六十多个国家的近两百个世界名城,开阔了视野,对东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有了初步的观察与思考。

1992年,迎着小平南巡的春风,我返回家乡河南,创办了建业地产。借着城镇化的东风,扎根河南26年,践行着一个建设者的宏愿。

这个时代让我们认识到,除政治家、科学理论家外,企业家也是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他们决定着资源的价值和各种社会资源最终的配置结果。使命感、责任感、创新、不断超越,是企业家奉献给社会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图片来源:http://mt.sohu.com/business?spm=smmt

感谢这个时代,它让我们从中外先哲们的智慧中,从国家四十多年巨变的过程中,不断地认识着、探索着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和人类社会进步的规律,将对天性、人性的认识运用到对企业经营发展规律的探求中,懂得了商道即人道——你在多长时期内和多大范围内赢取了民心,决定着你的成功程度。

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坚持下来的人不多。只要你能经得起诱惑,受得了挫折,忍得住委屈,耐得住时间,守得住方向,则无事不成。我会坚守在中原这块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土地上,遥望着朋友们的繁华似锦,一路相伴,行稳致远。

我们经常讲,成功的三个要素——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排在第一位的。这个过程你也付出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是主导作用,主导作用还是社会在进步。因为世界整体上处在一个和平的环境,中国加入了WTO,城镇化不断加速。这种社会的进步,放大了你的经营成果和财富的价值。实际就是循道而为的过程和追光的过程。

1982年我在香港,1983年开始满世界跑,走了几十个国家。那时候我西装穿得稍微新一点,别人就以为我是日本人或者韩国人,没有人想我是内地人。那时候人们看待内地人的眼光跟30年之后的现在天翻地覆,不可同日而语。

我觉得一个人有很多东西是可以选择的,但有两点不能选择:一个是你的出身,一个是民族的历史。你是中国人,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不能选择的,这个东西在你身上打下的烙印是去不掉的。

时刻保持对文化的敬畏之心

回忆起我接触的第一本国学经典,大概是上高中了时看到了一个手抄本——《朱子治家格言》——“勿营华屋,勿谋良田”“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那时候很多事情也是似懂非懂,但就觉得讲得非常有道理,有一些当时还不能完全理解,又没法去问老师,只能自己比较浅显地去读、去记下来一些东西。当然,现在再读,已经能够懂它讲的这种深刻的道理了。

我1982年被派到香港去工作,去的第一年,有很多业余时间去逛书店。当时有三本书比较风行——《三国演义》《孙子兵法》《菜根谭》。

《菜根谭》是洪应明先生把明代之前国学精粹里流传的很多名言、警句、格言汇集成册,共有500多句。这本书伴随着我有30个年头了。毕业之后,我没有大量时间去阅读,国学底子也不够厚,读原著非常吃力。所以我喜欢读这一类书籍,别人帮你筛选了一些真理给你汇集成册。

我曾看到一本书《中国文化常识》,那里边的东西,我知道的大概不到30%,也就是说70%以上的常识我都不知道,这加剧了我的危机感和恐惧感。

我们这一代人失去的时间太多,应该学的而没有学到的知识也太多。这几本书一直到现在还在我身边,没事的时候要翻一翻。一是确实要补充一些知识,二是它时刻提醒我,要对这种文化有敬畏之心。

多年来我认识到,从扩充知识的角度,读的书越多越好;但从做事业、做人的角度,其实不需要读太多书。两千多年前孔子、老子早把道理讲明白了,比如天道酬勤,比如厚德载物,就四个字,有多少人明白这句话的分量和价值?又有多少人在明白之后,是按这样的指引去做,去不断提升自己的修为的?这些修为又在你的行为中结出了多少果实?

近十几年来,我有一种感觉,我一直在读一本“无字书”,就是这个社会进步过程中的眼前发生的、听到的、看到的所有事情。我读的这本书的内容有七个字——“古、今、中、外、天、地、人”。能把这七个字、这本大书读出一个皮毛,足以让你把眼前的事情干好。

二十多年没有换赞助商的足球俱乐部

认识我的人,一多半是从足球开始的。

1994年5月,其他23支足球队都已经找到赞助商,就剩河南这一个队还没找到赞助商。当时河南的媒体披露了这个消息,引发社会广泛议论。我也是凭一时之勇,不知深浅,一头扎到这件事里。

