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隽 ,闫小宁 ,赵一丁 ,孙丹 ,冯捷 ,徐汉卿 ,陈璐
(1.陕西省中医医院,陕西西安710003;2.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陕西西安710001)
足癣属中医”脚湿气”范畴,是临床常见的浅部真菌皮肤病,夏秋季发病率较高,主要以接触传染致病,临床表现多样,病情常反复难愈,根据临床特点可分为水疱型、趾间糜烂型、鳞屑角化型等类型。目前治疗主要以抗真菌药物为主,但因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临床更倾向于局部外用药物治疗。文献研究发现,中医药在足癣的治疗方面应用广泛,疗效确切,尤以中药外用治疗有独特的特点及规律,通过相应的辨证加减,清热祛湿、解毒杀虫类药物针对足癣中医病因病机发挥了重要治疗优势[1]。单味中药及组方在现代药理研究中对抗炎抑菌作用也明确了中医药特色治疗足癣的临床实用价值[2]。皂白散为纯中药制剂,组方符合中医治疗足癣的辨证特点,本研究通过临床疗效验证皂白散治疗足癣的优势及特色。
1.1 病例来源 纳入陕西省中医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共120例足癣患者,按疾病类型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60例,其中水疱型20例,男8例,女 12例,年龄28~42岁,平均(31.7±3.4)岁,病程 6 d~9 年,平均(4.8±1.7)年;指间糜烂型20例,男12例,女9例,年龄 29~45岁,平均(37.3±3.2)岁,病程 7 d~11年,平均(4.7±1.5)年;鳞屑角化型20例,男10例,女9例,年龄37-59岁,平均(48.3±3.2)岁,病程 2~10年,平均(4.9±2.4)年。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每型抽取真菌镜检(+)病例各10例。所有纳入患者近1个月未用任何药物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和疾病分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赵辨主编《临床皮肤病学》诊断标准[3],水疱型:常位于足趾及足缘,散在或密集分布小水疱,位置较深,疱壁较厚,周围无红晕,也可见大疱,数天后可干燥脱皮,常有明显的瘙痒或刺痛感,易继发细菌感染和引起癣菌疹;趾间糜烂型:第4~5趾间最常见,表皮角质层增厚因湿润浸渍,基底红斑糜烂,伴有难闻的异味,易继发细菌感染,引起丹毒或蜂窝织炎;鳞屑角化型:此型常见,好侵犯足跟、足跖及足旁,皮损表现为红斑、丘疹、皮肤角化过度,粗糙无汗。符合上述任何一型。年龄16~60岁。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对研究药物过敏者;②妊娠、哺乳期妇女;③合并有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④患有精神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⑤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或免疫抑制剂;⑥3个月内应用过口服抗真菌药及1周内局部用过抗真菌药者;⑦局部合并严重细菌感染者;⑧中途退出试验者。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皂白散外用,主要成分为白矾(煅)、皂矾(煅)、皂角、黄精、地骨皮,1~2次/d,1袋/d,加沸水1 500 mL化开,待温后,浸泡患处20~30 min;对照组药用足光散(成都九芝堂金鼎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25430),方法同治疗组。2组均治疗2个疗程,7 d为1个疗程。
1.4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水疱等皮损完全消退,真菌荧光镜检阴性;显效:临床症状消失,皮损消退,真菌荧光镜检阴性;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皮损消退,真菌荧光镜检阳性;无效:临床症状减轻,皮损无明显改变,真菌荧光镜检阳性。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总病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组中水疱型及趾间糜烂型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见表1。
表1 治疗组及对照组有效率比较 例
2.2 治疗14 d后2组真菌检查阴转率分别为100%、70%,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真菌检查阴转率比较 例
