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药物心理干预策略的科学转化+立体应用护理模式对慢性心力衰竭负性情绪的影响分析〔1〕

2020-09-10 03:09黄芬梅易莉罗娓李佩云
临床医药实践 2020年9期
关键词:负性满意度情感

黄芬梅,易莉,罗娓,李佩云

(宜春市中医院,江西 宜春 336000)

慢性心力衰竭病死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解剖位置的特殊性,发病者多会于遭遇应激时倾向于以退缩回避等消极方式加以应对,易致负性情绪累积难以消除[1-2],再加上慢性心力衰竭迁延难愈、反复再发入院的特点,其负面情绪更为复杂显著[3],故大量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均处于生理症状与心理障碍并存状态,尤以焦虑、抑郁最为常见,负性情绪的存在及蔓延发展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神经生理变化而加重发病者心脏的负荷[4],成为可严重影响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重要危险因子[5],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恶化产生推动效应[6]。药物治疗与心理干预是当前常用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焦虑抑郁者的干预策略,但抗焦虑抑郁药物的使用亦会带来失眠、头晕、视物模糊及恶心等诸多不良反应,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且对不良情绪的改善效果有限,导致用药依从性不佳[7],故探讨更有效且无需担心不良反应的非药物性心理支持模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们尝试采用基于非药物心理干预策略的科学转化+立体应用护理模式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情感障碍患者进行干预,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6月—2019年7月收治的94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焦虑情感障碍患者,其中男50 例,女44 例,年龄(66.32±7.81) 岁。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7 例)和对照组(47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入院时通过SDS和SAS评估达到抑郁焦虑阳性界值;有小学及以上教育经历;精神意识认知沟通无障碍。排除标准:意识不清;并存智力精神障碍;并存肢体运动、语言认知障碍;处于肾肝脑肺等重要脏器疾病末期。

1.3 方法

两组均接受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护理,包括知识宣讲、饮食管理、基础生活照护、用药管理、病情观察、氧疗管理及运动指导等。对照组给予常规心理护理,宣教负性情绪对疾病的不利影响,并进行针对性的语言安抚,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抗焦虑抑郁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基于非药物心理干预策略的科学转化+立体应用护理模式干预,具体如下。

1.3.1 应用框架的构建

护士长组织心内科全体护理工作者广泛查阅适用于心血管内科病种的非药物心理干预措施,对查找结果行证据评价,甄别出证据级别较高的非药物心理干预措施,并在与临床实践结合的基础上做出合理化调整,以完成科学转化。在患者入院后2 h内借助于SDS和SAS量表完成首次心理评估。此后根据心理变化随时进行必要的复评,以评估结果及观察沟通所获信息(家庭功能、经济状况、心理性格特征、社会关系人群等)为基础,单一或联合使用认知性、支持性、疏导性、针对性、全人性心理支持策略为患者提供心理援助,进行非药物心理干预策略立体应用框架的构建与实践。

1.3.2 基于非药物心理干预策略的科学转化+立体应用护理模式的实施

第一,认知性心理干预策略(普遍适用于患者)。以病情现状及认知现状评估为依据,制订个性化认知性心理干预计划。首先展示情绪应激致心力衰竭发作恶化的典型,引导患者深刻认知不良情绪对心力衰竭恶化的影响,协助患者发现与确认自身情绪应激源特征,有意识地纠正不合理思维模式,在护理人员支持下主动完成有效心理应对方式的构建,增强心理承受度。第二,支持性心理干预策略(普遍适用于患者)。用同理心沟通法及真诚态度引导患者倾诉,指导患者家属、亲朋好友、同事、领导等社会关系人对患者给予强大情感支持,增强社会归属感与心理安全感,以获取生命价值感与对抗疾病的信心。第三,疏导性心理干预策略(适用于深陷心理障碍困扰而又不习惯表达诉说者)。通过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巧妙把握高度适用于该类患者的沟通时机与话题切入点,采用多倾听与适度沉默的方式协助患者完成想法与感受的全面表达,使其全方位释放心理痛苦,然后施以宽慰与开导,协助其摆脱心理阴影与情感折磨。第四,针对性心理干预策略(适用于病程较长、反复再发、情感障碍严重者)。反复再发、漫长病程、活动耐力下滑等,易致该类患者生成程度不等的病耻感,联合主管医师加强情感疏导,必要时请护理管理者、上级医师介入心理干预活动,见效度仍不高者请心理专科医师介入。第五,全人性心理干预策略(普遍适用于患者)。主要包括放松疗法、满足合理要求法、加强陪护法、注意力转移法。

1.4 评价方法

采用SAS和SDS量表[8]评估两组干预后的负性情绪,上述两量表的阳性评价界值分别为50分和53分,分值越高提示焦虑抑郁程度越重。自行设计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焦虑抑郁情感障碍患者心理支持护理满意度评定问卷(信效度分别为0.821和0.807),包含四大评定次项,分别为护理理念、护理内容、护理方式、护理结局,评分为0~10分,分值越高提示护理满意度越高。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SAS和SDS评分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SAS和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SAS和SDS评分比较 分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分

3 讨 论

随着双心医学理论在心血管疾控领域认可度的日益上升,医务工作者对社会心理因素在心血管疾病发展中的重视度亦日趋增长。史秀莉等[9]指出,心理情感障碍与心血管疾病发展存在互促关系,不良情绪会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与病死率增加,对心血管疾病患者预后极为不利。田卫军等[10]指出,慢性心力衰竭伴发抑郁焦虑情感障碍者比例较高,且并存心理障碍的慢性心力衰竭者预后更差,由此可见探讨行之有效的心理护理模式至关重要。本研究观察组干预后SAS和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基于非药物心理干预策略的科学转化+立体应用护理模式是一种具备高度有效性的不良情绪改善策略。非药物心理干预策略散见于各类心理护理研究报道中,本研究借助于循证护理手段将之筛选出来,并在与我院临床实践结合的基础上做出合理化调整,提高循证护理措施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情感障碍患者中的科学转化程度及落实于临床的可能性。在完成科学转化的基础上,本研究又引入了立体应用模式,避免循证科学无差异化盲目应用所致的低效性缺陷,针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情感障碍者的各项心理支持需求特质,单一或联合式应用各类非药物心理干预措施,以立体化护理框架确保患者接受全面性、个性化、协同性、深入性的护理干预,确保认知性、支持性、疏导性、针对性、全人性等积极有益的非药物性心理干预措施获得适得其所的灵活应用,从而成功解决慢性心力衰竭并存焦虑抑郁障碍者的心理问题。此外,该护理模式在应用过程中,呈现了护理理念的先进性、护理内容的适宜性、护理方式的合理性,降低了患者焦虑抑郁程度,护理结局亦符合护理期待,提高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满意度。

猜你喜欢
负性满意度情感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共患难, 更同盟: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促进合作行为*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情感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子宫全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