这么多年来我直接投入大概几十亿元,从来也没算过账。球迷都知道,老胡这20多年支持河南足球肯定不是为了卖房子,这件事更多的还是情怀和责任。

其实我面对两种选择:一种是坚持下去,一种是就地解散。能不能就地解散?如果不能你就只剩一条路,那就是坚持下去。成绩跟投入虽然没有直接关系,投入未必成绩一定会好,但是不投入,成绩一定不会好。

在做足球的过程中,我心里一直默默地重复一句话,就是读《菜根谭》的时候记住的这句话——“我果为洪炉大冶,何患顽金钝铁之不能陶熔;我果为巨海长江,何患横流污渎之不能容纳。”你假如是洪炉大冶,是炼钢的一个大洪炉,顽金钝铁扔进去就化为灰烬了;如果你的胸怀像巨海像长江一样,小河、污水往里排,瞬间将给它容纳了。关键还是看你自己,能不能朝着洪炉大冶的方向去修炼,能不能把你的胸怀和忍受力像巨海长江一样去修炼。我把足球作为自己意志品质修炼的试金石。

《菜根谭》里还有一句话——“人生嚼得菜根香,则百事可为”。菜根肯定都是苦的,你能把菜根都嚼到觉得是香的,那你百事可为,没有你干不成的事儿。这实际上是一个修炼的过程。

让中原文化走向世界

我自诩为一个“朴素的狭隘的河南主义者”。 2004年,河南建业地产大踏步地开始执行我的省域化战略,加快了向河南地级市的下沉。我既然不出河南,就要尽快把地盘要扩大。2008年我们完成了在18个地级市的布局,从2010年开始又逐步进入县级城市。到现在,等到其他企业大举进入的时候,我们在河南省、市、县完成了差不多六七十个城市的布局,三级市场框架已经形成。

河南建业地产在中国房地产领域属于比较典型的价值观导向的企业。我们要根植中原,造福百姓。怎么造福?就是让他们生活得越来越好。

2002年,河南建业地产开始走出郑州,向其他地级市下沉的时候,我提出一个口号——“让河南人民都住上好房子”。2015年之后,随着能力的提升,我们把这个使命也提升了,把“住上好房子”改成“过上好生活”。这三个字的改动,实际上是企业能力和使命的升级。从2015年开始战略转型,我们就提出要做“建业+”。加什么?加文化、加旅游、加酒店、加商业、加农业,后边加了12个板块。

就因为对老百姓有这样的爱心,所以才愿意加,才愿意把房子盖到农村,才愿意把一个五星级酒店盖到镇上,才愿意从全省的几十个城市找到200多种小吃,把它保护起来,把它传承下去。

任何文化的传承都需要载体,通过书籍、建筑、音乐、戏曲、杂技、食品、服装等。说起中原文化都知道它博大精深,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我们想选一个点去传承。比如美食,我们现在做的比较出名的是建业大食堂。河南有108个县,每个县都有自己的小吃,找到这些小吃之后把它保护起来。

有一个做高炉烧饼的人,他的儿子、孙子原来都已经不干这一行了,子孙不干,这事不就失传了吗?文化怎么传承?我们看到这样的趋势之后,把它挖掘并保护起来,帮他开店传承下去。

因为没有市场化,缺乏造血能力,但它确实和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健康娱乐有关系,所以有巨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在此过程中,有些需要注入经营、管理和资本的元素,注入之后把这些元素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完成了传承和光大的使命。

2011年,我个人设立了河南本源人文公益基金,它的公益指向是做人文教育,其主题项目是社区书院,我的目标是在有生之年能开到一百个。

在做社区书院的过程中我才知道,全国真正有专业儿童图书馆的城市不是很多,河南省少儿图书馆原来有人捐助,后来可能出了点问题就搁浅了。本源人文公益基金会成立之后,我也剛好知道了这件事,就捡起来继续做。这应该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专业少儿图书馆。

2013年冬天,是社区书院开业的第二年。有一天下雪,我想去书院看看。去了之后,外边飘着雪花,书院里,老人或者父母陪伴孩子读书,当时就觉得这个项目做得非常正确。

我给自己定了一个时限,建业30周年之后,我会从企业的经营中越来越多地解脱出来,用更多的时间投入这项公益事业。

猜你喜欢
菜根河南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大相中原
Jokes Today
嚼“菜根”之滋味
菜根谭
谁远谁近?
河南广电设立河南广播电视台
《时代青年》(原《河南青年》)创刊60周年大事记
菜根谈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