2.3 典型病例 患者女,37岁,职员。主诉:双足浸渍糜烂肿胀伴瘙痒5年。患者连续5年无明显诱因夏季双足出现浸渍糜烂、流水,伴有瘙痒剧烈,甚至出现双下肢红肿胀痛,严重时无法行走,影响活动,每次病情延续近3个月(7月、8月、9月)。先后于多家医疗机构以“足癣”给予多种药物外用以对症治疗,具体治疗方案不详,疗效不佳,每年病情反复发作。2018年5月17日因病情再次复发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就诊。体格检查:各生命体征平稳,系统检查均无明显异常。专科检查:双足趾间、趾端及足跖部位角质增厚,浸渍糜烂,可见裂隙,红斑境界清楚,边缘呈片状脱屑,足背及双足踝处可见弥漫性红斑伴肿胀。真菌镜检(+)。治疗:以解毒燥湿为治则,予皂白散外洗双足,1包/d,加沸水1500mL化开,待温后,浸泡患处20~30min,用药3d后双足已无流水,瘙痒缓解,用药1周后糜烂面干燥,10 d后皮损基本恢复正常,活动无障碍,整个夏季未复发。电话随诊:2019年入夏至今无复发征兆。
足癣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亦是皮肤癣菌病中难根治、易复发或再感染的疾病[4]。其发病机制为皮肤癣菌寄生或腐生于角蛋白组织与宿主的抵抗力及免疫反应发生相互作用所致的皮肤病变[5],当皮肤有皲裂、水疱时,可继发化脓球菌、革兰阴性菌感染,最终危害周围组织[6]。目前临床以抗真菌药物局部使用为主要的治疗方法,常用唑类、多烯类和丙烯胺类等抗浅部真菌病药物。中医称本病为”脚湿气”、”田螺疮”、”臭田螺”等,《医宗金鉴·田螺疱》[7]中记载:“此证多生足掌而手掌罕见,由脾经湿热下注,外寒闭塞,或因热体涉水,湿冷之气蒸郁而成。”中医认为本病是由外感湿热虫毒,蕴于皮肤,或脾胃两经湿热下注,病久湿热化燥伤血,血虚风燥,不能儒养肌肤所致。治疗应以清热除湿,杀虫止痒为治则。目前研究发现,中草药外用在治疗浅部真菌病里有显著优势[8]。
足光散主要成分为18%水杨酸、12%苯甲酸、40%硼酸、20%苦参及10%滑石粉,以其清热燥湿、敛汗杀虫的功效在手足癣及汗臭症等疾病中应用广泛[9]。但是足光散有难闻的类似杀虫剂样的刺激性气味,部分患者使用后出现恶心、头晕等症状。尤以趾间糜烂型患者,其主要成分中的水杨酸、苯甲酸等在使用后对糜烂处皮损产生刺激,引起局部疼痛,甚至少数患者会出现接触性皮炎的改变,由于以上不良反应而无法坚持治疗影响疗效。
皂白散依据本病病因病机而组成。枯矾主杀虫、祛风、敛湿解毒为君药,是白矾煅后失去结晶水而成,其收敛燥湿的主要机制为吸收细胞中的水分,致细胞脱水缩合,腺体分泌及炎性渗出物减少,同时与蛋白质结合形成难溶于水的蛋白化合物而沉淀,致使创面干燥,对多种细菌真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及高敏感性[10];皂矾燥湿解毒杀虫,皂角散结消肿,二者相互辅助为臣药,皂角在现代药理物研究中证明均有较高抗真菌活性,能有效抑制表皮癣菌[11-12];地骨皮养阴,清热有辅佐前三味药物过燥之弊,因而为佐药,药理研究地骨皮中的酰胺类物质如N-二氢咖啡酰酪胺、N-反咖啡酰酪胺、N-顺咖啡酰酪胺等有抗真菌作用,特别是前二者只需5~10 μg/mL,就能阻碍白念珠菌病原体的二型转变[13];黄精引药归脾,以补精血不足,其抗真菌作用的有效成分主要存在于水溶性部位中,对新型隐球菌、白色念珠菌、红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毛癣菌均有很强的抑菌作用[12]。诸药的协同作用发挥了很好的抗真菌、止痒、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在用药过程中发现,疗程与性别、年龄、病程均无明显关系,而与临床分型与患者发病部位所在的环境潮湿度、透气性和酸碱度有关,例如经常接触酸碱、油污、洗衣粉等,或长期穿胶鞋、带橡胶手套,治疗用药时间会相对延长。
本研究中皂白散治疗足癣与对照组相比较,在真菌转阴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考虑与样本量过小有关,以后可增加样本量再行研究,但水疱型及趾间糜烂型治愈率及有效率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本药物在燥湿收敛、消炎止痒、杀菌消肿方面确有良好功效,优于足光散,且无毒不良反应、无刺激、无过敏现象发生,同时选用散剂剂型,解决了中草药在治疗过程中水煎、使用、保存、运输、携带等不便问题,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为开发推广中药外治法治疗足癣提供了依据。
由于本研究观察周期较短,仅对足癣治疗2周内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为皮肤临床症状性治愈,甲癣、鞋袜中存在的真菌孢子等仍可导致本病的复发,因而对于个人卫生的注意,预防性泡洗皂白散对于防治本病有治疗保健作用。